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東湖科學城人才“引力”加速釋放
2021-12-22 10:16:56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12月17日,武漢光谷芯中心魔方大樓的一間實驗室裏,武漢新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張兆熙,正專注地做材料分析實驗。

  這家年輕的高科技公司,7月在光谷註冊,尚不足半歲。而眼前這個剛學成歸來的33歲年輕人,已經是第二次帶著自己的專利成果創業。

  來自武漢東湖高新區招才局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3551光谷人才計劃”入選者中,有149人來自全球排名前50的境外名校。

  武漢東湖高新區招才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隨著湖北東湖科學城、光谷科創大走廊等創新戰略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張兆熙便是其中之一。

  海歸團隊4人出身英國名校

  400多平方米的辦公空間,被實驗室佔去一大半。落腳短短幾個月,新碳科技團隊便已馬不停蹄地投入了研發。他們瞄準的新賽道,是納米碳材料。

  儘管剛剛組建的團隊僅有8人,新碳科技的高智商陣容卻堪稱“硬核”。包括張兆熙在內,新碳科技的聯合創始團隊中,有4人是英國頂級名校博士。

  攻讀博士期間,張兆熙一直致力於石化、環保、新能源等方面的研究,併發表了多篇SCI論文,光是發明專利就申請了14件,其中7件為PCT國際專利。

  張兆熙説,2017年,他曾在英國聯合創立一家可持續燃料公司,並擔任首席技術官,為塑膠垃圾、廢舊輪胎、醫療廢棄物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尋求産業化解決方案。而新碳科技的全新夢想,是開發出國際領先且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納米碳材料製備技術體系,並讓這一新技術廣泛應用於新能源、半導體、信息通信、生命科學、軍工等領域。

  “我在武漢長大,與光谷彼此吸引,也相信故鄉才是我更好的未來。”

  “地球村”裏的世界創新

  全球名校的年輕精英,帶著國際化的視野和創新活力而來,匯聚在光谷這個“地球村”裏,醞釀著改變世界的夢想。

  2011年,孫雷蒙從華中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工程專業畢業後,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攻讀碩博學位。2017年底,28歲的他學成回國,創立華引芯(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專注高端LED晶片與光源技術的研發突破。

  創業4年,華引芯自主研發的倒裝LED、垂直LED、高壓LED、Mini/Micro LED晶片,及其封裝器件、半導體光器件,光電性能已達世界水準,彌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本月,他被共青團中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授予“中國青年創業獎·科技創新特別獎”。

  今年8月,光谷創新型晶片設計公司聚芯微電子,宣佈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該公司專注于高性能模擬與混合信號晶片設計,創始人劉德珩也是從海外學成歸來。

  2016年,聚芯微電子在武漢未來科技城創立,短短5年間,其智慧音頻晶片及解決方案便已向OPPO、小米、三星等一線手機廠商完成上億顆出貨。

  劉德珩介紹,該公司定位智慧感知領域,目前擁有智慧音頻、3D視覺、光學傳感和觸覺感知等多條産品線佈局,其自主研發的5um VGA級背照式高解析度ToF飛行時間感測器晶片,已成功流片並獲得批量訂單,線性馬達驅動晶片和光學傳感晶片也即將規模化量産。

  引才育才更加科學

  今年7月,光谷上線人才註冊服務平臺,在全國率先推行人才註冊制和動態評價積分制,構建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在這個註冊平臺上,全球高校排名,與人才積分直接掛鉤。

  “雖然這個積分體系對學歷沒有限制,但是有碩博學位或海外背景的可以加分。”東湖高新區招才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光谷人才註冊服務平臺導入了全球高校資源庫,根據教育組織QS發佈的世界大學年度綜合排名,涵蓋了1300多所高校,從高到低均有對應分值。“由於高校排名是動態的,光谷人才申報在該項得分上,每年分值也會隨之調整。”

  據悉,2021年度,共有9241名海內外人才,註冊申報“3551光谷人才計劃”,各類人才項目申報數量達1466個,創歷史新高。

  光谷今年首次設立的“優秀青年人才”類別,共收到了916名人才提交的申請,其中378人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背景。

  該負責人表示,人才競爭是市場化競爭,隨著光谷人才越來越多,品質也會越來越高。未來光谷人才真正實現全球化以後,許多“海鷗人才”不用來光谷,就能享受光谷的人才政策,進行離岸創新合作,但同時也會與本地人才産生正向競爭。

  “當全球離岸創新人才,都在同一個緯度上競爭的時候,光谷就要思考如何讓人才評價體系不斷迭代,讓引才育才更加科學。”(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通訊員 東新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