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出山記
一把吉他,正要引吭高歌。
琴柄挺峻,琴身玲瓏,撥彈輕掃,切切嘈嘈。這旋律仿佛來自吉他的故鄉西班牙……
但是,若這吉他開口説話——
“期飯”“瞌睡”“板意兒多”!濃重的西南口音,來自山裏的家鄉話。
吉他當然不會説話,但一紙商標,註明它的出身:正安國際吉他産業園。
正安,黔渝交界,遵義市的一個縣。這個名字,許多人有些陌生,卻不知,這一縣的吉他出口量,佔據中國吉他出口總量的近半數。這個大婁山脈中的國家級貧困縣,在吉他聲中,正生機煥發。
“吉他出深山,扶貧富一方”。非凡事跡背後,總有非凡故事,而正安這段非凡的故事,要從人稱“吉他兄弟”的鄭家兄弟倆説起……
創 業
鄭傳玖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吃“吉他”這碗飯。
他沒摸過吉他。別説吉他,除了二胡和腳踏風琴,就沒親見過別的樂器。對於一個出生在正安的七〇後“山裏娃”,這實在稀鬆平常。
沒辦法,正安群嶺環繞,路難行,地難種,村裏人在地裏忙活一年,能吃飽肚子就不錯。這條件,還玩啥“洋樂器”?想要看世界,只有“走出去”一條路。
1993年,大鄭傳玖兩歲的三哥鄭傳祥,離家去廣州打工,經親戚介紹,進廠造吉他。鄭傳玖讀書坐不住,早想出去闖。聽聞哥哥造吉他幹得不錯,鄭傳玖跟到廣州,投奔三哥。
鄭傳祥心思細密,喜歡跟手裏的活計“較勁”。恰好,造吉他正是一份重手工、需耐心的活計,鄭傳祥如魚得水。鄭傳玖雖難比哥哥“精益求精”,做得也不賴。從沒接觸過吉他的哥倆,都在“造吉他”上展現天賦。
噴漆、打磨、木工……幾年工夫,兩兄弟把做吉他的諸多工序,一一學成在身。幾番跳槽,幹上管理崗,多的時候一個月拿過五千多塊錢。
後來兄弟倆萌生單幹的想法。別人能幹,我們憑啥不能幹?
找上幾個老鄉,叫上幾個親戚,租廠房,搞設備。一百二十五萬的本錢,十八個“股東”兼工人,“廣州神曲樂器”就這麼誕生了。
一夥人的想法,就是造貨換錢。至於如何運營、銷售,想都沒想過。多年後鄭傳玖如此評價當初:敢創業,主要是因為沒文化。
2007年7月,工廠開工。一上班,一夥人在廠子裏面面相覷:造吉他。造什麼吉他?客人要什麼樣的吉他?客人又在哪?一夥人,突然都愣在原地。
這個當口,哥哥鄭傳祥站了出來。
“客源我去找,但咱們得先幹起來,客人來廠子裏,得有樣品。咱們先做些常規的樣品出來。”
摸索一個月,托朋友介紹,才接到第一份訂單:兩百支。大家喜不自勝。結果客人驗收,卻説不滿意,挑挑選選,只買下七八十支。廠裏第一次大規模生産,經驗不足,這批貨確實有問題。
那天,兄弟倆把不合格的吉他堆在廠房,當著全廠人的面,一把火全燒掉。木材在火光裏劈啪作響,飛散的火星映照在眼裏的,是懊惱,是不甘……
瑕疵品中相對較好的吉他,沒有被燒掉,兄弟倆拿去降價處理,或者送人情,好歹回收一點成本——燒吉他,是為了立志;半賣半送,是為了生存。
好不容易熬到2008年,通過貿易公司,接了一家美國吉他廠上萬把的代工大單。本想大幹一番,沒成想,“金融危機”來了。兩兄弟哪經歷過什麼“金融危機”,然而美國的吉他廠倒閉,兄弟倆的成品壓在倉庫無人收,款項回不來,工人要吃飯,廠房要交租……
兩兄弟一邊到處找朋友托關係,把吉他五十把、一百把地零售出去,儘量回款;一邊儘量籌錢,先挺過眼前。
朋友給兄弟倆指了條路:參加樂器展,直接跟外國公司面對面談合作。正好,一場大型樂器展即將在上海舉行。
兄弟倆一商量,毅然將五六十人的生産團隊,裁員到只剩下二十多人——幾乎是退回創業的最起點。以前的産品,一件件拿出來,分析總結;新産品出爐,兄弟倆親自邀請歌手們試彈、點評……
2008年10月,兄弟倆帶著精挑細選的新品,赴上海一試運氣。
這次,他們遇到了業務發展的“貴人”——巴西的吉他品牌“塔吉瑪”。
“沒想到,竟有中國工廠能做出這麼棒的吉他!”在眾商雲集的展會上,塔吉瑪的品牌代表由衷讚嘆。
你們廠子有多少人?一個月多大産能?
