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百姓舞臺前觀看演出。(武穴市文旅局供圖)
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對接群眾需求?城鄉不均衡短板如何破解?武穴市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抓手,正在解開這些問號。
341個村級文化中心全覆蓋
10月10日下午,武穴市花橋鎮陳巷社區百姓舞臺上,一群老年人盡情吹拉彈唱,歡笑聲不斷。
“兩年前,社區建起文化廣場,我們這些器樂曲調愛好者,每天都來這裡撥弄撥弄。”一曲拉下來,陳章清滿面紅光。他站在舞臺上,手往南指,“這個廣場,每晚有六七十名婦女跳舞,對面一樓是農家書屋,我們經常到那裏借書,學樂譜、看小説。”
在武穴市,類似這樣的村級文化服務中心,目前建成341個,覆蓋率100%。就算身處偏僻鄉村,文化生活同樣精彩。
武穴市文旅局黨組書記魏茂文説,過去,鄉村文化場館不足、設施簡單,群眾在家附近難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2018年創建示範區以來,該市明確各級政府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從基礎條件最差的鄉村兩級抓起,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軟文化”劃出“硬杠杠”——2020年底,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建築面積必須達到300平方米,設施全部達標,配齊3名工作人員;地方配套資金投入達標,確保每個村建成標準化活動網點,有農家書屋、百姓舞臺等,每年看4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
“以前,只要颳風下雨,我們就沒地方跳舞,現在有了室內排練廳。”在花橋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二樓,居民董小琴和同伴們,正在排練廣場舞《我們走在大道上》。
這幢三層小樓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地處花橋鎮區中心,旁邊是3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花橋鎮鎮長楊志剛介紹,前年投資200萬元改造後,這裡能承載包括舞蹈、音樂、書畫、棋牌等諸多項目,彼此互不干擾,是居民業餘最愛去的地方。
“雲端”圖書館不打烊
“嘀——”9月27日,站在武穴市圖書館門口,翟志剛刷臉後,大門自動打開,他進館閱讀。令他驚喜的是,關注“武穴市圖書館”,通過手機掃一掃,輕點指尖,便可將圖書借回家,整個過程不用借書卡和身份證。
“想不到家鄉也有自助圖書館。”受疫情影響,在海外工作的翟志剛滯留在武穴,偶然轉到了這裡。作為國家二級圖書館,武穴市圖書館31萬冊圖書,全部實現手機掃碼借還。這在黃岡是首家。
除了掃碼借還,圖書館還能實現智慧盤點。館長王義德現場展示:書架上,掃碼器貼著圖書輕輕一掃,顯示器便將該架圖書的定位上傳至系統,“這叫圖書盤點車,我們每天晚上用它來掃一掃,方便讀者在線查找圖書位置。”
2018年,武穴投入1.8億元,高標準建成文化中心,市級圖書館、文化館、大劇院等搬到這裡,硬體均大幅提升。“過去老館只有3000平方米,藏書22萬冊,年接待量10萬人次,如今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藏書增加9萬冊,年接待量18萬人次。”王義德介紹。
公共文化設施建好後,最怕閒起來。武穴市圖書館徵集社會各界意見建議27條,推出自助借還、鄉鎮分館、流動圖書館車,將服務延伸至雲端、鄉村,全天候為公眾提供閱讀便利。
服務好不好,讓群眾去評價,一定要讓群眾參與進來。武穴市建立公眾文化需求徵詢反饋制度,做到立行立改。
國慶長假,在武穴市文化館,副館長戴霞芬先後出現在不同的舞蹈教室,培訓廣場舞團隊骨幹,為本月舉行的全市舞蹈大賽作準備。“以前,群眾想跳廣場舞沒人教,場地也不好找,現在我們作為群眾文化品牌來抓,每年舉辦廣場舞大賽,群眾跳出了好心情、好身體、好氣質。”
萬餘遊客“打卡”農墾文旅
標語、牛車、石碾……國慶期間,72歲的葉劍平老人專程來到萬丈知青展館參觀。
1964年,不滿16歲的她和82名知青從武漢來到武穴國營萬丈湖農場插隊,住農家、幹農活。隨後幾年,陸續又有205名知青從全國14個省市來此,將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這裡。
2018年,萬丈湖辦事處萬丈社區投入200萬元,建成萬丈知青展館。300平方米的布展區,展出知青用過的實物350件,這些都是從全國各地徵集、搜尋來的。步入展館,濃濃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再現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萬丈湖辦事處舉辦“重走知青路”等文化活動,成為武穴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亮點。開館以來,接待遊客1萬餘人次。
借力知青農墾文旅項目,萬丈湖辦事處發展萬畝蝦稻連作田、1000畝特色水産養殖、200畝大棚果蔬採摘觀光園等,做到家家有産業,戶戶有錢賺。
“未來,將以知青精神為引領,重點打造休閒農業,將農場建成武穴後花園。”萬丈社區黨總支書記董全旺信心滿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李青松 范小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