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332家沿江化工企業完成關改搬轉
2020-11-17 09:28:04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我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332家沿江化工企業完成關改搬轉

湖北332家沿江化工企業完成關改搬轉

11月14日,武漢市漢陽區長豐橋附近,漢江江灘公園風景如畫。這裡曾是一片11.5萬平方米的倉庫區,2018年漢陽區開始拆除倉庫並植樹復綠,如今已變成風光秀麗的江灘公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閱讀提要

  大江奔流,文明搖籃。地處長江中游的湖北,坐擁1061公里長江岸線,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兩年多來,湖北緊鑼密鼓推進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長江沿線模樣大變。

  疫情、汛情雙重衝擊,湖北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進展幾何?

  “各專項戰役成果不斷提升”,11月16日舉行的2020年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省指揮部工作推進會上,省指揮部副指揮長、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呂文艷評價。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自2018年6月起,湖北省決定集中力量打好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長江幹線非法碼頭整治、船舶污染防治、河道非法採砂、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尾礦庫綜合治理、長江兩岸造林綠化等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

  “黑臭水體一個個消失了”

  沿江化工企業一個個關停、改造、搬遷、轉型了。湖北省指揮部辦公室通報顯示:2020年以來,全省已完成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71家,其中22家為2025年任務清單所列企業,迄今累計完成332家。

  “城市黑臭水體一個個消失了。”省住建廳副廳長金濤介紹,全省12個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已排查出的214個黑臭水體中,已完成整治的有213個,剩下的孝感市西湖橋黑臭水體主要工程措施已完成,正按程式開展效果評估工作。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今年聯合開展的現場排查和水質檢測顯示,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體水質檢測指標均達到國家有關要求,水體周邊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整治效果得到周邊居民廣泛認同。

  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日益普及。據統計,全省137家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128座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已全面進入試運行,新增處理能力114萬噸/日,新建管網10290公里。建成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151座,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4.78萬噸,建成垃圾壓縮中轉站1987座。99.62%的行政村按“五有”標準實施了農村垃圾治理。

  農業面源污染明顯好轉了。目前湖北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6.8%,農藥使用量同比減少1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9500萬畝次以上,全省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實施全面禁捕。

  “長江兩岸綠起來了”

  長江幹線及漢江、清江的非法碼頭一個個不見了。已取締長江幹線各類碼頭1211個、規範提升52個,取締漢江、清江幹線各類碼頭599個,規範提升12個。泊位岸電設施越來越健全了。全省2853艘400總噸及以上船舶已全部改造完成,建成船舶污染物固定接收設施3374個,流動接收船舶92條,建成201個泊位岸電設施。

  “長江兩岸綠起來了!”湖北省林業局二級巡視員藍太剛欣喜地説,2020年來全省已完成長江兩岸造林20.86萬畝,佔年度計劃的94.5%;累計完成73.56萬畝,佔三年總任務的98.3%。武漢江灘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濱水公園。湖北省長江岸灘復綠面積累計超過856萬平方米。

  此外,湖北省尾礦庫已閉庫22座,提前超額完成三年全省尾礦庫數量控制目標,實現46座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與省應急管理廳聯網。生態環境部“清廢行動”確定的280個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問題點位全部整改完成。2020年來查處各類非法採砂案件364件,移送非法採砂入刑案件25起。

  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效顯著,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受疫情、汛情等因素影響,部分專項治理任務依然艱巨。

  展望“十四五”,長江大保護仍須久久為功。湖北省指揮部要求,2020年是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階段性收官之年,各地各部門要再加措施再鼓幹勁,確保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