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走低碳路線 享綠色生活 武漢全方位建設低碳城市
2021-08-25 09:40:38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走低碳路線 享綠色生活 武漢全方位建設低碳城市_fororder_01

武漢東湖低碳出遊。

走低碳路線 享綠色生活 武漢全方位建設低碳城市_fororder_02

俯瞰濕地花城。

走低碳路線 享綠色生活 武漢全方位建設低碳城市_fororder_03

後官湖生態城。

走低碳路線 享綠色生活 武漢全方位建設低碳城市_fororder_04

武漢低碳生活。

走低碳路線 享綠色生活 武漢全方位建設低碳城市_fororder_05

低碳生活,我在行動。

  評低碳社區、設立碳中和林,推出低碳生活平臺、成立武漢碳中和産學研促進會……在武漢,低碳,已成為綠色生活的新風尚。

  今天是全國“低碳日”。武漢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推動中部地區綠色崛起。

  “讓綠色低碳成為一種生活時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稱,我市將建立完善碳普惠機制,開展“碳中和”行動,打響綠色名片,讓廣大市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爭做綠色發展的倡導者、踐行者和推動者。

  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

  “實施智慧化、綠色化技術改造,用可再生電力發電、用生物燃料釀造。”百威亞太聯席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楊克表示,位於武漢市漢陽區的百威啤酒廠年底前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這是武漢市推動近零碳及低碳排放區示範工程試點創建的一個縮影。今年2月份以來,武漢市在城鎮、園區、校園、社區、商業、企事業單位等六個領域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和低碳示範工程試點,多措並舉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武漢被列為國家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據市生態環境局介紹,此舉主要為推進節能低碳技術應用和機制創新,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生産生活體系。不但如此,今日我市啟動籌建“武漢碳中和産學研促進會”,協同與集成科研、教育、生産在功能與資源優勢,搭建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對接與耦合平臺。

  武漢碳中和産學研促進會籌備負責人馬俊介紹,促進會將在碳達峰碳中和技術評估體系建設、地方和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標準的制定、低碳綠色發展政策研究與生態環境規劃、碳中和智庫建設和戰略諮詢等方面發揮紐帶作用,促進我市碳達峰、碳中和産業發展。

  低碳成一種生活新風尚

  100余戶村民用沼氣做飯,200多個屋頂裝用太陽能熱水器供水,退耕還林150余畝……武漢市蔡甸區永安街爐房村是“全國環境整治示範村”,該村黨總支書記楊軍説,“村子就是一個大景區,低碳生活成為村民新風尚。”

  “低碳也是市民一種生活新風尚。”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我市聯合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執行委員會,開展“武漢世界軍運會碳中和行動”,鼓勵全民踐行低碳行為,累計個人二氧化碳減排量並量化為碳積分,首創了“全球個人減排賽事中和”模式,並通過購買貧困地區新建林業碳匯項目實現碳中和,建立了可持續、可複製的全民低碳生活引導機制。

  基於此成功經驗,我市積極探索以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和長江日報聯合推出的低碳生活平臺——“碳碳星球”為載體,建立激勵市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碳普惠理念,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低碳行動。

  據悉,今天,“碳碳星球”正式上線。這是一款以減排、普惠為理念,打造人人低碳、人人共享的綠色低碳生活圈,通過踐行低碳生活獲得“碳積分”的小程式。市民可通過踐行綠色出行、光碟行動、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以授權、截圖、拍照、答題的方式獲取碳積分,兌換相關禮品。

  建立完善碳普惠機制

  家住江漢區綠柳路的胡女士,每天早晨都會在家門口的“口袋公園”跑步。她説, 之前這裡是一塊空地,如今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林蔭休閒處。而像這樣的“口袋公園”,武漢將新建300個。

  不但如此,未來5年,我市還將新建城市綠化5000公頃、造林綠化10萬畝、新植樹1000萬株、新增花灌木200萬株。

  “綠色植物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産生的二氧化碳。”市生態環境局生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增加城市碳匯能力,成為國際公認的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徑。

  據介紹,今日上午舉辦的低碳日主場活動為“零碳辦會”,將按照《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以在“武漢碳中和林”中植樹造林的方式抵消會議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本次主場活動“碳中和”。

  據悉,我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為蔡甸區嵩陽山碳中和林基地、新洲區將軍山碳中和林基地,共計1112畝。武漢以後的大型會議活動、戶外活動、展覽活動所産生的二氧化碳都可以通過植樹造林中和,達到“零碳”的效果。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推動重點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爭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建立完善我市碳普惠機制,形成涵蓋企業降碳、市民綠色生活、大型活動“碳中和”及實現林業生態價值等方面的碳普惠機制,打響我市綠色名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乘勢而上,打造“武漢國際碳中和示範區”

  2012年,武漢成為全國低碳試點市。2016年,湖北發展成全國最大、全球第二的碳市場。今年7月份,全球最大的碳市場開啟,“中碳登”正式落戶武漢。

  “武漢應該為世界碳中和及綠色轉型發展提供樣板。”王焰新及其專家團隊建議:武漢應乘勢而上,打造“武漢國際碳中和示範區”,創建發展中國家碳中和模式。這樣不但有利於樹立國家中心城市碳中和標杆,還有利於建立健全碳中和牽引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

  王焰新介紹,武漢在建立碳市場機制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武漢碳峰值大約在1.7億噸以上,按目前行業最樂觀的300元/噸碳中和邊際成本測算,每年中和成本高達500億元。武漢可將被動成本變成主動投資,加速傳統産業向高新産業和低碳産業轉型。

