貴州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2019-07-21 16:23:10|來源:經濟日報|編輯:周文進|責編:趙瀅溪

  “採摘茶青一天的收入,少則80元,多則超過百元。”海拔2300多米的神箐大山變成茶園後,貴州省納雍縣骔嶺鎮坪箐村村民王宗明的生活也變了樣,“茶園不僅讓我們有了穩定收入,也改變了過去自然災害頻發的狀況”。

  如今在貴州,750多萬畝茶園讓400多萬茶農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層層梯田層層綠,片片茶葉片片翠,一座座茶園成為貴州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生動寫照。

  富民強省大産業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貴州有大量古茶樹資源。據不完全統計,該省古茶樹超過120萬株,其中樹齡200年以上的古茶樹15萬株以上,千年以上的古茶樹1萬餘株。

  優質資源要變成富民強省的大産業,首先要上規模。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多措並舉推動茶産業發展。2014年,貴州出臺《茶産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從品牌創建、市場拓展、加工升級、基地建設、品質安全、科技人才、金融服務、文化宣傳等8個方面,對茶産業提升作部署;2018年8月,貴州出臺《關於加快建設茶産業強省的意見》,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省優質茶園面積穩定在700萬畝,茶葉産量達到50萬噸,茶産業綜合産值達到1000億元。

  政策紅利以及茶産業的富農效應,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自發投身茶産業。

  “以前,全村只有我一個人種茶,如今大家都嘗到了甜頭,積極加入種茶大軍中來。在雙合村,只要能種茶的土地,村民都擠出來種茶。”湄潭縣雙合村種茶帶頭人簡進蘭説。

  如今,貴州茶園面積超過10萬畝的縣域達31個,茶園苗面積在萬畝的鄉(鎮)、村分別達到230個和86個,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達到4990家,帶動貧困戶人口45.2萬人,脫貧人數13.7萬人,涉茶人員年人均收入達到9287.5元。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胡繼承表示,“茶葉一頭連著百萬茶農,一頭連著千萬消費者,是為茶農謀利、為飲者造福的産業,是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更是貴州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産業”。

  織就綠色保護網

  日前,“摩洛哥將施行最嚴茶葉進口新規”的消息在國內茶界引起廣泛關注。在長期從事茶葉出口的貴州企業看來,新規對貴州茶産業來説是機遇,大家有信心穩定並擴大出口量。

  信心的背後,是貴州茶人對品質的堅守和對安全的苛刻追求。

  “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寡日照”,獨特的生態氣候讓貴州茶“香高馥鬱、味醇鮮美、色純鮮亮”。

  貴茶聯盟主席牟春林認為,貴州的茶園70%集中在北緯24度至27度之間高原地帶,海拔在800米到2000米之間,再加上冬季淅淅瀝瀝的小雨,茶樹見不到太陽,利於茶樹的生長髮育和有機物的合成積累,製成的茶葉香雅味正。

  在天然優質環境的基礎上,貴州更在管理、加工上下功夫,確保生産生態、優質、乾淨、安全的茶葉。“生態、乾淨是貴州茶葉的核心競爭力,品質是貴州茶的生命線,要嚴防死守,保證生命線。”胡繼承説。

  從茶産業起步起,貴州就堅持上下聯動、共同發力,在標準茶園建設、投入品管控、病蟲害綠色防控、清潔化加工等方面,織成一張綠色保護大網,為貴州茶的綠色生態之路保駕護航。

  2008年,貴州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對規劃中的400多萬畝擬建茶園土壤取樣檢測pH值和鉛、鎘、銅等7項重金屬指標,從源頭上杜絕重金屬污染。2014年以來,貴州進一步參照歐盟及日本標準,不斷提升農藥的禁用量。據貴州省茶葉協會會長祿智明介紹,該省目前茶園禁用農藥的品種從國標的55種農藥提高到120種,在43個茶葉主産縣以及324個茶園面積超5000畝的鄉鎮全面實行茶園用農藥專營制度,嚴格臺賬管理,建立了可追溯制度。

  對品質安全的嚴防死守,為貴州茶贏得了“乾淨茶”“放心茶”的聲名。2018年,貴州省農産品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抽檢茶樣660個,農藥殘留及重金屬合格率100%。湄潭等9縣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茶葉品質安全示範區”。60家企業上線的省茶葉品質安全雲服務平臺運行正常,121家企業錄入貴州省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系統。

  精心培育鑄品牌

  日前在青海西寧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上,“黔茶出山·風行天下”貴州茶産業推介活動,讓大家領略到了醇厚的黔茶文化,品嘗到了沁香的黔茶産品,也為貴州茶進入西北市場打開了一扇大門。

  隨著茶園面積連年穩步增長,如何讓茶“走出去”,成為貴州茶産業做強的必答題。

  2016年12月,“貴州綠茶”通過對産地優勢、品質特色、人文歷史、産業發展、品牌宣傳等多項內容的陳述答辯,順利通過原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評審。“貴州綠茶”正式成為我國首個省級大區域品牌地理標誌茶産品。

  近年來,貴州以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和遵義紅等“三綠一紅”重點品牌為核心,推動組建黔茶聯盟、黔茶控股、貴州貴茶等一批企業集團,集聚了一大批上下游企業,産業鏈整合步伐加快。截至目前,該省“三綠一紅”等“1+10”品牌授權使用企業達895家。

  在苦練內功、做強品牌的基礎上,貴州不斷加快茶産業“走出去”步伐。積極組織參加各類茶博會,赴全國各地舉辦品茗活動、茶文化論壇、電商推廣,推廣具有貴州特色的高水溫、多投茶、快出湯、茶水分離、不洗茶“貴州沖泡”方式。

  在目標市場上,貴州緊盯京、滬等城市以及華北、華東市場,推動企業抱團建設行銷窗口。據統計,貴州目前已在省外建設32個省(市)營運中心,開設旗艦店、形象店、專賣店1.59萬個。

  貴州茶還把眼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今年3月底,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率團訪問摩洛哥時,貴州茗之天下茶業有限公司與摩洛哥兩家採購商簽訂了總計2100萬美元的綠茶出口合同;4月初,貴州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慕德貴遠赴阿根廷、墨西哥推廣貴州茶葉;3月28日,首批12噸“都勻毛尖”抵達莫斯科……

  如今,一片片鋪天蓋地浸滿茶香的綠山,正在成為貴州人的“金山銀山”。貴州省省長諶貽琴表示,貴州將始終堅持高品質,進一步提高茶葉生産的綠色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準,持續推動茶産業高品質發展,讓一片片茶葉成為富裕一方百姓的“金葉”。(文 王新偉 吳秉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