鄭傳玖腦子轉得飛快,五指一張:一個月能做四五千支!——雖帶誇張,拼了老命,也不是做不出。
好!先下兩千支!
兩千支,對當時的廠子來説是個大數;但回過頭看,又是個小數。因為從這兩千支開始,大感滿意的“塔吉瑪”,後續加單源源不斷。
美國吉他大牌“芬達”也不請自來,主動尋求合作,兄弟倆又驚又喜。一問才知道,“芬達”正和“塔吉瑪”爭奪南美市場,研究“塔吉瑪”的吉他,發現了“神曲”。兄弟倆足未出戶,又簽下一筆國際大單。
這對創業之初沒資源、沒門路、“沒文化”的“憨”兄弟,靠著“做好産品”這“華山一條路”,引來資源,闖出門路。
“沒文化”嗎?或許,他們缺少經驗,卻有著更寶貴的東西——一顆敢想肯幹的心。
歸 鄉
鄭家兄弟的吉他生意風生水起時,在家鄉正安,改變也正發生。
2012年,正安縣領導班子換屆。新班子是帶著任務來的:要把這個經濟狀況省內倒數的貧困縣,搞出點起色來。
一番調研,正安二十多萬外出務工人員,有五萬多人,專做吉他。其中做了老闆、自己有廠的,挑來選去,有戲的只有一家——廣州神曲,鄭氏兄弟。
剛上任的縣長,馬上帶人奔赴廣州。
家鄉領導來,兄弟倆自然開心。但一聽説,要讓他們搬回大山裏造吉他,還是嚇一跳。家鄉要捐錢,不在話下。但搬廠子,可是動命根子。在廣州幹得好好的,為啥要冒這個險?
不出意料,答覆是“考慮考慮”。
縣裏一定要“拿下”兩兄弟。先是曉之以理:廠房,縣裏建,可先免費用;政策,法律範圍之內都是最優惠的;服務,縣長親自跟進,包您滿意。但“好處”雖多,還得動之以情。
於是,鄭傳玖再回貴州,下了飛機,總能看見縣長手捧鮮花,在機場迎接;鄭家在正安每有大事,縣長有空必到。
半年多過去,縣裏“精誠所至”,兩兄弟“心裏有數”:縣裏這麼看得起咱們,應感恩圖報。再説給家鄉做事,難道不是應該的?搬!
可搬歸搬,但大山裏面造吉他,聞所未聞,前途未卜。哥倆商量一番,計議已定:讓鄭傳玖帶著木吉他生産線先回正安,鄭傳祥帶著另一條電吉他生産線,留在廣州觀察。
2013年,鄭傳玖回正安,這次不需要縣長去機場接——他帶回一個廠子。大小設備,從廣州汽車運到正安。正安當時路況不好,十七米長的大拖車進不來,用九米小拖車,足足拉了三十七車。
廠子安定,鄭傳玖的心卻安定不了。
這趟返鄉創業,他是不意外又意外:不意外的是,果然有困難;意外的是,困難原來這麼多!
“神曲”造吉他,多用進口木材,走海運到廣州。到正安,材料運進,成品運出,仍需經過廣州,來去路遠,成本“三級跳”;設備維修、細碎配件,在廣州一個電話全到位。到了正安,什麼都要靠廣州那邊“接濟”,甚至連打包吉他的紙箱,也無處採買。兄弟倆一咬牙,又在正安建個紙箱廠。
麻煩事還遠不止這些。
鄭傳玖“率部”回老家,只帶回少量骨幹。工人主力,還要從正安本地招。工人培訓好了,試生産做了,一過質檢——幾乎“全軍覆沒”。收貨公司面露難色,多年的“免檢”待遇,默默取消。
一氣之下,“昨日重現”——鄭傳玖把報廢的吉他堆在廠房:燒!
工人們眼睜睜看著,那麼多的吉他在火焰裏化為黑煙和黑炭。心疼啊,愧疚啊,五味雜陳的時候,“品質”兩個字,就悄悄印在這群人的心頭。
鄭傳玖不服氣:條件差,認了;難道鄉親們人也“差”?沒道理!於是“開小灶”:下班後,吃過晚飯,每三十個新員工一組,輪班接受“鄭總”親授培訓。
幾個月培訓下來,良品率終於回升。
企業和環境,企業和工人……磨合,一場接一場,磨得鄭傳玖心力交瘁。幸而,此時留守廣州的哥哥鄭傳祥,靠著運作良好的電吉他生産線,支撐起公司,為“磨合”爭取了時間。這條“退路”,反倒成了支撐鄭傳玖在正安“力戰不退”的支柱。
“還是‘沒文化’!”如今,鄭傳玖把當初“搬家”吃的苦也歸結為這三個字,“當初要是想的多一點,就不會搬回來。”但轉念又説:“要是沒搬回來,也不一定能做得今天這麼好!”
