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走起來 跳起來 唱起來 湖北孝昌田堂村有了動感“夜生活”
2021-07-12 09:21:3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周經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10709092927

俯瞰美麗的田堂村。(通訊員 胡長順 攝)

  閱讀提要

  孝昌小悟鄉田堂村曾是省重點貧困村,2019年實現戶脫貧、村出列。如今的田堂村,旅遊路通了,遊客進山來了;老闆返鄉興業,建起上千畝特色産業基地;村民喝上自來水,家家戶戶通了水泥路。環境美了,收入穩了,日子好了,舒心的田堂村人有了自己的“夜生活”。

  天黑了,太陽能路燈一盞盞亮起來。穿村而過的旅遊路像一條燈帶,照亮田堂村的夜晚。

  晚飯後,三三兩兩村民搖著蒲扇出門。白天靜謐的村子,一下子熱鬧起來。

  田堂村人的“夜生活”開始了。

  “露天唱吧”唱起來

  出門前,王英特意換了一套衣服。白襯衣,黑褲子,乾淨利索。

  王英養了20多箱意蜂。眼下正是收蜜時節,白天忙一整天,收了200多斤蜂蜜。很累,王英心裏卻像蜜一樣甜,“20元一斤,能賣4000多塊錢呢。”

  從墻上取下二胡、京胡,拎著音箱,王英和老伴萬翠華出門了。

  兩口子都是村民眼中的“音樂人”。王英從小愛搗鼓樂器,二胡、京胡、嗩吶,樣樣能來;萬翠華嗓子好,喜歡唱歌。兩口子都愛熱鬧,沒事時,一人唱歌,一人拉琴,給田堂村人帶來很多歡樂。

  也有沉寂的時候。前些年,王英患上糖尿病,兒子二級精神殘疾,萬翠華身體也不好,一家三口因病致貧,日子苦巴巴的,哪有心情拉曲唱歌?

  精準扶貧改變了這家人的生活。政府將一家三口納入低保,每月有1400多元低保金,兒子還有殘疾補貼;萬翠華在原然種植專業合作社上班,每月2000元工資;王英在家養蜂,每年收入兩萬多元。

  日子踏實了,熟悉的琴聲、歌聲,又從王英家飄出來。駐村工作隊找上門,請兩口子出來,帶著大家一起唱、一起樂。

  2019年,王英家脫貧當年,花2000多元買了樂器、音箱,又動手改裝一個麥克風架。

  “露天唱吧”選在旅遊公路旁的候車亭。那裏是全村中心,旁邊是村文化小廣場。一亮相,就受到村民熱捧。

  兩年多來,“露天唱吧”始終沒中斷,村民越聚越多,歌聲越來越響。

  王英來到候車亭,早有幾位“粉絲”坐在長椅上等候。

  63歲的田忠億是其中之一。“我們都養蜂,他養意蜂,我養工蜂。”除每晚到場賞曲聽歌,田忠億也與王英交流養蜂技術。

  6組的萬登凱騎著自行車來了。他説,白天在附近工地上幹活,晚上回村裏吼幾嗓子,過癮,解乏。

  王英麻利地架好話筒,拿出二胡,調準琴音,歡快悠揚的琴聲響起。

  走,軋馬路去

  收拾好碗筷,二組譚春榮牽著孫女出門了。路過鄰居王鳳英家門口,她叫了一聲:走,軋馬路去!只要天氣好,兩人每晚都會結伴去旅遊路散散步。

  “軋馬路”是田堂村近幾年才有的新鮮事。“以前,出門都是泥巴路,深一腳,淺一腳,沒路燈,烏漆嘛黑,晚上哪個出門啊?”譚春榮説。

  不單沒環境,也沒心境。田堂村山多田少,人均耕地僅0.67畝,沒任何産業,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在家裏的人勤扒苦做,一年就掙個口糧。“夏天晚上涼快,這時候説不定還在田裏摸黑幹活呢。”村幹部萬新紀説。

  2016年,田堂旅遊公路正式通車。這是一條景觀路,路寬7米,兩邊還有彩色自行車道。與雙峰山、觀音湖、松姚公路的連接線也修通了。接著,從旅遊路到每個村塆、每家每戶的水泥路也修通了。

  路通業興。近幾年,田建洲等外出能人紛紛回村創業,流轉全村九成以上土地,建起上千畝花卉苗木、冰糖梨、獼猴桃、茶園等特色基地,村民在家門口成了上班族。

  環境越來越好。路邊、村塆、房前屋後,栽上景觀樹,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以前出門黑漆漆,現在出門亮堂堂”;家家戶戶喝上自來水,污水管網覆蓋八成以上農戶,村前田家河的水變清了。

  田家河順著旅遊路蜿蜒而下,河邊正在修建的木涼亭、遊步道已成形。駐村幹部陳洪濤介紹,作為鄉村振興銜接工程,去年政府投入600多萬元對田家河進行河道整治,“新修的的遊步道穿過花卉、苗木、果園基地,春可賞花,秋可嘗果,村民休閒又多一個好去處。”

  廣場舞,跳起來

  軋完馬路,王鳳英來到每晚村裏最熱鬧的地方——文化小廣場。徐芳英和夥伴們已在這裡跳了一個多小時廣場舞。

  裙擺搖曳,舞步飛揚,她們讓山村的夜晚充滿活力。

  34歲的徐芳英,是舞蹈隊最年輕的一位。丈夫在山西做抹灰工,她在村裏做保潔員、照顧老人和孩子。

  2019年5月,徐芳英和自家嫂子動員村裏幾名婦女成立舞蹈隊,“看到城裏人都在跳,我們也想跳。”

  過去可沒閒情跳舞。“白天地裏刨,晚上灶臺轉,早晚還要接送孩子上學。”徐芳英説。

  這幾年,村裏産業基地建起來。利用光伏發電站收益,村裏開發了22個公益崗位,包括徐芳英在內,大部分田堂村留守婦女都在家門口有了穩定工作。

  校車也沿著旅遊公路開進來,徐芳英她們不再為接送孩子操心。

  田堂村的留守婦女活力迸發。萬新紀的一個直觀感受是,村裏婦女們越來越時髦了,穿戴與城裏人沒啥區別。

  村裏為徐芳英她們請來了舞蹈老師丁福英。丁福英是一個鄉村小劇團的負責人,每月抽出幾天時間,到村裏教大家學新舞。

  一開始,大家多是看熱鬧;跳著跳著,大夥兒都跳起來了,隊伍逐漸壯大到30余人,年齡最大的舞蹈隊成員今年已經73歲。

  “現在我們一口氣能跳10首歌。”一曲跳完,還沒等大夥兒喘口氣,50多歲的領舞梁汝霞又按下了下一曲的播放鍵。(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宇 通訊員 陳洪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