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應城:“一粒米”引來35億元大生意
2021-03-10 09:37:3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胡禮國責編:石麗敏

  簽約金額35億元!

  3月7日,應城舉辦糯稻産業産供銷深加工招商推介對接會,收穫滿滿。

  小小一粒糯米,何以引來35億大單?

  品種凈化闖出市場

  “看到應城糯米直搖頭。”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去廣東推介應城糯米的情景,應城市糯稻協會會長朱劍滿是感慨,“都説‘漂亮不中用’。”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應城糯稻面積和産量一直位於全國前列。但由於品種分散、品質不高,價格比不過雲夢、孝昌等周邊縣市。“以前都是打亂仗,最多時100多個品種,亂七八糟,賣不出去。”朱劍坦言。

  “得在品種上下功夫。”2002年,朱劍決定在應城楊嶺鎮成立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從種苗入手推廣糯兩優561、紅糯等優質品種。

  經過5年時間的品種凈化,由於産量大、品質好,2007年,應城糯稻價格反超周邊縣市。

  “提高品質,只有更好,沒有最好。”2013年,應城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秈型糯稻研發基地——湖北省優質水稻研究開發中心。當地每年還拿出數十萬元資金,補貼農戶選用良種。目前,應城糯稻精簡為“紅糯系列”“孝糯優系列”“香豐糯2000”“珍糯”等6至7個優質品種。

  與此同時,當地還制定了《優質秈糯稻無公害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糯稻生産技術規程,同年制定並頒布全國首個糯稻省級技術標準,保證應城糯米的品質。

  “現在應城糯稻的純度已達到98%以上,全國領先,價格也比市場平均高出20%至30%。”朱劍説。

  據統計,去年應城秈型糯稻種植面積37萬畝、總産19.2萬噸,已建成無公害優質糯稻基地21.4萬畝,在楊河、田店、楊嶺等地創建了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糯稻)標準化生産基地;形成隨應線、湯八線、應兩線、團結垸等為板塊的優質糯稻無公害生産基地。

  商品率達到96%

  持續改良品種讓這粒米品質更優,也更值錢。但多年來,糯米産業一直停留在種植環節,延長産業鏈是必然之舉。

  在湖北金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年産2萬噸元宵粉生産線已投入生産。

  湖北瑞琪糧食股份有限公司引進先進的大米加工生産線,註冊綠色糯米品牌。

  企業積極行動,政府也不遺餘力。應城市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對從事糯稻生産、加工的農戶和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扶持資金超過1億元。

  作為全國最大的秈糯米集散地,目前應城已有22家規模糯稻加工企業,每個鄉鎮均有1至2家,如田店鎮有運發米業,楊河鎮有豪豐米業,楊嶺鎮有聯豐米業,這些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訂單生産率達70%以上。

  應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先兵表示,這些糯米加工企業年加工銷售糯米、糯米粉、湯圓粉等産品達2.2萬噸,實現總産值達12億元,目前應城已初步形成秈糯稻産、加、銷一體化的産業化格局。

  品質優良的應城糯稻也得到了五糧液、紹興黃酒和三全食品等國內酒業和副食品加工巨頭的青睞,成為其重要原料供應基地。

  數據顯示,應城年産秈糯稻穀19.5萬噸,商品率達到96%,加工的糯米銷往全國各地,其中銷往外省的比例達到70%以上。每年銷往三全食品、思念湯圓、吉安廬東食品等大型副食品加工企業的應城糯稻,佔到全市糯稻初級産品總量的60%。

  向醫學美容領域突破

  “精深加工仍然是短板!”朱劍直言,目前99%的應城糯稻依然是賣原糧,附加值難以實現。

  孝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研究員王文豐也認為,近幾年來,應城糯稻存在結構不合理、産業鏈條短、企業創新能力弱等問題。

  “小企業多,領軍型企業少。”王文豐説,全市從事糯米加工的非公企業達20余家,其中年加工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的僅5家,沒有形成龍頭。

  今年應城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一批國家級糯稻加工企業。

  3月7日,糯稻招商推介對接會召開,72家國內企業參會。廣東大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化粧品生産企業,他們組建科研團隊,從糯稻胚芽中提取有效成分,加入化粧品內,可修復人體皮膚細胞。“目前正在進行測試,具體合作事項正在洽談。”公司負責人蔣龍介紹。貴州金園臺酒業集團看中了應城糯稻澱粉含量豐富、出酒率高的特性,計劃在應城建設生産基地。

  還有兩個電商物流項目。“我們與京東物流達成戰略協議,深化應城糯稻産業在品牌打造、智慧供應鏈等領域的合作,就是要重點打造應城智慧電商物流供應鏈體系、打造以糯稻為主的電商物流産業帶。”應城市商務局局長李樺山説。

  從糯香衝向糯鄉,堅持糯稻全産業鏈招商。據了解,此次對接會簽約金額超過35億元,涉及食品類、酒類、醫藥美容等領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劉宇 通訊員 豐俊 馮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