“沒文化”嗎?或許,他們欠的只是思慮週全,擁有的卻是更可貴的——樸素的感恩心和故鄉情。
共 富
2015年,兩兄弟再次“會師”正安。
這次,哥哥鄭傳祥從廣州回到正安,依舊不需要接機:他帶回了留在廣州的電吉他生産線,六十多車設備,浩浩蕩蕩開進“神曲”正安廠區。
搬來的理由很簡單:木吉他生産線,經過一年多的整理磨合,經營狀況已不次於在廣州時。
於是,“神曲”在廣州就保留進出口的經營功能,依舊由哥哥鄭傳祥駐守。生産部分,全部來到正安,由鄭傳玖負責,全力運轉。
寬敞的新廠房裏,流水線上工人各司其職,有自動化的鐳射開料、自動噴漆車間。力邀制琴大師加盟的手工琴工作室,也開始運作。東印度玫瑰木、洪都拉斯桃花木;長達一個月的手工上漆、全程精準的溫濕度控制……為的,就是衝擊高端。
“神曲”蒸蒸日上,成了正安一塊“活廣告”。鄭家兄弟投桃報李,在同行圈子裏逢人就誇,正安的扶植政策好,政府説話辦事靠譜。許多吉他企業聽了鄭家兄弟的“遊説”,又眼見“神曲”財源滾滾,這才放下心來,紛紛入駐正安。企業越多,規模效應越強;規模效應越強,越吸引企業入駐,良性循環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園區出産的吉他,遠銷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亞洲市場的20%,美國市場的30%,巴西市場的40%;除了為國際大牌代工,還有三十余個自主品牌。“國際吉他産業園”一天天熱鬧起來,正安的經濟數據也一天天好看起來。
好消息還不止這些:貴州的“縣縣通高速”工程,如火如荼展開,正安的交通狀況改善,一日千里,大山裏行路不再難。十七米長的大型貨車,當初缺席了“神曲”搬家,如今終於派上用場,頻繁穿梭于正安和廣州之間的高速路上。
一個真實的故事:大貨車拉著滿滿一車吉他,從正安往廣州去,路遇收費站,工作人員望著一車貨滿臉狐疑,好心問司機:是不是跑錯方向了?——從來只有廣州發貨進來,何曾有過包裝嚴整的大宗産品發出去?司機到廣州把故事講給鄭傳祥,鄭傳祥笑了半天,逢人常講這飽含自豪的“保留曲目”。
而最多的改變,發生在正安的鄉親們身上。
四十四歲的鄭蘋會,丈夫身體不好,孩子又小,鄭蘋會只能在正安守著家裏的一點薄田,喂雞,種地,勉強支撐家用。如果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她的生活也就只能這樣下去。
但變化來了。2014年,鄭蘋會進了“神曲”,在廠子里加工吉他的木質初胚。如今,她已經可以勝任初胚流水線上任何一個手工崗位,月薪過四千。
更重要的是穩定。過去,“土裏刨食”,看天吃飯。如今,每天按時上班,見的是熟悉的工友,做的是日趨熟練的活計,安穩感油然而生。
戴紅霞,正安瑞溪鎮人,一直在廣州電子廠裏打工。
2015年,戴紅霞和同鄉的王學軍結婚。王學軍當兵退伍後,在外工作過一段,之後回到正安,在廠子裏上班。戴紅霞跟著老公,進了“神曲”。小兩口住在廠子的宿舍夫妻房裏,朝夕相伴。一個月,兩人收入七八千,在縣城裏,生活充裕。
葉前玉,也曾在廣州的電子廠打工,2016年回到正安,進了“神曲”,負責給木吉他上弦。一支吉他,六根弦,全部裝好,慢的時候要一分鐘,快的時候只需十秒!