  王焰新稱,武漢在建設“低碳城市”過程中,還面臨能源利用粗放、工業能耗較高、生態經濟化進程緩慢、生態固碳家底不清等方面挑戰。為此,他建議,將經濟生態化與生活低碳化相結合,打造“一主四翼”碳中和核心示範區。

  一是打造“兩江四岸”碳中和核心示範主體區。提升主城長江、漢江濱江風光帶的岸線綠化品質,加強江心洲灘生態建設、沿岸濕地修復、公園社區建設以及綠色城鎮更新,推進形成濱江綠色休閒碳匯帶以及四岸公園社區、生態商圈降碳集聚帶。

  二是打造以光谷、車谷、臨空經濟區、長江新區四大副城為載體的碳中和核心示範四翼。按照智慧低碳城市、低碳園區發展要求,堅持零碳工業生産,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倒逼産業轉型升級,以提升路網、環山湖綠色基礎設施倒逼城鎮空間降碳佈局,以加快建設新基建和數字孿生城鎮系統引領智慧城市發展。

  三是深入推動綠色消費與低碳生活方式。堅持綠色低碳建築、低碳公共機構與服務、低碳交通出行、城市智慧運營並舉,著力實施建築屋頂生態綠化工程。

  王焰新還建議,策劃國際碳中和“武漢論壇”,構建生態碳匯增量網絡,加強碳中和重大科技創新與應用示範、碳中和産業集群示範、碳中和金融創新示範、碳中和文化教育示範和加強碳中和制度改革示範。

  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趙永椿:“碳捕集”火了,搶佔新興産業發展高地

  在位於光谷未來科技城的寫字樓群,有一個不起眼的低矮設施,這是中國首套富氧燃燒碳捕獲試驗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將原本要排向大氣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一方面進行循環利用,一方面壓縮成液態的二氧化碳進行封存處理。

  去年,我國正式宣佈,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趙永椿介紹,要實現這個目標願景,除了節能降耗,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外,還可以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直接空氣碳捕集(DAC)等負碳技術等,直接減少大氣中CO2濃度。

  “碳捕集是解決以煤為主的高碳能源問題,是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的托底保障。”趙永椿稱,CCUS是指將化石能源利用過程排放的CO2富集,或者直接利用製備高值産品,或者輸送注入油氣田、深層鹹水層、深海等進行封存,以實現與大氣長期隔離。CCUS被認為是唯一能夠在碳中和情景下繼續安全使用化石能源,並大幅度減少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CO2排放的終極技術。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CCUS新興産業投資總額將達103.6萬億美元。

  據悉,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富氧燃燒碳捕集技術是國內外公認的三大主流CCUS碳捕集技術方向之一。目前,這套面向大型鋼鐵廠、水泥廠和發電廠的碳捕集技術已經基本具備進行大規模工業應用的條件。圍繞碳捕集之後的封存、利用等技術也在抓緊佈局研發中。

  “碳捕集”來了,以後煙囪是不是可“下崗”了?趙永椿説,燃煤電廠可以通過該技術實現排煙中CO2高濃度富集,同時通過煙氣循環,大幅減少排煙量,進而可以顯著縮減傳統煙囪的尺寸、高度,煙囪不能完全下崗,也不會像以前那麼顯眼了。

  目前,武漢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中部地區綠色崛起。趙永椿建議,武漢市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CCUS等新興低碳、負碳技術的示範和推廣應用,給與CCUS示範項目發電機時或減稅補貼。

  同時,積極支持推動CCUS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武漢,促進CCUS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搶佔新興産業發展高地;要積極開展低碳、零碳、負碳園區、社區試點,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提升市民對新興技術的認知。

  湖北經濟學院低碳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孫永平:“中碳登”有助於武漢建設成為全球碳交易中心

  “中碳登落戶武漢,成為首個具有金融功能的全國性功能平臺。”孫永平介紹,中國碳市場運行一個多月來,價格穩中有升,影響力不斷擴大。武漢市應充分利用“中碳登”落地的平臺機遇,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他説,站在全國的背景來看,“請進來”的紅利日漸清晰——將有大量專業人才、團隊、技術匯聚于武漢。武漢會進一步發揮金融集聚效應,吸引資金、技術和綠色金融機構以及各類金融要素向長江中游城市群靠攏。以碳市場為橋梁,打通中西部地區發展通道,實現碳市場和其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最終將建成全國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綠色資本市場,從而造就一個千億級産業。

  為此,孫永平建議,武漢市應充分利用“中碳登”落地的平臺機遇,廣泛開展國際碳市場論壇、“一帶一路”産業峰會等品牌活動,成立“一帶一路”低碳大數據平臺、“一帶一路”綠色産業聯盟、“一帶一路”低碳技術交易中心、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基地等國際合作平臺,提升武漢對外交流水準,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孫永平介紹,湖北碳市場與全國碳市場通過“中碳登”建立互動路徑,為武漢建設“全國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打下基礎。“中碳登”不僅有助於實現武漢成為區域金融中心,還有助於中國碳市場建設成為全球碳交易中心。

  孫永平建議,在“十四五”期間,武漢要將“兩高”項目置換出去,給高新項目提供充足的環境容量;對現有的産業進行節能減排改造,包括工業、建築等;提高武漢市的電氣化程度,並且加快推進煤改氣工程。

  市民可以為“降碳”做些什麼?孫永平指出,家庭和個人碳排放的兩大來源是住宅和交通,老百姓主要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來實現“降碳”。具體説來,做好垃圾分類,節約資源,踐行低碳居住、低碳出行、低碳消費,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等,這些都是市民可以身體力行的“降碳”行動。

  (策劃:武漢市生態環境局 長江日報城市環境傳播中心 撰文:湯崢 喻宜冰 胡喜珍 于海濤 楊海垚 圖片: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