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湖濕地的小天鵝。馮江 攝
2月2日是第25個世界濕地日,恰逢國際《濕地公約》簽署50週年。大型系列電視訪談節目《綠色中國雲對話》推出世界濕地日特別節目,聚焦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濕地與水”,並連線武漢。
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教中心聯合主辦的這檔節目,連線訪談國內外各方代表,探討濕地對維持全球淡水儲量和凈化水質的重要作用,突出濕地與水“同生命、互相依”的關係,鼓勵公眾積極行動,共同參與保護濕地,為減緩濕地退化作出努力。該節目在人民網、央視頻和綠色中國網絡電視聯合播出後,反響強烈。
■ 濕地有多重要? 保護濕地是解決全球淡水來源危機的關鍵
濕地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節目中致辭稱,地球上只有2.5%的水是淡水,可供人類使用的不足1%。目前,全世界還有22億人沒有安全的飲用水。人類必須加強濕地保護,停止濕地破壞,提供更多、更好的淡水資源,促進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生命因濕地而美麗。珍愛濕地,就是珍愛生命。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他説。
《濕地公約》秘書處秘書長瑪莎·烏瑞格,也應邀作為嘉賓致辭。她説,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強調濕地對提供淡水的價值。淡水對生命來説至關重要,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淡水來源的保障。世界正面臨淡水來源的危機,並已出現了嚴重後果,而濕地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
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水是可以飲用的淡水,很多都儲存在包括河流、湖泊、沼澤、三角洲和儲水層等在內的濕地中。因此,濕地是極其重要的淡水來源。然而,自1700年以來,世界上90%的濕地都已經消失,濕地消失的速度已經超過森林消失速度的3倍。
“現在我們應該思考濕地的價值,認識濕地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她説。
訪談嘉賓北京林業大學張明祥教授稱,濕地保護事關我國的水生態安全。濕地最大的生態功能就是提供了淡水資源。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我國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立方米淡水,保存了全國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它們就像天然的凈水器,對水源地水質改善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水源保護區的濕地恢復和重建顯得尤為重要。
■ 中國做了什麼? 64處濕地躋身國際重要濕地
訪談嘉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稱,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三五”以來,中國實施濕地補助和濕地保護恢復項目2000多個,修復退化濕地面積701.1萬畝,新增濕地面積303.9萬畝,補償鳥類損害農作物面積14.33萬畝。
“十三五”期間,中國新增國際重要濕地15處,國家重要濕地29處,國家濕地公園201處,總數達899處;全國濕地保護率由46%提高到50%以上。
《濕地公約》秘書處秘書長瑪莎·烏瑞格在致辭時説,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履約,共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還是國際濕地城市的領軍者,有6個中國城市于2018年獲得了“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在未來的“十四五”規劃中,中國將致力於改善生態系統的狀況,加強大江大河及其他濕地的環境保護。瑪莎·烏瑞格認為,此舉“值得點讚”。
■ 武漢將怎麼做? 探索濕地保護與教育的新模式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負責人作為全國3位地方連線嘉賓之一,接受了主持人訪談。
她説,武漢兩江交匯,165條河流縱橫交錯,166個湖泊星羅棋佈,是名副其實的“濕地之城”。濕地面積16.2萬公頃,佔武漢國土面積的18.9%。
近年來,武漢通過濕地岸線修復、河湖水系連通、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等舉措,持續開展兩江四岸整治、大東湖生態水網建設、六湖連通、四水共治、海綿城市試點等一系列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工作,成效顯著。
2009年,武漢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制定了《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劃定了一批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形成了濕地保護的樣本。
在眾多湖泊中,沉湖濕地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它面積達116平方公里,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被譽為“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
武漢市高度重視沉湖濕地保護工作,近年來投入近億元,實施退養還湖7.8萬畝,且每年投入近千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生態補償,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也不斷改善。上個月,監測到在沉湖的越冬水鳥就有47種近8萬隻。
除了沉湖國際重要濕地,武漢還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共14個各類濕地保護地。
今年,武漢將承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國際濕地大會,是我國履行國際公約,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舉措,充分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時代擔當,是開展對外交流、系統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也是展示武漢疫後重振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會議各項籌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武漢將以辦會為契機,全力衝刺“國際濕地城市”這一“全球殊榮”。
該負責人説,當前,武漢正積極響應上一屆濕地大會上提出的有關決議,全力打造一批示範“小微濕地”,推進實施“智慧濕地”建設。同時,加快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探索濕地保護與教育的新模式,成立由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濕地管理委員會,壯大志願者隊伍;開展中小學生“小濕地長”研學活動,全面提升濕地保護水準。
對武漢市將承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濕地公約》秘書處秘書長瑪莎·烏瑞格在致辭中表示,“這是一次所有締約方交流分享經驗的好機會,將使全球濕地保護行動更上一層樓”。
■ 市民應怎麼做? 除了照片和記憶,什麼也不要從濕地帶走
“武漢市民到濕地遊玩,要注意一些什麼?”長江日報記者問。
世界自然基金會武漢項目組諮詢專家陶旭東回答:第一,只是看就好。只是用眼睛、用手機、用相機去欣賞、去拍攝濕地的美景,而少用點手,少用點腳,不破壞濕地的一草一木。除了照片和記憶,什麼也不要從濕地帶走;第二,很多濕地存在著科研、科普宣教等功能,市民家庭,特別是親子家庭,可以關注一些科普發佈平臺。有些濕地科普和環保公益活動,可以鼓勵孩子參與,這對增強孩子的環境保護意識,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長江日報記者明眺生 通訊員趙旋 吳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