改變,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她們身上有共同點,她們都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鄭家兄弟優先解決本縣貧困戶的就業。縣裏推薦來的貧困戶,“神曲”幾乎來者不拒;每個月工資外還給額外兩百元“補貼”。廠裏自食其力的工作,讓貧困戶們收穫了人格獨立、勞動尊嚴、生活希望。
在“神曲”,女職工佔到七八成,許多正安吉他企業亦然。因為正安“留守婦女”多。曾經,她們的生活裏只有“照顧老人孩子”;而今,在吉他廠裏,她們頂起半邊天。
現在,“神曲”每隔兩三天,就要裝一整卡車的吉他,發往廣州。一批批身著工服的女工們,將單箱二十公斤重的吉他,一箱箱搬上卡車。
女人們幹著這樣的體力活,辛苦嗎?也許。但你看到的,是一張張歡喜的笑臉,就像農民們在搬運豐收的糧食蔬果。
她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問起“會不會離開廠子”時,鄭蘋會、戴紅霞、葉前玉的回答都一樣:
只要廠子不關門,願意一直幹下去。
放 歌
2018年,鄭傳玖做了一個決定:造了二十多年吉他,如今他要學彈吉他。
這個決定,依然和正安的變化有關。
吉他産業越做越好,從業人口越來越多,吉他企業的“生態”,也越發多樣化。比如八〇後年輕老闆創立的“貝加爾”吉他廠,與“神曲”主做代工不同,“貝加爾”搞起網店,直接面對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銷量領先。正安年輕時髦的姑娘們,也紛紛加盟“貝加爾”的“電商部”,在家門口做起白領。
“産業”做大了,“文化”自然跟上。如今,正安人對吉他耳熟能詳,學吉他、彈吉他順理成章,各種吉他培訓機構紛紛掛牌開業;縣城中心,“正安吉他文化廣場”熱鬧非凡,噴泉綠地掩映著眾多吉他元素,居民載歌載舞、休憩納涼。廣場一側,“吉他風情一條街”正在建設中,一些吉他主題的餐廳、酒吧已經搶先進駐,慕名而來的吉他愛好者在舞臺上構思今晚的表演……
環境如此,坐鎮正安“神曲”的鄭傳玖,還不會彈吉他,就有些説不過去了。
而最直接的原因,還是鄭傳玖身上發生的一件大事——2018年,他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安縣一共出過三個全國人大代表,鄭傳玖是第三個。這麼大的榮譽和責任面前,鄭傳玖壓力不小。
赴京開會要發言,前一天,鄭傳玖心裏忐忑,打電話給縣長。彼時,縣長已是縣委書記。鄭傳玖説,書記啊,明天發言的都是有文化、有水準的,我一個農民出身,有啥可講的?
書記道,要你發言,就是要聽農民的發言,你咋想,平時咋幹,就咋説。
聽這一席話,鄭傳玖定住心神,第二天發言,有一説一,博得滿堂彩。其間,提到鄭傳玖還不會彈吉他,他當場許諾,回去就學,下次彈給大家聽!
開會歸來,鄭傳玖感慨萬千。當初縣長對他們兄弟倆“三顧茅廬”,已經讓他吃驚不小,沒想到各級領導,都這麼關注自己這小小的吉他買賣。
他琢磨著,領導們看重,主要是因為他們做的事,連同這個産業,給正安老百姓帶來了好處。自己能做的,就是為家鄉做更多貢獻。
回到正安後,鄭傳玖代表兄弟倆,又發一個願: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我們現在是一棵小草,但我們一定要做成一片綠地。
這兩個承諾鄭傳玖都在努力實現。
2019年,他再上全國人代會,當眾抱起吉他彈唱一曲,雖不夠嫺熟,神情卻動人。
而“神曲”,也依舊源源不斷接收著貧困戶,帶動他們以勞動擺脫貧困。
不僅僅是“神曲”,“吉他産業扶貧”幾乎是所有正安吉他企業的共識。解決就業13978人,其中貧困人口1294人,帶動6690人脫貧……不斷刷新的數字背後,正向著貧困發起決勝的衝鋒。在臨近吉他産業園的瑞濠扶貧易地搬遷安置點,曾經囿于深山的貧困戶,在吉他廠裏實現脫貧的故事,層出不窮。“神曲”“貝加爾”“凱豐”……一個個企業,一顆顆為鄉親們跳動的熱心,還有一戶戶日子安穩的笑臉。
在這場脫貧致富的吉他合奏中,鄭家兄弟的故事還在繼續。
哥哥鄭傳祥,如今每個月回正安兩三天,開會,談工作,來去匆匆。但和弟弟的感情卻從未淡薄。如果有機會,兄弟倆依然能聊天到深夜兩三點。
鄭傳祥想再過幾年,他也回正安長住。廣州那邊需要操心的越來越少,而正安,親情、鄉情依依,“吉他情”也依依。
在正安的工作間隙,鄭傳祥會鑽進弟弟的辦公室,兄弟倆抱著吉他,一邊聊天,一邊彈起不太嫺熟卻旋律悠揚的吉他小調。
吉他聲聲,在這大山裏迴響,化作鄉親們心中殷實的夢想和期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