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花冠!貴州選育特早熟水稻逆襲1560米高坡

2019-10-10 13:50:34|來源:多彩貴州網|編輯:周文進|責編:陳夢楠

  金秋時節,記者與貴州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水稻專家一行來到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平寨村。從水泥小道上眺望,一排排發電風車筆直的矗立在綿延的山上,山下是一層層錯落有致的稻田,稻田裏是一株株被果實壓彎腰的谷穗,輕風拂過便左右搖曳,猶如金黃的花冠。

(社會)高山花冠!貴州選育特早熟水稻逆襲1560米高坡

  在搖曳的谷穗中,村民們正在割谷、打谷、運谷、曬谷、收谷,天地鄉村間滿是豐收的景象。

  “加把油,田裏所剩穀子不多了,趁天氣好,趕緊收完。”離水泥小道不遠處,村民李明益穿著防水膠鞋,穿著圍腰,手裏抱著一簇稻穀穗往打谷機裏放。

  李明益今年65歲,今年共種植水稻7畝,已經收割3畝。

  “如果全部收完,8000多斤穀子沒得問題。”談及今年的收成,李明益很爽。

(社會)高山花冠!貴州選育特早熟水稻逆襲1560米高坡

  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打好稻穀,李明益特意購買了一台新的打谷機。“以前打稻穀都是手工,打在木質的稻穀箱裏,然後用口袋裝起來背回家。”李明益説,手工打稻穀慢得多,一天最多五六百斤,但打谷機可以打一千三百多斤。

  看著割下的稻子漸漸多了起來,李明益發動打谷機,拿起一把把稻穀塞進機器,打谷機順勢“吞掉”送進來的稻子,“吐出”飽滿的稻穀,家人在一旁拿著口袋接住打出的稻穀。兩個人配合得十分默契,一會兒,一口袋稻穀滿滿噹噹。

  機器的轟鳴聲在山間回蕩,傳遞著李明益豐收的喜悅。

  “今年的水稻豐産,離不開他們的幫忙啊。”李明益説。

  2017年前,李明益種植的水稻是老品種,産量不高不説,還容易惹“病”。

(社會)高山花冠!貴州選育特早熟水稻逆襲1560米高坡

  “是以前種的水稻品種大都為粳稻,在栽下秧苗開始就要下大力氣,一不注意就會惹上稻瘟病,所以就得加大打農藥的頻率和增多農藥品種;此外,一往稻田裏施肥料野草比秧苗還長得快;最鬧心的是,一遇到秋風較多的年成就得減産,甚至是絕收。年成好的時候每畝也就收500來斤。”李明益説,去年(2018年)起,在省農科院水稻所陳文強研究員指導下,我開始試種他們選育的特早熟優良品種,第一年畝産就超過1100斤。

  李明益口中的他們是誰?正是貴州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陳文強、周樂良等科研人員。

  為使山村農村農民增收致富。2018年年初,結合花溪高坡、龍裏草原等高山溫涼的生態條件,陳文強選擇了特早熟優質雜交秈米新組合“源兩優5325”,試種在海拔1500多米的平寨村,開展試驗示範。

  “貴州山區地勢西高東低,立體生態特徵顯著,水稻從200- 1800米海拔均有種植,特殊生態環境多樣,試驗在高海拔溫涼水稻生産環境條件下進行,立足驗證“源兩優5325”等特早熟雜交水稻新組合在海拔較高地區的生産適應性,可篩選出適宜該類區域種植的特早熟優質雜交秈稻品種。”陳文強向記者介紹,平寨村最高海拔1560米,常年多風,缺少固定水源,是典型的“望天水”區域。

(社會)高山花冠!貴州選育特早熟水稻逆襲1560米高坡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以陳文強為組長的特早熟優質雜交秈米“源兩優53525”課題組就進駐了平寨村。

  如何讓群眾改變種植習慣,使稻田裏的粳稻變成秈米,真正讓農民增收,省農科院水稻所特早熟優質雜交秈米選育課題組專家們來到農戶家中。

  首先是動員一批農民試種適於當地生態環境的特早熟優質雜交秈米新組合,而村民李明益就是其中之一。

  試種結果,2018年,李明益比原來畝産多增收200多公斤穀子。“按每公斤3.4元算,收入的增加不是一分兩分。”李明益説,去年僅僅是賣穀子的收入就達到了5000多元。

  有了李明益第一批農民的帶動,又得到陳文強等省農科院水稻所專家的指導和支持,今年周邊的150多戶農戶開始擴大特早熟優質雜交秈米新組合的種植,平寨村和鄰近的村寨擴大種植500多畝特早熟優質雜交秈米新組合。

(社會)高山花冠!貴州選育特早熟水稻逆襲1560米高坡

  其次是科研技術人員常年住在村裏,隨時解決農民遇到的疑難雜症。

  再次是倡導農民生態種植方法。

  “最讓我擔心的就是農民會按照傳統習慣,動不動就往水稻秧苗上打各類防病防蟲藥,動不動就往水田裏施化學肥料。”研究員周樂良説,推薦在當地試種的特早熟優質雜交秈米新組合具有抗病性好,栽培管理簡便等優勢,生育期短,需肥量相對少,當地村民家中基本上都餵養有豬、牛、馬等家畜,經過適當處理的農家肥,可以滿足對肥料的基本需求,讓農戶投入少,産出多,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蒼穹之下,綠水青山間,金黃稻田中,“玉帶”小路上,“洋樓”民舍裏,村民們和省農科院的科技人員一起正以“科技、生態”的雙手編制鄉村美麗而富饒花冠。

  【評論】花冠獻給科技創新者

  馬仲星

  這是一個奇妙的組合。在場景中,貴州農科院地研究人員與地道的老農沒有區別,都是黝黑的臉龐,都是一樣單純的笑意。而面前的金色的谷海,是農民豐收的見證和研究員們的心血凝成。稻穗彎下了腰。

  研究員周樂良至今對20年前在海南制種時遭遇毒蛇纏繞心有餘悸,説上天讓他不死,就是要讓他多育幾個稻種。研究員陳文強對指導農業公司育出市場價每公斤30元的水稻心旌搖曳。

  那一刻,我想到,科技人員創造了花冠,也最有權利頂戴這些花冠。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説:“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到自己的手上去。”對於從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躍升的國度,對於一個人口大國,糧食以及以糧食為基礎的産業,何等重要不言而喻,何況還有一個因需求的提高需要供給提高的因素。

  貴州農科院建立已逾114年,百年農科人正是在面對大自然,面對貴州立體生態,面對百姓需求,面對市場變化中,錘鍊自己的意志,在汗水和智慧的交融中,不斷地選育新品種,不斷地自我創新和疊代。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讓我們將那些花冠獻給編織花冠的人,那些科技創新者。(裴曉紅 記者 田牛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