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戰“疫”助燃武漢互聯網診療
2020-06-03 10:29:0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1

武漢市兒童醫院專家正在進行網上遠程診療。(視界網 張祖國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2

武漢市第六醫院醫生在網上診療。(視界網 袁莉 攝)

  無需排隊候診,藥品配送到家,互聯網問診的便利,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正從小眾逐漸普及。眼下,武漢市共有14家醫療機構開通了互聯網診療,涵蓋除急診、重症醫療等外的所有科室。

  武漢市衛健委統計顯示,5月中旬,該市連續6日的網上診療量達到8626人次,佔線下診療量的7.4%。

  疫情“催化”醫院“觸網”

  40歲的歐陽女士患手部濕疹多年,是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醫生覃莉的老病號。近期,歐陽女士濕疹反復發作,5月22日,她在武漢市第一醫院互聯網醫院向覃莉問診。在看過歐陽女士上傳的雙手照片後,覃莉決定為其調整藥物。次日,歐陽就收到了醫院藥房配送的藥物。

  2月到4月,歐陽女士在網上問診了三次,並喜歡上了網上問診:“藥快吃完時,或者感覺病情有變化時,都會網上開藥或問診,不僅節省時間,還避免了疫情期間前往醫院感染的風險。”

  網上就醫如此便捷,可就在幾個月前,武漢市第一醫院還從未涉足互聯網診療。

  疫情突發,像催化劑助燃了互聯網診療的發展。2月1日,正值疫情肆虐,武漢市第一醫院緊急開通新冠肺炎線上問診通道,免費為廣大患者提供醫療諮詢。3月1日,該院正式上線互聯網醫院,擴充線上服務內容,所有科室在互聯網醫院開放。患者就診依舊免掛號費,憑電子處方醫院提供藥品配送。

  截至5月8日,該院線上問診總量從開通之初的幾十單增長至31243單,共開出處方9445個,配送藥品7578單,藥品配送範圍覆蓋湖北、廣東、湖南、山東等27個省份。

  特色科室成為網上問診的熱門。武漢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瑤介紹,儘管開放了所有科室,但網上問診的患者中,皮膚科佔了七成。在武漢市第四醫院,網上問診的患者多以骨科術前諮詢和術後康復為主。

  除了日常問診,互聯網問診還有了“高配版”。3月,協和醫院感染與炎症多學科團隊面向海內外開通線上問診,這是武漢市首個多學科網上診療平臺,匯集該院數十名副教授以上級別專家,複雜疾病患者可以通過平臺同時向數位專家問診。高峰時期,該平臺一天接診76例問診。

  互聯網醫院平臺迎來機遇

  在實體醫院之外,互聯網醫院平臺也迎來了發展機遇。

  全國最大的互聯網醫院平臺微醫,長期專注于互聯網醫療服務,積累了一定的醫療基礎和品牌知名度。疫情期間,微醫快速調度線上資源,開設了極速問診,邀請呼吸、感染、全科和重症醫學科專家,提供免費在線諮詢。此外,還提供了公益會診、心理援助、科普問答等服務。

  2月26日,武漢市醫保局為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開通醫保支付,武漢市門診重症(慢性)疾病的參保人員通過互聯網醫院,可以獲得線上診斷、處方外配、在線支付和線下藥品配送上門服務。截至5月10日,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武漢專區)累計為武漢十大重症慢病患者提供線上復診諮詢超過7.5萬次,開具處方超過4.5萬張,併為醫保和自費購藥患者配送藥品。

  與疫情高峰期間相比,微醫近期線上問診量有所回落,每週平均維持在2000單以內。但就醫病種、人群、需求變化不大,仍以慢病患者為主。

  微醫分析,武漢“解封”後,市民去醫院做全面檢查的需求更旺盛,部分重症慢病患者需要定期去醫院做檢查、檢驗,復查並開藥,所以線上訂單減少,但仍然有不少患者選擇定期在互聯網平臺復診開藥。這部分患者在疫情期間體驗了互聯網醫療的專業性和便捷性,形成了網上問診的習慣。另一部分重症病患,屬於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網上復診開藥對他們來説更便捷,也能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家人也更放心,所以堅持選擇網上就醫。

