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咸寧575個村完成規劃編制
2021-09-09 10:14:11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周經韜

  原標題:讓鄉村有顏值、有特色、有活力、有秩序 咸寧575個村完成規劃編制

咸寧575個村完成規劃編制_fororder_01

合理規劃生産生活空間,鹹安白水畈村被打造成蘿蔔小鎮。

  古色古香的蘿蔔鄉學院,推窗見景的蘿蔔酒店,黛瓦白墻的民居民宿,飛檐翹角的蘿蔔博物館……初秋,走進咸寧市高橋鎮白水畈村,每一個唯美角度都仿佛在説,這裡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田野。

  一個有顏值、有特色、有活力、有秩序的村莊,離不開科學實用、高標準、接地氣的村莊規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頭在農村。近年來,咸寧在全省率先開展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通過規劃引領,統籌安排産業、居住和生態空間,保護鄉村自然生態和文化景觀,挖掘旅遊休閒等潛力,讓鄉村既富又美,充滿希望。

  破解“有新房無新村”的難題

  一提起規劃,人們往往就想起了城市規劃、重大項目規劃。

  偏居一隅的鄉村,長期以來似乎與規劃沒多大關係。多數村莊沒有規劃,部分村莊雖有規劃,但規劃存在不科學、不實用等問題。

  規劃引領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現象,村莊佈局散亂,隨意“沿路而建”“傍水而居”,造成有新房無新村;地方資源挖掘不夠,特色産業匱乏;個別村莊亂打造景觀,致鄉土味缺失,留不住鄉愁。

  能不能找一批既懂農村,又懂規劃的人才,為村莊做規劃,以彌補村莊建設無規劃,規劃不科學、不實用的問題?

  2018年,咸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篩選白水畈村、橫衝村、洪口村等幾個基礎條件較好、代表性強的村莊和一批優秀的鄉村規劃師,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

  2019年,經過全面摸排,咸寧將全市862個村莊劃分為城郊融合類、聚集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拆並搬遷類等五個類別,實施規劃進村。

  咸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光介紹,村莊規劃編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遵循“先規劃後建設、無規劃不審批”原則,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規劃依據,實現産業旺起來,農民富起來、村莊活起來。

  經過兩年多的推進,咸寧862個村莊中,575個村莊已完成規劃編制,今年底將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

  全省首創“規劃師下鄉”

  “我們村的情況,你一個外地人懂嗎?”

  為充分了解各個村莊的文脈、風俗和資源稟賦等,避免“千村一面”問題,咸寧全省首創規劃師下鄉,與農民一起編規劃、編農民看得懂的規劃、編實用的規劃。

  通城北港鎮是全縣兩個重點鎮之一,境內的橫衝村地處高速路口,離縣城僅十幾分鐘路程,依據村莊規劃分類,被定為中心村,需聚集提升功能。

  通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余朝陽介紹,編制規劃時,規劃師要駐村一週,走訪村民,與鄉賢、村委會討論徵求意見,自始至終讓村民參與,確保規劃接地氣、易實施。

  “希望對南港河進行整治,增加景觀休憩設施。”

  “道路路面較窄,需改造擴寬。”

  “建議新增村民活動廣場,增加健身娛樂等設施。”

  經村民參與討論、發表建議最終成型的“橫衝村村莊規劃”,村裏滿意、村民支持。按照規劃,橫衝村準備修建文化中心,村民們爭相捐款,一夜之間籌集資金19萬元。

  李光介紹,咸寧嚴格落實規劃師進村編規劃,尊重村民意願和村莊自然肌理,杜絕村莊規劃同質化、城鎮化。

  留住鄉愁讓特色更“特”

