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擋水 更要容水——防汛大考刷新治水理念
2020-08-20 16:37:21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堤外,浩蕩江流滾滾向東;堤內,煙火江城氣定神閒。

  回望今夏戰汛,“底氣更足”是荊楚上下的共同感受。

  1998年,長江幹流8輪洪峰輪番來襲,湖北防汛主要是抗外洪。

  2016年,省內強降雨致湖泊險象環生,我們主要是防內澇。

  2020年汛期,湖北省面對外洪加內澇,內外夾擊,腹背受敵。

  全省因洪受災損失255億元,同比2016年的750億元,大為減少。

  災情考驗工程設施、治水能力,同時檢驗、啟迪、刷新治水理念。

  面對前所未有的大汛,我們為何能夠通過“大考”?還有哪些短板?如何補齊?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多方追尋、踏訪、求證。

  擋水的“灰色防線”,源於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國家動員能力

  水泥修砌的大堤護坡、混凝土澆築的泵站涵閘、“兩山夾一凹,中間好做壩”的水庫,構築起抵禦洪水的“灰色防線”。

  省水利水電規劃勘測設計院院長李瑞清認為,大水之年無大險,大汛之下無大災,“灰色防線”居功至偉。

  1998年長江全流域特大洪水之後,國家強化大江大河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重點城市防洪工程建設、行蓄洪區安全建設等工作,修建了三峽水庫等一批控制性水利工程,使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20年梅雨期,長江上游連續4輪洪水來襲。經過三峽等水庫群聯合調度,削峰攔蓄約40%的洪水,大大減輕長江中下游防汛壓力。

  2016年汛後,湖北省開展“水利補短板四大工程”,投資170億元,新建12座重點外排泵站,加固五大湖泊圍堤,治理14條入江支流,除險加固1280座小型病險水庫。

  武漢人記憶猶新:2016年7月6日,一場強降雨讓居住數十萬人的南湖片區嚴重漬水,風華天城等地勢低窪的小區,雨後10天仍泡在水中。

  2020年7月6日,暴雨再襲武漢。記者在現場看到,南湖片區主要道路雨停地幹,臨街門面正常開業。

  南湖片區告別“看海”,關鍵在於排澇設施的建設。2016年7月,江南泵站、南湖出江通道及配套的夾套河骨幹箱涵工程等三大工程啟動建設。建成後,南湖水經南湖連通港、南湖出江通道,直接由江南泵站抽排入江,流程比過去減少20公里。由於抽排能力翻倍,南湖片區漬水問題得到根治。

  7月23日,記者在監利採訪時看到,儘管洪湖水位超過保證水位,但巡堤人員情緒淡定。監利洪湖圍堤管理段段長鄒前章説,2016年相同水位條件下,堤防險象環生,監利動用1萬多勞力上堤防守,還請求部隊前來支援。2020年,湖堤基本沒有險情,只有近4000人負責巡堤查險。“關鍵在於投資1.54億元,對27.68公里洪湖圍堤監利段進行了加固。”

  “灰色防線”的背後,是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國家動員能力。

  “灰色防線”的強大,為防汛保平安打下了堅實的物理基礎。

  容水的“綠色防線”,表明全新的治水理念在成型、植根、昇華

  如果説“灰色防線”是擋水的百煉剛,“綠色防線”則是容水的繞指柔。

  “綠色防線”,指利用森林、綠地、坑塘、濕地、河湖等,實現對徑流雨水自然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

  1998年汛後,人們反思:作為“綠色水庫”的森林不斷萎縮,導致生態惡化;圍湖造田,與水爭地,江河湖泊體系遭到人為破壞;防洪工程體系不完善、標準低等一系列因素縱水為患。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大堤、疏浚河湖”的32字治水指導原則。為了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湖北省平垸行洪130個,共有21.77萬人遷出民垸。

  梁子湖是省內第二大湖泊,關乎武漢、鄂州防汛安全。2016年7月,湖水長時間保持高位,堤壩險情不斷。湖北省決定,對武漢牛山湖實施破垸分洪,同時永久性退垸還湖。7月14日,隔堤一聲巨響,牛山湖重回梁子湖懷抱。加上之前破垸行洪,梁子湖面積增加約60平方公里,庫容提升20%以上。2020年汛期,梁子湖畔“無戰事”。巡堤人員感慨,這麼快而猛的雨勢,要不是增加了囤水能力,下游會一下子陷入澤國。

  汈汊湖原是泛洪區。前些年,人與水爭地,湖區被精養魚池分割殆盡。2018年4月以來,汈汊湖共退垸(漁、田)還湖約6萬畝,拆除湖內圍堤100余萬米,湖面“長大”20倍。2020年7月,汈汊湖逼近歷史最高水位,湖北省主動採取調蓄區分流削峰措施,兩天分流洪水1800多萬立方米,有效減輕了周邊漢川、天門等地防洪壓力。