  線下資源不足線上紓解

  互聯網問診熱的背後,也折射出特殊時期醫院面臨的現實難題。

  5月13日,武漢市第一醫院門診量達到5098人次,其中網上診療為225人次。這一門診量只相當於疫情前該院日常門診量的約六成。

  受限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武漢市第一醫院難以收治更多的病人。副院長張瑤介紹,以急診為例,以往急診一天接診數百名患者。為了避免病人聚集,現在僅設置7個接診臺,每天僅接診百餘人,接診的病人也要暫時安置在緩衝區等待核酸或CT檢查結果,才能做更進一步的治療。

  據悉,該院現設有公共隔離病區和專科緩衝病房,共有193個床位,按照每人相隔一米的要求,僅能收治原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病人數量。原來五六人一間的病房,現改成了二三人一間。受制於此,該院核定床位2452張,目前利用率僅有約六成。

  武漢市第四醫院有武勝路和古田兩個院區,目前兩院區總體就醫量僅恢復近六成。該院醫務處主任任立權分析,目前老百姓就醫,最大的問題還是心理承受能力。醫院內的疫情風險度相對日常環境要高,包括醫院部分崗位的防護措施,緩衝區的設置等,都給人的心理造成潛在影響。住院實行的是封閉式管理,也影響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據武漢市衛健委5月1日發佈的數據,該市已開放接診非新冠患者醫療機構69家,核定總床位59120張,但已開放床位僅43179張。武漢市衛健委認為,患者就醫觀念發生了改變,能夠擇期就診的普遍延遲就診,慢性病、常見病等選擇就近就醫。同時,外來務工人群基本斷流,一些疾病如小孩上呼吸道疾病因為居家隔離發病率降低,都導致醫院就診人數較往年明顯降低,床位使用率不高。

  張瑤説,疫情期間開設的互聯網免費診療,直到5月份才開始收費,問診費用僅4.5元/次,開展網上診療意在穩定和開拓醫院患者群,方便慢性病和復診患者,也紓解目前醫院線下醫療的困難。

  疫情後醫療IT更受考驗

  互聯網醫療的活躍,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前院長張亮教授看來是個好現象。他説,以往人們頭疼腦熱都愛去大醫院,現在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或網絡預約就診,或線上問診,小病儘量不去大醫院,不僅分級就診,還按照實際需要分類就診,就醫反而更合理了,互聯網醫療也成了分級診療中的一部分。互聯網給予患者及時的病情諮詢、分診分流、情緒安撫等,降低了醫院就醫交叉感染的幾率。

  互聯網診療對基層醫療,也有積極作用。微醫數據團隊曾在分析後臺訂單後發現,疫情期間,很多基層疾控和衛生人員以患者名義向平臺專家發起訂單,迫切尋求專家指導基層疫情防控。

  突如其來的疫情,為互聯網醫療帶來了機遇,也帶來考驗。武漢市衛健委介紹,武漢市互聯網診療量已從5月6日的2609人次,下降到5月20日的924人次;而線下門診量則從5月6日的19730人次,上升到5月20日的20580人次。這説明武漢市各醫療機構的醫療秩序正穩步恢復。

  未來,如何穩定網上活躍的就診患者?張瑤説,互聯網診療畢竟只是線下門診的補充。線上線下各有優劣,線上診療出於醫療安全考慮,僅限于復診患者,且線上難以完成輔助檢查,更考驗醫生在臨床檢查之外的洞察力和經驗。線上線下相結合,才能給患者更好的就醫體驗,才能留住和擴大線上患者群。

  張亮認為,在醫院防控常態化的當下,醫院服務方式也應相應變化。以前重視線下服務,現在應培育線上醫療,從風險防控、醫療價格、醫保支付等多方面線上線下相結合。

  微醫則希望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實現醫療、醫藥、醫保、醫養“四醫”聯動,留住患者,並獲得新用戶。

  據悉,武漢微醫互聯網醫院除了醫保重症復診,還開通了精神心理科、國醫館中醫中藥、六大慢病名醫專病中心、專科門診等自費服務。精神疾病患者或其監護人,足不出戶就能及時復診開藥,從而穩定病情。“國醫館”專區中,武漢患者尤其行動不便的中老年患者,一個手機就能線上找中醫復診、開中藥、在線支付、藥品配送到家,甚至還可以選擇中藥代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陳莉 喻锎 高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