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萬多名高考考生無一體溫異常 “武漢是安全的城市”添了新注解
8日下午,武漢二中考點外,第一位走出考場的考生高舉拳頭,慶祝高考結束。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2020年高考在大雨中開始,在艷陽中結束。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市最大的一次有組織的集體性活動。全市上下用心用情做好高考各類保障工作,連續兩天下來,全市5.35萬名考生無一人體溫異常,58個考點無一個啟用隔離考場。
5.35萬名考生,每個考生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武漢安全健康地度過高考,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提升,更為“武漢是一座安全的城市”寫下了新的注腳。
毫不鬆懈細緻入微
高考防疫貫穿數月
2020年的高考在疫情背景下舉行,尤為特殊。短短兩天的高考,凝聚了全市上下幾個月來的努力付出。
5月6日,我市高三學子統一復課。作為武漢最早一批復課的學生群體,全市高三學生返校前都接受了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方可入校。
高考事關國家人才選拔和長遠發展,是關係千家萬戶的大事。教育系統從高三學生開學前即開始準備,各個學校都制定了詳細的應急預案,設置留觀室,儲備各類防疫物資,開展校園清潔大掃除和消毒通風。
為迎接學子復課,各學校做足了功課。在校門口增設體溫檢測儀、教室門口擺放口罩和免洗消毒液、提前清潔教室的空調、按間距擺放課桌椅,無不透露出對學生群體無微不至的關心。
衛生健康系統成立了高考醫療衛生保障及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提前安排急救轉運、定點醫院、考點醫療保障、衛生消毒等各項事務,並與教育部門攜手,共同為孩子們把好健康關。教師接受防疫知識培訓,高考前14天起對考生和考務人員監測體溫。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轄區學校派駐醫務人員,只要孩子們在校上課,他們就在校值守。
高考期間的防疫細緻入微。全市58個考點,均成立了防疫工作專班,專班人員由考點負責人、疾控專家、醫務人員等組成。每個考點設一名“防疫副主考”,專職負責涉疫常規工作和突發事件處置。
為應對高考兩天可能出現發熱考生的情況,所有考點均設置了3間以上的備用考場,最後無一啟用。每個科目考完,考場通風換氣,一天考試結束,安排專業消殺公司對考場進行消毒。
全社會防疫總動員
換來考生安全健康
每一名高考考生背後是家庭,只有家庭成員健康了,考生才能健康。為備戰高考,全社會都在動員,每個社會“細胞”都緊張起來了。
武漢進入4月,所有小區仍舊堅持掃碼、測溫、戴口罩、登記信息“四必”,廣大志願者依然為需要幫助的居民提供暖心服務。
湖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下調至三級後,各區、街道、社區防控依舊不放鬆,小區出入口崗亭24小時有人值守,對出入居民堅持掃碼通行。
家庭成員的活動範圍除了社區,還有單位。各行各業對於復工復産人員,實行測體溫、消毒的進入管理制度,不少單位自發為員工組織核酸檢測。企業全面開展衛生清理消毒,儲備防護物資,紮實做好防控工作。
我市愛國衛生運動從冬春季到現在持續未間斷,城市公交站場、集貿市場、垃圾站等重點部位著重消殺,各小區對出入口、通道、電梯間等實行常態化的清潔消毒。
為讓城市更安全,讓武漢及外地人民更放心,5月中旬至月底,我市開展了史無前例的集中核酸檢測排查,近千萬市民積極配合、有序參加。核酸檢測共排查出無症狀感染者300人,未檢出一例確診病例,給全市人民吃下了“定心丸”,也讓來漢人員更安心。
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出現疫情後,武漢高度警覺,從6月13日開始持續20多天對超市、菜市場、地鐵、公園、公共廁所等場所進行環境抽樣檢測,所有樣本的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考生健康折射城市安全
武漢防控成果又多了一個“0”
李蘭娟院士、張伯禮院士、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韓國駐武漢總領事姜承錫等人,均曾公開表示,“武漢是一座安全的城市”。
一直到現在,武漢仍堅持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點單位實行常態化科學精準防控,對境外輸入疫情和中高風險地區來漢人員加強管理。一旦有境外輸入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立即隔離收治。
城市居民的公共衛生素養無形中在提高。在公園、超市、小區的入口,居民已養成習慣,自覺排隊、掃碼,無需工作人員過多維持秩序。在餐廳、商場、電梯間等室內公共場所,市民自覺戴口罩,講究手衛生和咳嗽禮儀。
全市上下同心協力,武漢保衛戰一步步取得決定性成果:4月26日,我市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5月2日,湖北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下調至二級;6月2日,我市公佈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結果,無症狀感染者檢出率為十萬分之三;6月13日,湖北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下調至三級。
6月16日至7月2日,我市連續17天保持新增確診、新增死亡、新增疑似、境外輸入、現有確診、現有疑似、新增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轉確診、解除隔離、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10個0”的疫情防控成果。
如今,5.35萬名高考考生零發熱,代表著5.35萬戶家庭零發熱,再次印證了“武漢是一座安全城市”,武漢的疫情防控成果又多了一個“0”。(長江日報記者黃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