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省小麥主産區示範地“交卷”——畝産突破600公斤
2021-06-18 13:53:38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玥

  原標題:夏收時節,看我省小麥主産區示範地“交卷”——科技集成一塊田 畝産突破600公斤

  閱讀提要

  一塊田裏,能“藏”多少高科技?

  夏收時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跟隨省農科院專家,赴襄陽市小麥科研試驗田測産,發現科研人員在一塊田裏進行科技全流程集成創新,有效促進了小麥生産的提質增效。

  瞄準市場,培育高筋小麥良種

  6月初,襄陽市襄州區夥牌鎮,高筋小麥品種高産攻關試驗田,麥浪滾滾。襄陽市農科院正邀請省內外專家,對田塊實地測産。

  200多畝示範地種的都是高筋小麥,屬於專用優質小麥類別,其面筋含量和筋力水準都較高,適宜製作麵包、拉麵和餃子等食品,市場廣闊,收購價高。

  鄂北崗地是我省小麥主産區。長期以來,當地農民以種植普通小麥為主,賣價不高,用途不廣。隨著人們生活狀況改善,市場上對專用小麥的需求越來越大,由於供應不足,我國需要花鉅資從國外進口專用小麥。

  “依市育種,看禾選種,助農增收。” 近年來,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不斷加大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發展育種産業。

  “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應當研究什麼品種。”省農科院研究員高春保介紹,瞄準市場上的急需品種,省農科院加大研發力度。近年來,湖北省先後自主培育出襄麥32、襄麥39、鄂麥590、楚襄1號、扶麥368等優質高筋、株型緊湊的專用小麥品種,不僅為糧食增産奠定基礎,因為市場不愁賣,每畝可以多收入100多元,有力地提升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高春保介紹,下一步,還將在專用小麥育種上推陳出新,讓湖北小麥成為好小麥的代名詞。

  良種+良法,最高畝産641.92公斤

  小麥七分種,三分管。

  2020年起,省農科院與襄陽市農科院、湖北扶輪農業公司、襄州區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聯合承擔省科技重點研發項目“鄂北地區優質高筋小麥品種選育與超高産栽培技術研究”,開展良種+良法配套綜合技術攻關。

  “以前産量低,主要是缺良法。”襄陽市農科院副院長淩冬介紹,當前農民種植小麥一般採用旋耕條播或撒播方式,種植密度大,容易形成弱苗,病害發生重,倒伏風險大,畝産突破500公斤很困難。

  去年秋播,這塊試驗田引入小麥寬窄行寬幅精量播種鎮壓技術,畝播種量減少3-5斤,播種頻寬度擴大5公分,並採用輪式鎮壓方式,使種子分佈更均勻,有利於培育壯苗。改進播種技術後,小麥出苗更快、更均勻,疙瘩苗明顯減少,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改善,病蟲害發生減輕,倒伏減少,植株長勢健壯。每畝小麥有效穗數達到40萬左右,填補了襄陽小麥再高産的技術短板。

  測産結果顯示:襄麥32平均畝産為605.04公斤,楚襄1號平均畝産為641.92公斤,都成功突破600公斤。

  減肥、減藥,産量增加5%

  千米之外,100畝肥藥增效減施技術示範田也傳來捷報:化肥減量19%、農藥減施30%,産量增加5%!

  農業生産佔碳排放的三分之一,此項技術對我國減少面源污染、減少碳排放具有重大意義!

  業內專家介紹,一直以來,湖北省小麥生産施肥總量偏高、養分配比不合理、農藥使用不當,浪費巨大,污染環境。2017年起,省農科院承擔了國家重點課題“湖北麥區小麥化肥農藥增效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破解肥藥減量與穩産增産雙贏難題。

  “‘雙減’增效的關鍵,在於提高化肥和農藥利用率。”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副所長楊立軍介紹,研究團隊通過試驗對比,篩選出適合本地推廣的氮高效利用小麥品種,研發出一種肥料增效劑,可減少氮素損失,使小麥全生育期化肥用量減少10公斤以上。通過測土配方,該團隊還與企業聯合研發出適應小麥生長特性的專用緩釋肥,以滿足小麥整個生育期的營養所需,省時省工。近幾年,小麥條銹病和赤霉病等病害嚴重影響産量和品質。團隊提出在播種前拌種,在苗期和穗期施用生防菌劑,以提高小麥“免疫力”,預防病蟲害發生。

  目前,這套小麥肥藥增效減施技術已經在全省推廣160萬畝,節本增收效果顯著。當天測産結果顯示,該模式減少化學肥料用量19%、減少農藥總用量30%、提高肥料和農藥利用率,每畝增産5%,節本增效78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曾凡松 唐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