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見證湖北創新磅薄動能
2021-11-04 10:27:1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激勵基礎研究 強調成果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見證湖北創新磅薄動能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見證湖北創新磅薄動能_fororder_01

圖中從左至右為:王密,李德仁,閆利,劉泉聲,何光存,鄭懷。(通訊員 柯濤 攝)

  這是褒獎創新的榮耀時刻。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又一批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登上光榮的領獎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此次湖北共有24個項目(通用)獲得獎勵,其中主持完成的項目9個。主持項目獲獎數量位列全國第五,僅次於北京、上海、浙江、江蘇。

  蛻變的種子不斷孕育,創新的磅薄動能正在持續迸發。加快建設科技強省,賦能高品質發展。這些獲獎成果有哪些特點,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未來?

  2項一等獎彰顯湖北創新實力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國家科技獎勵是一面旗幟,展示的是一批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營造的是崇尚科學、尊重人才、褒揚創新的氛圍。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此次獎勵嚴把品質關,控制獎勵數量,2020年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授獎率(下降至)14.9%,其中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數量較2019年減少20%,堅持標準,寧缺毋濫,提高國家科技獎勵的含金量。

  在一等獎授獎率下降的背景下,湖北省主持項目共獲得一等獎2項,一等獎項目與2019年度持平。其中,由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慧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研製的地形勘測車首次參加國慶閱兵,實現高精度天空地遙感系統核心裝備和技術自主可控,首次實現境外1:5萬無地面控制點測圖,推動了我國衛星遙感測圖從有控制到無控制的行業智慧化變革。由華中科技大學劉勝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突破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技術的技術瓶頸,掌握自主可控的關鍵技術,打造了一批國際知名的封裝企業,助力我國電子製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基礎研究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人表示,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持續激勵基礎研究、強調成果應用積澱,評選出一批原創性成果,既有在現代數論這樣的前沿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也有致力於解決應用基礎研究或環保、衛生、農業等民生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國家自然科學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貢獻的項目。

  此次,湖北省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相比2019年度增加1項。由華中科技大學金海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面向多租戶資源競爭的雲計算基礎理論與核心方法”,由華中科技大學劉偉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耗散最小化多場協同對流傳熱強化理論和方法”均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湖北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湖北省基礎研究競爭力位居全國第6位,在地球科學、測繪科學技術、水産科學與海洋工程、機械工程、生物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等領域研究實力全國領先。今年以來,湖北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湖北省産業經濟發展需要,組建一批走在科技創新前沿的湖北實驗室,集中佈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研究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科技成果服務國計民生

  一項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後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劍”的專注和勤奮。國家科學技術獎堅持要求提名成果應用需滿3年以上。2020年度獲獎項目平均研究時間是11.9年,其中研究時間10至15年的項目數量最多,佔比38.9%。湖北省獲獎項目中,華中科技大學劉勝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經20餘年“産學研用”校企聯合攻關。

  一些獲獎成果誕生在多年的産學研合作中,為相關産業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深水、大斷面、長距離、嚴酷條件下,各種大型穿江越海隧道工程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障技術。武漢理工大學胡曙光教授主持完成的“深水大斷面盾構隧道結構/功能材料製備與工程應用成套技術”成功解決了深水大斷面隧道工程面臨的材料與施工技術挑戰,並應用於武漢長江隧道等數十座深水大管徑隧道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推進了我國隧道工程技術和建築材料的科技進步。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光存教授主持的科研項目“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針對水稻生産中褐飛虱危害嚴重的重大需求,解決了抗褐飛虱育種關鍵技術難題。成果在全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實現了我國抗褐飛虱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本屆獲獎者中,既有耄耋之年的大師名宿,也有當打之年的青壯骨幹,科技之星光彩熠熠,創新之風匯聚一堂。我們期待著,未來,湖北有更多科技之星薈萃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推動湖北在建設科技強省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余翔 趙鋆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