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安居樂業並重 搬遷脫貧同步——湖北88萬搬遷群眾脫貧觀察
2020-08-25 10:03:04來源:新華網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新華社武漢8月24日電題:安居樂業並重,搬遷脫貧同步——湖北88萬搬遷群眾脫貧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偉

  “十三五”時期,國家下達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規模數為88.23萬人。截至今年6月底,湖北全省完成“交鑰匙”工程,搬遷群眾全部住進新房。貧困戶搬離了窮山與僻壤,是否搬來了安居與希望?酷暑之際,記者探訪了湖北多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搬進新居,更要樂業

  烈日炎炎,門前月季花開得正旺,劉昌國和老伴在新家看著電視,吹著風扇避暑。早上5點去村裏的菊園除草,9點天熱“下班”回家。兩人一年在菊園務工收入有近3萬元。

  “搬到新家,算是搬到景區了,環境好,又有工作收入。”劉昌國感慨地説。在麻城市黃土崗鎮伍家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像劉昌國一樣,74戶搬遷群眾只要有勞動能力的都在菊園找到了工作。

  黃土崗鎮黨委書記李小雄介紹,鎮上選擇交通便利、靠近産業園區、景區的地段作為安置點,就是要解決搬遷群眾後續脫貧發展問題。

  記者從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全省搬遷選址採用靠近中心村、靠近生態旅遊區、靠近産業園區、靠近集鎮、靠近城區的“五靠近”集中安置方式。全省搬遷人口中進城進鎮的達到6.48萬戶21.11萬人。

  走進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竹林新村,這裡儼然不再是“村”,而是一個嶄新的城市社區。一棟棟荊楚風格的住宅樓錯落有致,購物廣場、幼兒園、衛生院等網點配套齊全。走進小區,廣場、路燈、健身器材應有盡有。

  要安居,更要樂業。竹林新村的搬遷貧困戶,戶戶對接了扶貧産業,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53歲的搬遷戶吳元紅説,離城區更近了,打工機會多了,賺錢容易了。

  目前,湖北全省集中安置區已發展形成了農林、養殖、旅遊、手工、光伏等特色産業,安置區內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均有一種以上穩定收入來源,99.32%的搬遷群眾已經實現脫貧。

  讓搬遷群眾住得放心、安心、舒心

  “全市174個集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每年每個點至少跑五次,目前房屋品質無一投訴,如果哪出現問題,終身追責。”麻城市易遷辦負責人張志偉介紹,當地按照全省統一要求,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招標建設、統一品質監管、統一竣工驗收、統一安置到戶、統一公平分配到戶,既保證了建設工期,又保證了工程品質。

  確保安置點的品質安全,才能讓搬遷群眾住得放心、安心、舒心。

  今年6月以來,為將洪澇災害對安置點的影響降到最低,湖北加強對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和分散安置房屋的日常巡查,對全省已排查出的隱患點進行復查復核,對在建的補短板項目和扶貧車間、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安全管理。目前,全省10359個安置點經受住了嚴重洪澇災害的考驗。

  “安置點成立了新的社區,設了環境衛生組、治安保衛組、糾紛調處組、互幫互助組和紅白理事會,每棟樓推選出一位樓長,每名黨員聯繫一棟樓,有鎮幹部專職管理社區。”咸寧市崇陽縣路口鎮宜民佳苑黨支部書記吳漢良説,來自4個高山自然村的306戶村民搬遷新居後,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有了新組織,正在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目前,湖北25個需新設置群眾自治單元的中、大型安置點均已配齊了自治組織或臨時管理機構,新成立了958個村(居)民小組。

  信心足了,小康近了

  “還完了十幾萬元的欠債,還有一些存款,受疫情影響,我們轉型改養能繁母豬。”門前停著一輛新轎車,屋裏收拾得乾淨利索,通山縣南林橋鎮石門村新屋畈安置點的夏雄偉一家喂完豬,在新房裏吃著葡萄乘涼。

  夏雄偉患有甲亢,需長期服用藥物,妻子患有肺結核,前幾年,他申請了無息貸款,做起黑山豬養殖。通過學習養殖技術,夏雄偉走穩了養殖路。去年,夏雄偉被評為全縣“致富先鋒”。

  5年時間,從貧困戶到脫貧戶、“領頭羊”,夏雄偉感慨萬千。下一步,他打算適度擴大養殖規模,利用豬糞進行生態種植,夏雄偉説:“信心足了,小康近了。”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湖北積極謀劃穩住搬遷群眾發展後續動力,各地不斷積極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與高效農業有效銜接,深化鄉村振興農業發展,帶動區域鄉村産業壯大。房縣黃酒村、鄖陽龍韻新村、王英鎮新屋村……安置點後續扶持與鄉村振興統籌結合的“明星村”正呈群星現象。

  “下一步,湖北將切實提高易返貧搬遷人口、邊緣搬遷人口和相對低收入搬遷人口的收入水準,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表示,湖北還將強化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引導搬遷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更新生活習慣和生産方式,逐步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