  武漢市青山區曾經逢雨必澇,近年試點“海綿城市”建設,通過透水鋪裝,建設雨水花園、下沉式蓄水池等小型設施,讓雨水滲、滯、蓄,不會全部在地表形成徑流。青山區倒口湖距武青堤內腳約240米,2016年曾出現管涌險情;2020年汛期暴雨,倒口湖周邊地區從漬水路段名單中消失。4年前的大暴雨中,青山區橋頭小學門口嚴重漬水,老師們蹚水把學生一個個背進學校;2020年汛期,師生們再不用為漬水煩惱了。

  “綠色防線”背後,是新發展理念引領下,越來越清晰的生態和諧思維與生態建設能力。

  從人與水你進我退、你死我活的纏鬥,到人與水各安其位、共容共生的和諧,一種全新的治水理念在成型、植根、昇華。

  每一次與洪水的相遇,都會讓我們對自身的短板更清醒

  2020年防汛大考中,有部分河湖、水庫、閘站等出現較大險情。

  在黃岡浠水,白洋河水庫發生脫坡險情,脫坡面積近1200平方米,最長達80米,危及3個鎮近3萬群眾。

  在陽新,富水河干流潰口3處,支流決堤6處,超過30萬名群眾、50萬畝農作物受災。

  部分大中型城市,雖然“看海”現象少了許多,但仍有不少漬水點。

  每一次與洪水的相遇,都讓我們發現和認識自身的短板。

  李瑞清提出,即使相對平靜的武漢,2020年汛期仍出現一些險情。如武漢金口泵站因超駝峰運行緊急關閉,若無新建的金口二站排險,會導致江水倒灌,相當於大堤潰口,後果不堪設想。

  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研究發現——

  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漢口站最大流量達到7610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為29.73米,排歷史第一。

  2020年汛期,漢口水位最高達28.77米,位居歷史第四。其時,漢口流量56400立方米每秒,居歷史第32位。2020年漢口最大流量為61900立方米每秒,只排歷史第12位。

  流量不大,洪水位卻明顯上升。癥結何在?一是湖口等下游江段水位高,頂托作用明顯;二是沿江行洪區破圩行洪不及時,河道過流能力下降;三是包括武漢在內的沿江各地充分排澇,推高長江水位。

  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提出,長江中下游42處蓄滯洪區中,仍有9處尚未完成圍堤加固,部分隔堤尚未建成或達標。目前僅有荊江分洪區、杜家臺等5處蓄滯洪區完成分洪閘建設,其餘均需進行爆破扒口分洪,無法做到及時及量分洪,分洪效率較低。

  更長遠、更智慧地考量成本收益,學會與洪水“打太極”

  每一次與洪水的相遇,都會讓我們對自然的認識更清晰深刻、對規律的把握更準確有力。

  2020年防汛工作尚未結束,湖北省已啟動新一輪補短板三年行動計劃,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實施:重點中小河流(含主要支流)系統治理;重要控制性閘站改造;重要湖泊防洪達標建設;部分大中型水庫全面加固。

  治水補短板,如何兼顧自然生態、社會人文、歷史地理等因素,更長遠、更智慧地考量成本收益?

  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湖北素稱“千湖之省”,但現在留給水的空間已經少了很多,有的是被高堤大壩圍起來了,有的是蓋了房子,湖泊大量消失、縮減。“我並不反對修水庫、建水利設施,但我反對片面地依賴防洪堤壩、排澇管道和水泵這些‘灰色’基礎設施,而把原來的自然系統破壞掉。”

  採訪中,多位專家不約而同地建言:在加堤築壩、泵站擴容的同時,更要增加調蓄能力。農村也好,城鎮也好,都要學會與洪水“打太極”,給洪水留出足夠的騰挪空間。

  2020年夏季,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王煌現場指導富水河防洪搶險。他認為,富水河近年來洪澇災害頻繁,一味地“改造自然”的防洪思路已不能解決問題,治理富水要綜合施策。除了加堤築壩、泵站擴容,更主要的是增加流域調蓄能力,建設網湖、朱婆湖、牧羊湖三個分蓄洪區,對富水下游湖泊開展湖泊綜合治理,推進退田還湖;連通富水水系,對有條件的河湖進行河湖連通、湖湖連通。

  四湖流域原有“四湖”,即洪湖、長湖、三湖、白鷺湖,如今只剩洪湖、長湖。

  白鷺湖作為原有“四湖”之一,上世紀50年代湖區面積還有60多平方公里,湖容1.56億立方米。自1959年至今不斷圍墾,湖區面積僅剩約1平方公里,還被分割成了精養魚池。

  歷年防汛,洪湖、長湖均是全省重點,2020年也不例外。除了增強“灰色防線”,可否建設“綠色防線”?

  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關洪林建議,實施白鷺湖退田還湖工程,使其調蓄面積達到42平方公里。

  “恢復後的白鷺湖,可成為長湖的‘分蓄湖’、洪湖的‘前置湖’,防洪、灌溉、生態效益明顯。當下一次洪水再臨,我們就會更主動、更週全、更遊刃有餘,洪水造成的損失就會減至最小。”他説。

  “灰”“綠”相映、剛柔並濟,才能人水和諧、長久安瀾。(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盧平川 甘勇 祝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