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調張口就來,竹笛吹罷嗩吶登臺,黃梅戲了京劇又開;這邊現場編制竹籃,那邊刺繡幸福鴛鴦......”這是10月30日“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站採訪團進入羅田燕兒谷看到聽到的。這個集休閒、旅遊、健康養老、研學教育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産業扶貧示範綜合體,如何將文化巧妙融入助推村民脫貧致富?採訪團深入採訪,解碼燕兒谷幸福密碼。
羅田燕兒谷航拍。記者 劉建維 攝
遊客在桃源勝景燕兒谷遊玩。記者 劉建維 攝
扶貧先“扶志” 立起精神齊奮鬥
燕兒谷位於大別山腹地南麓,三面環山,是羅田縣駱駝坳鎮的一個片區,一條長12公里的山谷。沿線6個貧困村,48個村民小組,1392戶,5630人,其中,貧困戶411戶,1277人。當時的燕兒谷是大別山區集庫區、窮區、難區于一體的典型落後“厭人垸”。
扶貧先扶志,精神上立起來,才能凝聚人心齊心奮鬥。燕兒谷片區各村黨支部、村委會成員首先從自身做起,約法三章,率先垂范,接受群眾監督,並引導和組織群眾成立鄉風文明理事會,分設紅白喜事、糾紛調解、清潔家園、道德評議、文藝宣傳五個協會,制定《鄉風文明理事會章程》。建立的孝德文化基地,鄉賢榜、能人榜、學子榜成為弘揚孝德文化的“加油站”。
與此同時,他們把法治文化植入小山村,成立巡迴法庭,打造“燕兒谷鄉村振興法治論壇”,為“法治鄉村”提供鮮活樣本。一年一度的花朝節,吃軟萩粑、賞民俗、趕廟會,為人們留住了鄉愁,為村民找回了鄉情。在有效治理的催生下,村裏火了,人氣旺了,越來越多的外出村民選擇“燕兒歸巢”,200名返鄉農民在家門口就業,7名大學生回家創業,清華大學、西安交大三位碩士生加入燕兒谷。2020年成功舉辦了農民春晚,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極大提升。
燕兒谷一角村民在唱京劇。記者 劉建維
能人回鄉有大“智” 思路一闊天地寬
燕兒谷的變化發展,離不開回鄉能人徐志新的紮根鄉村、精耕細作。2011年,懷揣回報家鄉的夢想,他響應市委市政府“一派兩聘”號召,回村擔任“第一書記”,從一個京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轉身變為山區小村脫貧致富帶頭人。他認為脫貧攻堅需要一個市場載體,就用自己的半生積蓄創立了燕兒谷生態觀光農業有限公司,他帶領群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環境、修復生態,堅持綠色發展。 公司成立之初,他堅持村企共建,將公司發展和集體建設、村民獲益高度融合起來,村委會以荒廢的橘子園、村小學荒地入股公司持股10%,並鼓勵村民通過各種形式就業、入股。在徐志新的帶動下,小山村有了旅遊公司、工匠學校、森林康養公寓等,還與華中農業大學、黃岡師範學院、黃岡市藝術學校等院校結上了“親戚”,燕兒谷成了群眾眼裏的百寶箱;村民的市場意識有了,生意頭腦也有了,仿佛換了腦筋、換了活法,越來越多的人把心思用在發展生産上,手裏都是勁,眼裏都有活。
徐志新在接受採訪時動情地説:“離開故鄉是為了改變自己,回到故鄉是為了改變父老鄉親貧困的生活。村裏變美、鄉親變富,讓我特別有成就感。雖青絲變白髮,但甘之如飴!”
燕兒谷創始人徐志新向採訪團介紹發展歷程。記者 劉建維 攝
梧桐樹上棲“百鳥” 齊鳴聲聲引客來
燕兒谷之所以吸引人,還要歸功於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這裡,京劇票友可以大顯身手,黃梅戲愛好者也有表演區域,吹笛子的、吹葫蘆絲的,吹嗩吶的,唱山歌民間小調的,大家互不干擾,走到任何角落總有吸引遊客駐足的藝術表達形式。
採訪當天,駐村藝術家郭獻懿在仙氣飄飄的水塘邊吹笛子。他告訴記者,作為羅田小有名氣的文藝表演者,通過駐場,可以吸引一批文藝愛好者。對於燕兒谷發展而言,多樣的文化形式可以增強景區的文化底蘊,這也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駐村藝術家郭獻懿在演奏笛子。記者 劉建維 攝
羅田民歌王子饒俊華與村民對唱山歌。記者 劉建維 攝
此外,燕兒谷把一批鄉村手藝人聚集燕兒谷“工匠學校”,依託景區平臺,做豆腐、扯油麵、打糍粑、做篾器、做木器、畫畫、打鐵、織布、繡花、雕刻,既活態展現了非遺文化,又培育了鄉村體驗新項目,深受全國各地遊客喜愛。
58歲畫匠丁志剛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從事的漆藝在農村被淘汰了,一直失業在家,後來應聘到燕兒谷上班,每個月有3000多的固定工資,如果畫作和工藝品銷售出去,也會有績效獎勵,生活大大改善。63歲繡娘楊能香,是湖北省民間工藝刺繡大師,湖北省民間刺繡非遺物質傳承人,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傳播刺繡文化,把刺繡推廣出去。在燕兒谷她除了刺繡,還向全國各地遊客傳播刺繡文化。
省級非遺傳承人楊能香在教3歲女娃刺繡。記者 劉建維 攝
駐村巧匠丁志剛的畫作。記者 伍佳佳 攝
原本待業在家的傳統手藝集中起來,既能幫助民間藝術家們增加收入,又可以通過電商平臺消費扶貧,此外還提升了景區的文化氣質,匠人們又實現了傳承的心願,遊客多了互動體驗項目,一舉多得。
當地正能量網絡名人在燕兒谷直播帶帶貨。記者 劉建維 攝
2019年末燕兒谷人平純收達到13793元。如今此地花木成蔭,詩情畫意,風光秀美、生機盎然,百姓安居樂業,遊客絡繹不絕,歡聲笑語滿村莊。(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記者 伍佳佳 劉建維 何青 何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