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十堰實施以工代賑項目345個
2021-06-02 09:59:19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原標題:鞏固易遷脫貧成果 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十堰實施以工代賑項目345個

十堰實施以工代賑項目345個_fororder_01

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龍韻村易遷安置點鳥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閱讀提要

  以工代賑,即“以務工代替賑濟”,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與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

  “十三五”期間,十堰圍繞易地搬遷扶貧及後續幫扶,實施以工代賑示範項目345個,總投資2.23億元,易遷群眾5800余人次參與工程建設,勞務報酬發放比例佔項目資金20%以上。這些項目的實施,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發展農村産業,更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有效推進鄉村振興。

  粗壯的水柞樹被喂進樹窩子,李雲一個箭步上前,培土、澆水,動作嫺熟。

  她是十堰市茅箭區馬家河村人,易地搬遷扶貧戶。去年,在家門口的秦巴生態植物園,49歲的她獲得人生第一份穩定工作。

  “説起來,多虧了以工代賑工程呢。”李雲早前在外地打工,去年因疫情滯留在家。去年下半年,植物園建設園區灌溉工程,這是以工代賑項目,優先錄用易遷戶。李雲進園務工,3個月掙了1萬多元,工程結束後,跟植物園簽下長期工作合同,“一個月2000多元,還能照顧家裏,比去外面強!”

  有活幹,人心就能穩住

  十堰是全國易遷規模最大的地級市,易遷人口35.45萬人,佔全省的40.2%。2019年,該市建成6戶以上集中安置點4022個,提前一年完成易遷安置任務。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

  “沒了地,又不能喂豬養雞,當初真為生計發愁。”李雲以前住在山腳下,進出全是泥巴路,去趟城區要走半小時山路。就這樣,聽説要搬家,她還是不大情願。

  如今,李雲一家住進易遷安置小區的三層小洋樓。小區有30多棟樓房,住著60多戶易遷戶,有40多人在植物園上班。李雲説,活有輕有重,像澆水、除草、剪枝;每天下了班,大夥約著在河邊廣場跳舞,“一天的勞累都跳沒了”。

  “有活幹、有錢掙,人心就能穩住。”十堰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工代賑項目大多為道路修建、灌溉管網鋪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貧困群眾充分參與、穩定增收,擺脫“等、靠、要”消極思想;同時,項目資金的投入,也壯大了企業發展産業的資本。

  去年以來,十堰按就地就近原則,優先吸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其他農村低收入群體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有效防範化解返貧風險。

  專款專用,把錢花在刀刃上

  “黑瓦土坯房,土路泥曬場;家家窮噹噹,戶戶愁斷腸。”丹江口市習家店鎮茯苓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6年起,村裏為易遷安置點配套實施以工代賑工程,硬化道路8公里,改造果園100畝,治理河道4000米。小山村搖身一變,“青瓦白墻房,水果栽門旁;花香處處見,綠水繞村莊”,趁勢打造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

  “以工代賑項目資金,必須花在刀刃上。”十堰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圍繞貧困群眾就業增收、鄉村産業振興、保水質保生態、改善生産生活條件、集中連片治理等5個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廣泛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嚴格執行勞務報酬不得低於項目資金15%的標準,確保及時、足額發放。

  鄖陽區青曲鎮楊家溝村地處漢江畔,氣候溫潤。鄖陽區積極推動以工代賑項目實施,發展藍莓産業。當地群眾參與道路修建、灌溉管網鋪設等基礎建設,10個月工期,110余戶群眾戶均增收近萬元;項目完工後,每戶通過土地流轉費年增收1000余元。

  “十三五”期間,通過以工代賑項目,竹溪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4.2平方公里,修河堤近8000米,治理河道8000余米,新修攔河堰5座,4000余貧困戶長期務工,獲勞務報酬200余萬元。該縣獅子埡小流域共有易遷戶679人,其中278人參與流域綜合治理以工代賑工程,佔比40%。

  據介紹,十堰對以工代賑項目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市鄉村“三公示”,確保資金使用規範、建設品質穩定和扶貧目標實現。

  四兩撥千斤,撬動百億社會資本

  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是有名的“香菇小鎮”,相隔不遠,一個“橄欖小鎮”正拔地而起。

  2018年,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流轉該鎮楊溪鋪村1200多畝荒山,種上橄欖樹,打造“東方橄欖園”。項目落地以來,鄖陽區爭取以工代賑和對口協作資金1012萬元,“吸引”鑫欖源公司投資10億元。

  該項目積極探索“勞務報酬發放+資産折股量化分紅+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開發”的賑濟新模式,創造大批就業崗位,多渠道帶動村民增收。目前,已輻射14個鄉鎮、30個村,8000余戶群眾種植油橄欖3.8萬畝。僅楊溪鋪村,就有120余戶易遷戶投身油橄欖種植。“在家門口剪枝、除草、澆水,就能有穩定收入。”70歲的孟萬生算了一筆賬:4畝地一年流轉費2400元,在園區打工一天100元,僅這兩項,他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

  “很多時候,以工代賑項目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吸引、整合各方資金,發揮乘積效應。”十堰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該市充分發揮以工代賑項目的導向作用,撬動社會資本百億元參與脫貧攻堅及後續幫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青龍泉社區是湖北省最大的易遷集中安置點,容納15380人,其中勞動力7729人。通過吸引民間資本,配套發展香菇、襪業和油橄欖三大産業,近4000人就地務工,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安幼養老都兼顧”。(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揚燦 戴文輝 通訊員 姬廷順 萬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