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告訴你:70年來貴陽人的生活有哪些變化

2019-09-25 11:36:48|來源:貴陽網|編輯:周文進|責編:陳夢楠

  9月24日,從國家統計局貴陽調查隊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貴陽市的食品消費、服裝消費、耐用消費品、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居住環境等民生條件始終在向前發展,民生數據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歷史變遷。透過數據,讓我們看一下,這70年來,貴陽人民的生活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膳食結構更趨合理

  吃得“更講究”

  食品消費支出大幅增加:新中國成立以來,貴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同步提升,食品消費總量大幅增加。2018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28250元,較1979年的313元增長了89.3倍,其中食品煙酒消費7844元,較1979年的194元增長了39.4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1980年181元增加到2018年的13164元,增長了71.7倍,其中食品煙酒消費3120元,較1980年的102元增長了29.6倍。

  食品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貴陽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生産力水準低下,居民生活長期處於溫飽不足的狀態,食品消費支出佔了家庭總支出的絕大部分。改革開放以來,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需求更趨多元化,食品消費支出佔家庭總支出比重逐漸減少,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2018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1.5%,比改革開放初期1979年的66.0%降低了34.5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7%,比1978年的77.1%降低了48.4個百分點。

  居民膳食結構更趨合理: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貴陽市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居民消費水準全面提高。近年來,食品消費迅速升級,從主食型消費向副食型消費轉變,越來越多綠色健康、營養豐富的食品進入居民日常食譜,人們開始追求低熱量、低脂肪、更營養、更科學的綠色食品,食品消費品質不斷提升,膳食結構更趨合理。

  食品消費吃得“更講究”:新中國成立初期,居民生活水準低下,雞、鴨、魚、肉等食品長期處於緊缺狀態,但隨著各類主、副食品越來越豐富,禽蛋、水産品、奶類、鮮瓜果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通菜肴,人們吃得“更講究”。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從1979年的113.8公斤減少至2017年的97.8公斤,水産品、禽蛋、奶類則分別從1979年的人均1.4、6.8、1.4公斤增加至2017年的人均6.8、18.1、17.5公斤,分別增加了3.9倍、1.7倍、11.5倍。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從1994年的250.6公斤減少至2017年的121.2公斤,水産品、禽蛋、幹鮮瓜果消費量則分別從1985年的人均0.3、2.8、3.0公斤增加至2017年的人均1.8、9.8、30.3公斤,分別增加了5.0倍、2.5倍、9.1倍。

  食品消費方式不斷轉變:當前,城鄉居民食品消費觀念更新升級,消費者飲食習慣逐漸改變,在線餐飲平臺進一步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食品消費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2018年貴陽市城鎮居民在外用餐人均消費2246元,較2013年的976元增長了1.3倍,年均增長18.1%。

  服裝工藝優化升級

  穿得“更時尚”

  服裝消費支出大幅增加: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居民消費品質不斷提高,溫飽之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質,服裝消費總量大幅增加。2018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28250元,其中衣著消費2113元,較1979年的41元增長了50.5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3164元,其中衣著消費830元,較1980年的12元增長了68.2倍。

  服裝消費觀念不斷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貴陽物質生活極為匱乏,“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觀念普遍存在。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生活水準、服裝生産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樸素單一的著裝風格被打破,服裝消費觀念從“保暖避寒”向“美觀舒適”轉變,從“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轉變,從“做衣”向“購衣”轉變,城鄉居民的服裝消費觀念和衣著習慣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服裝製作工藝優化升級: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産力水準低下,服裝製作基本靠手工剪裁縫製。改革開放以後,服裝製作工藝不斷優化升級:服裝材質從單一的化纖織物,到現在的高科技紡織面料、微生化複合型材料等多種面料;服裝製作工藝從單純的手工縫製,到現在的“比例裁剪”、“立體裁剪法”等多種縫製技術;服裝技術水準從手搖式縫紉機,到現在的自動切線機、數控繡花機等多項專項功能機器。

  服裝穿得“更時尚”: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的服裝式樣老套、色彩單一,衣著功能以保暖避寒為主。改革開放以後,服裝消費開始追求美觀、新穎、舒適,人們穿得“更時尚”。現今,各種季節服飾的面料越來越多,衣著的功能劃分越來越細,服裝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衣服的款式和式樣越來越新,服裝消費更加注重款式、質地和色彩的搭配,更加追求時尚、個性和舒適的統一。

  網購打破傳統消費模式:當前,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購的興起打破了居民傳統的衣著消費模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選擇性更廣、品類更豐富的購物環境,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服裝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網購已經成為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的主要服裝消費模式,隨著手機和網絡的普及,網購必然會成為人們服裝消費的“新常態”。

  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

  用得“更高端”

