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告別極不平凡、充滿考驗的2020年,湖北立下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GDP增長10%以上。
10%,是時不我待、分秒必爭的決心,是努力實現開局漂亮、全年精彩的“號角”。
藍圖在前,如何發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了部分廳局、市州和市場主體負責人,聽聽他們的新年新主張。
重要支撐——
在暢通經濟循環中體現湖北作為
1月22日,全省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111個項目,總投資73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建設規模大,行動也更早。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朱漢橋介紹,今年開工的時間比去年提前3個多月。
“十四五”開局,強化交通“硬聯通”勢在必行。今年,全省計劃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資産投資1000億元以上,建成高速公路132公里;未來5年,以“新時代九省通衢”為目標,還將構建武漢通達10個方向的高鐵網,推動形成以襄陽、宜昌為中心的高鐵多向放射格局。
交通先行、産業跟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
湖北省經信廳副廳長郭濤認為,“十四五”時期,湖北應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發揮産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強化與長三角、粵港澳等城市群産能合作,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體現湖北作為。
如何提高湖北製造業在全國、甚至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
湖北的回答是,培育具有特色的“4+6+8”現代製造業體系: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食品、現代化工4個營業收入達萬億級支柱産業;做優機械裝備、建材、冶金、紡織、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新材料6個營業收入達5000億級優勢産業;做大生物醫藥、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量子通信、北斗導航、新能源、人工智能和大數據8個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産業。
區域佈局——
在優化全域協同中體現湖北智慧
2025年,湖北GDP須保持全國第一方陣位置,動力何來?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佈局。
武漢最大的問題不是一城獨大,而是“大而不強”。在1月29日開幕的武漢市“兩會”上,“做強武漢”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去年,武漢新增留漢大學生30.2萬人,就業創業態勢穩定;新建商品住房成交17.54萬套,力拔全國頭籌。武漢逆勢上揚,印證了湖北三個“沒有改變”的基本論斷: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多年積累的綜合優勢沒有改變,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
武漢強則湖北強,必須提升發展能級和競爭力。武漢市負責人介紹,今年,將奮力打造新時代的英雄城市,更好擔當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主引擎”。具體而言,將做大總量、做強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建設東湖科學城、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等,增強創新策源功能;實施支柱産業壯大、新興産業倍增計劃,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在“主引擎”引領輻射帶動下,其他城市更要爭先進位——
襄陽市負責人介紹,襄陽要擔負引領“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的重任,關鍵靠項目支撐。今年全市計劃新開工和續建億元以上重大項目829個,年度計劃投資1318億元,分別是2019年的2.05倍和1.45倍。
打武漢牌,成為“近鄰”仙桃的目標。仙桃市負責人介紹,將把對接武漢同城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全方位推進規劃銜接、産業對接、交通聯接、科教承接等,搶抓多重利好機遇,實施招大引強、培優壯強“雙強”行動,推動仙桃發展駛入快車道。瞄準“三類500強”、細分領域頭部企業,仙桃將繼續打好“沔商牌”“小米牌”“臺商牌”“專業牌”。
GDP增長11%以上,剛閉幕的天門市“兩會”確定的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比全省快1個百分點。天門市負責人認為,不僅要把去年損失的部分補回來,還要力爭把應有的增長追回來,因此,11%以上的增長速度是必須且穩妥的。天門將以“穩”為基礎,以“進”為目標,加快“融入城市圈、建設示範區、晉陞百強縣”。
活力因子——
在狠抓經濟命脈中體現湖北韌勁
2020年,全省市場主體同比增加29.39萬戶,總量增至571.35萬戶。市場主體,猶如活力因子,展現湖北疫後重振的強大韌勁。
製造業是經濟命脈所繫。作為湖北第一大支柱産業,汽車産業率先“挂擋起步”。
1月30日晚11時,谷城湖北三環車橋有限公司工業園內機器轟鳴。1.6萬噸壓力的螺旋壓力機正在鍛造汽車前軸毛坯件,經過熱處理、機加工等工序,這批前軸將發往濟南中國重汽公司。
全力以赴,只爭朝夕。今年1月,三環車橋的前軸産銷已突破10萬件,創歷史同期最好水準。
1月20日,神龍公司向成都城投能源集團交付800台東風富康ES500新能源計程車,助力成都計程車市場綠色轉型。
搶市場、爭份額、保訂單,神龍公司行銷系統全員行動,向著完成首季行銷目標發起衝鋒,力促複元重振。
“越是在爬坡過坎的緊要關頭,越要有攻城拔寨的決心。”湖北長江電氣有限公司總裁王朝説,今年要拿出“拼”“搶”“實”的狀態,繼續立足實業、聚焦主業,通過技改發力,推動電氣行業智慧化、綠色化,為湖北工業經濟提質升級貢獻力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劉天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