  畦如錦,村如畫,雨如煙。

  踏入鹹安區汀泗橋鎮洪口村熊家灣,只見幾十棵歷經滄桑的古樹,保存完好的古橋、古井,用廢舊老物件製成的風車,石磨、對臼、碾米槽……時光仿佛慢了下來。

  村支書賀峰介紹,洪口村地處城郊,村民大多外流,房屋廢棄,水塘變成了爛泥塘。2018年,咸寧規劃設計院規劃師走進洪口村,通過走訪調查,發現洪口村林地多、耕地少、生態環境好,正位於鹹安城區與星星竹海風景區中間地帶,適合發展農旅融合,打造城區後花園。於是細心規劃,將結構完整、安全的老屋改造成民宿,垮掉只剩一米多高墻的地基、粉墻,硬化改造成游泳池,廢棄石滾、石磨用於觀賞,村民家中缺角的瓷罐、造型別致的廢瓷瓶,收集起來,錯落堆放,變成花草圍欄,蓄水池、水井等修舊如舊。因生態環境好,每年五六月,白鷺成群,古樹成了鳥兒的最佳住所。受此啟發,民宿命名為“鷺棲客棧”。“一天能接待幾十人,成為鹹安城區和星星竹海景區間的鄉村驛站。”民宿老闆黃燕軍説。

  通城縣內衝村位於湘鄂兩省交界的藥姑山南端,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是湖北唯一的瑤族村寨,2016年被納入第四批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18年,咸寧市規劃設計院、湖南一設計公司聯合入村設計,重點挖掘古瑤文化,將村灣打造成觀自然景、賞民俗情的特色景點。通過整體設計,瑤族古屋被改造成文化陳列館,館內瑤民變遷、瑤族圖騰、壘石文化等一一陳列。內衝村位於東沖水庫庫尾,村口一片低窪水域,因地制宜建成濕地公園。村莊建設需搬遷的村民,房屋也依溪而建,打造成瑤鄉古街。

  “對於居住過於分散的村莊,通過規劃遷村騰地集中居住。”通城縣規劃師魏子武介紹,通城縣麥市鎮天門村12個組,僅1300多人,村莊規劃時就將其納入撤並類,通過遷村並居、提升基礎設施、規劃産業,實現要素集中。

  李光介紹,咸寧通過規劃引領,深入挖掘村莊歷史文化內涵和資源,成功打造了熊家灣“鄉村驛站”等特色村莊。近兩年,咸寧82個村被納入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産業培育打造富美鄉村

  培育特色産業發展,也是村莊規劃的重要一環。

  鹹安區高橋鎮白水畈村土層深厚、含水充足、松疏肥沃,種出的蘿蔔皮薄肉嫰、汁多味美,因此有“蘿蔔溫床”之稱。“曬乾後的蘿蔔片燉湯,香味飄幾百米。”村支書劉余金説。

  然而,當地的蘿蔔種植一直未能實現規模化。

  2017年,高橋鎮謀劃挖掘蘿蔔文化,開闢核心産區。隨後,為進一步做大蘿蔔産業,咸寧結合村莊規劃,請來專業團隊,在白水畈打造蘿蔔小鎮,涵蓋蘿蔔採摘、科普、研學基地、博物館等,並與鄂旅投簽約,打造蘿蔔田園綜合體。經過幾年發展,白水畈實現蛻變,從一根“傷不起”的小蘿蔔到繁榮的田園綜合體。目前年遊客達50萬人,蘿蔔産業産值達四五百萬元。白水畈村的村集體收入也由過去不足5萬元,增長到如今的20多萬元。

  結合高速口子村的交通優勢,橫衝村村莊規劃主要按照“一軸兩圈”進行佈局,“一軸”指沿高速公路沿線,“兩圈”指利用地利優勢發展特色種養和旅遊觀光,特色種植主要包括中藥材、火龍果等,旅遊主要打造親子遊、農耕遊等。統一規劃後,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大幅改觀,帶動了産業發展。2018年前,橫衝村還是個負債村,2020年村集體收入達15萬元。

  伴隨著鄉村振興步伐的加快,散佈于鄂南大地的鄉村,匯集興旺的産業,動人的鄉愁,終成令人留戀的詩和遠方。(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胡放明 陳瑩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