  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改革開放初期,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水準低下,耐用品消費多為桌子、櫃子、床等普通傢具,機電類耐用消費品幾乎沒有。1979年,貴陽市每百戶居民家庭僅擁有自行車32輛、縫紉機59台、黑白電視機18台、電風扇2台、照相機2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居民的消費檔次不斷升級,彩電、冰箱、洗衣機、汽車、空調等高檔消費品從無到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2018年貴陽市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已擁有彩色電視機106.7台、電冰箱101.4台、洗衣機102.0台、家用汽車55.9輛、空調機22.7台、家用電腦65.6台、行動電話247.7部。

  耐用品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居民耐用品消費不斷升級換代,傳統耐用消費品逐漸飽和,新型耐用消費品不斷興起。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這“老四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大哥大、數字傳呼機(BB機)成為“老古董”;單桶洗衣機、單卡錄音機、單門冰箱、黑白電視機被雙桶洗衣機、VCD、組合音響、雙門冰箱、彩色電視機所取代;“新三件”即家用空調、移動手機、家用汽車快速涌入尋常百姓家庭。

  耐用消費品科技水準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逐步由弱變強。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日趨成熟,傢具、家電和汽車類耐用消費品行業進入到一個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傳統傢具、家電和汽車類耐用消費品先後“觸網”,智慧空調、智慧手機、智慧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科技水準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産品競爭力和附加值顯著提升。

  耐用品消費用得“更高端”:現今,家庭耐用消費品正向現代化、科技化、智慧化邁進,各種款式新穎、快捷衛生、環保舒適的家電紛紛進入百姓家庭。人們對耐用消費品的高科技、體驗感、智慧化、便捷化等追求不斷增強。尤其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帶動下,家電線上購物平臺為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費提供了更便捷、選擇性更廣、品類更豐富的購物環境,人們多層次、個性化的耐用品消費需求得以滿足,耐用品消費用得“更高端”。

  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

  行得“更方便”

  交通通信支出大幅增加: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貴陽交通設施不完善,交通工具匱乏,居民出行基本靠“走”,交通出行方式單一,城鄉居民交通通信支出較少。1979年貴陽市鎮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為3.2元,1983年農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僅1.4元。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貴陽交通運輸業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大幅增加。2018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28250元,其中交通通信支出5091元,佔比為18.0%,比1979年提高了17.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3164元,其中交通通信支出2775元,佔比為21.1%,比1983年提高了20.5個百分點。

  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以來,貴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突飛猛進,城市交通配套體系日益完善,交通運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截止2018年,貴陽市境內公路里程達10372公里,比1957年的216公里增長了47.0倍。1991年貴陽市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2015年實現縣縣通高速,2018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超過600公里。2014年貴廣高鐵開通運行,標誌著貴陽邁進“高鐵時代”;2018年底軌道交通1號線全線通車,貴陽正式邁進“輕軌時代”;1997年貴陽龍洞堡機場建成投用,2018年旅客吞吐量超過2000萬人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構建了高效便捷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貴陽中國西部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愈加凸顯。

  交通出行方式發生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交通工具匱乏,交通體系不完善,居民出行基本靠“走”。改革開放以後,1980年貴陽市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自行車擁有量為34.5輛,農村家庭擁有量為27.0輛。90年代後,摩托車逐漸成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1998年每百戶城鎮、農村居民家庭摩托車擁有量分別為3輛和101輛。進入二十一世紀,城市交通配套體系不斷完善,2018年貴陽市私人車輛擁有量達136萬輛,計程車、公交車、輕軌等多種出行方式也越來越便利。2018年貴陽市公共汽車營運車輛達2661輛,比1951年的10輛增長了265.1倍,客運量達51783萬人次,出租汽車達10034輛。現今,在“共享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興出行方式,更好地解決了城市“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趨於多元化,行得“更方便”。

  居住品質大幅提高

  住得“更舒適”

  居住品質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居民居住以公房為主,房屋建築以平房、普通樓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較小。1980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為5.6平方米;1983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2.2平方米。改革開放以後,貴陽市建立和完善了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通過建設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等措施,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和品質得到明顯改善。2018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7.5平方米,比1980年增長了5.7倍;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52.1平方米,比1983年增長3.3倍。

  住房配套設施更加健全:新中國成立以來,貴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70年代土坯房、80年代磚混平房、90年代起樓房,到現在的高層住宅區、複式樓、花園洋房、豪華別墅,居民住房實現了從“有房住”到“優其居”的轉變。近年來,隨著貴陽城市道路、供水、供電、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居民主要飲用水來源從井水、泉水轉變為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家庭能源使用從以煤為主轉變為以電和天然氣為主,清潔衛浴從旱廁轉變為獨用衛浴。截至2018年,貴陽市城鄉居民住房通硬化路的比例達到99.9%和98.0%,管道供水入戶比例分別達到99.7%和93.5%,衛生廁所擁有比例分別達97.2%和56.6%。

  居住環境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貴陽堅持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發展戰略,先後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避暑之都”、“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2018年貴陽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0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2.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7.8%。近年來,隨著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整治以及新建住房建設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推進,城鄉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得以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願景變為了現實。(記者 岳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