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宜昌長陽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16年愛心助學
2021-05-31 10:12:5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原標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愛心助學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長陽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16年愛心助學_fororder_01

劉發英在閱讀學生來信。

  5月26日晚7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的一個普通小區,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團隊工作室燈火通明。

  劉發英端坐在電腦前,逐條瀏覽網絡助學平臺消息。身旁,證書和獎盃佈滿整面墻,“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大紅證書擺在最顯眼位置。“這是對愛心助學的莫大鼓勵和肯定。”面對這份榮譽,她格外珍惜。

  劉發英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團隊負責人。從2005年開始,劉發英開展愛心網絡助學,為3708名貧困學子架起希望之橋,累計募集善款2480余萬元。她是莘莘學子心中的“英子姐姐”。

  16年愛心助學路,劉發英風雨兼程。“這條路很難,但我會一直走下去。”她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説。

  38封感謝信

  一個紅本本,集納38封感謝信。劉發英捧在手心,細細品讀,時而笑容滿面,時而眼泛淚花。

  感謝信源於劉發英的倡議。5月初,遠在江蘇常州的愛心人士戴伯春生病住院,劉發英建議受到戴老資助的學生寫封信,為素不相識的戴爺爺加油鼓勁。

  短短幾天時間,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件從北京、南京、廣州、武漢等地飛到長陽。劉發英數了下,信足足38封。

  “我就讀于清華大學積體電路學院,大四,正忙於畢業設計。今年暑假後,我就是一名研究生了。”“大學畢業前,我順利找到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成為中信證券的一名員工。”“我會用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明天,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把這愛心的火炬不斷傳遞下去!”

  翻閱信件,記者發現幾乎每封信都是手寫,一字見心,情透紙背。“看到他們個個長大成材,我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劉發英説,這些學生中大多數人從小學就接受資助,一直到研究生畢業。

  千里送信,禮輕情濃。劉發英告訴記者,她將把38封信件裝幀成冊,當作禮物送給戴伯春先生,讓愛心人士共同見證孩子成長。

  3708份牽掛

  “每個貧困學生的信息都由我親自走訪獲取,每筆助學款項都由我親自送達,我絕不從助學款項中提取一分一厘當工作經費,助學過程産生的費用由我自己承擔。”

  2005年,愛心助學伊始,劉發英就立下規矩。言必行,行必果。16年間,劉發英守諾如初、踐諾不輟。至今,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團隊募集善款2480余萬元,資助學生3708名、2萬多人次,手寫助學臺賬180余本。

  翻開資助學生花名冊,劉發英與貧困學子間的故事講不完。

  學生小安(化名)命運坎坷,從小遭家人遺棄,後被一老人收養。劉發英從小學五年級開始資助小安,像媽媽一樣照顧她的日常生活。去年,小安以優異成績考上北京科技大學。“英子姐姐,如果沒有您的幫助,我現在可能是一名打工妹。是您改變我的命運,我一定以您為榜樣,努力學習,回報社會。”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小安激動不已。

  學生小玲(化名)考上重點中學,一家人卻為學費發愁,小玲有了放棄學業的念頭。劉發英聞訊找到資助人,為她解決上高中和大學的費用。小玲帶著感恩求學,選擇上師範大學,立志當一名人民教師。2017年,小玲大學畢業後,返鄉當了一名支教老師,成為英子姐姐助學團隊的志願者和愛心資助人。

  3708個孩子,3708份牽掛。劉發英打算從今年暑假開始,為每個受資助學生建一個成長記錄袋,收集他們受助期間從求學到參加工作的經歷、圖片、信件等資料,定期邀請他們回去看看,激勵他們勤奮工作、感恩社會。

  一個長久心願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國家政策越來越好,農民越來越富,還有貧困學生麼?你還助學麼?”曾不止一次,劉發英被問到這個問題。

  “絕對貧困消除了,相對貧困的家庭還會存在。我喜歡做愛心助學這件事,只要我還能動,愛心助學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劉發英吐露心聲。據了解,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團隊會採取“以獎代助”方式,資助相對貧困的優秀學生,讓他們在成材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順。

  16年間,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團隊從一個網絡志願者出發,如今擁有33名核心成員、1000多名志願者、2000多名愛心人士,成為全國最具公信力的網絡助學平臺。

  如今,劉發英像上了發條,每天從早到晚,忙得腳不沾地。“我不能停,也停不下來。”劉發英説,“我不能辜負那些認識和不認識的好心人。”

  “家庭是我的堅強後盾,讓我在助學路上越走越遠。”在劉發英帶動下,她的丈夫、兒子、兒媳都走上愛心助學道路,傳遞和延續著愛的火種。

  4年後,劉發英將面臨退休。“那時,愛心助學就是我的第一職業。”她笑著説。(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杜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