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宜昌“智”造助力“電化長江”建設
2022-05-20 13:45:00來源:三峽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挺進新能源船舶建造藍海——宜昌“智”造助力“電化長江”建設

宜昌“智”造助力“電化長江”建設_fororder_01

3月29日,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遊輪“長江三峽1”成功首航。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胡興軍 通訊員 聶爽 攝

宜昌“智”造助力“電化長江”建設_fororder_02

宜昌船舶工業園一角。三峽日報通訊員 劉衛東 攝

宜昌“智”造助力“電化長江”建設_fororder_03

宜昌船舶工業園。劉曙松 攝

宜昌“智”造助力“電化長江”建設_fororder_04

2018-2021年宜昌申報新建船舶情況表

  枝江市七星臺,站在長江大堤上眺望,橘紅色龍門吊沿著岸線向遠方伸展,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萬噸巨輪靜臥在造船平臺上,如群龍列陣翹首,準備著隨時遨遊江海。

  這裡就是宜昌船舶工業園,在不到3公里的長江岸線上集聚了10家造船企業。不久前下水首航的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遊輪“長江三峽1”,就是由園區鑫匯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下稱“宜昌鑫匯”)建造的,拿下了多項全國乃至世界之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得益於長江咽喉樞紐的區位優勢和電化長江建設的不斷推進,宜昌正在崛起為長江沿線的智慧造船高地,截至5月中旬,2022年已申報新建船舶56艘。一批“首制船型”等位居綠色智慧船舶中的高端産品,陸續出塢下水、交付遠航,全國的綠色內河航道中,不斷駛來“宜昌身影”。

  “長江三峽1”號建成首航,進一步提升了宜昌造船工業的技術實力,也由此揭開宜昌大步邁進新能源船舶建造藍海的序章。

  “宜昌造”再迎高光時刻

  4月29日,站在宜昌鑫匯的生産區域,猶如置身鋼鐵世界。這家由沙灘船廠發展而來的企業如今已是宜昌民營造船企業中智慧化轉型的“排頭兵”。

  一艘艘正在建設的大船被腳手架包圍著,焊接的工人爬上爬下。靠近江邊,“理航渝建1號”和“理航渝建2號”靜臥在船臺上,等待下水。

  這對姊妹船設計長度130米、寬度16.2米、吃水5.98米,滿載吃水時可裝載9600噸貨物,是宜昌鑫匯為重慶“渝建物流”量身定做的國內首艘綠色智慧三峽船型散貨運輸示範船。

  “別看是大塊頭,也有大智慧。”市港航維護髮展中心船檢科副科長、驗船師陳宇告訴記者,這兩艘船是由武漢理工大學船舶郵輪中心、武漢理航智慧船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聯合研發的,採用油氣電混合動力,是繼“長江三峽1”之後宜昌智慧船舶製造的又一傑作。

  從船的設計圖紙審查,到搭建第一塊鋼板,再到船體完工下水,陳宇和同事們跟蹤著它生産的每一道工序,見證了這個龐然大物從無到有的全過程,併為最後的下水出具“健康證明”。

  市港航維護髮展中心船檢科科長何遠遠介紹,宜昌船舶工業的超常規發展給船舶檢驗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不足20人的船檢隊伍主動做好技術支持,貼心服務,竭力滿足船東個性化、多樣化及不斷升級的運輸需求,促進船舶製造業不斷向宜昌集聚。

  “這兩艘船均配備2台990kw雙燃料主機和200kwh鋰電池。”陳宇介紹,下水時主機驅動螺旋槳,同時通過軸帶發電機給鋰電池充電。上水時,主機和電動機共同驅動螺旋槳,在航行至三峽船閘等重點水域,可採用全電力推進,實現零排放,混合動力能耗比柴油下降超過30%,具有節能、環保、經濟、高效等四大特點。

  5月3日,“理航渝建1號”在宜昌鑫匯碼頭下水,5月底,“理航渝建2號”也將下水,這是繼“長江三峽1”後,宜昌造船工業迎來的又一高光時刻。“理航渝建1號”船東重慶渝建物流負責人現場表示,將以這兩艘示範船為基礎,繼續打造一批綠色智慧標準三峽“130型”散貨運輸船。

  “綠”動力駛向“新”藍海

  地處長江咽喉樞紐,宜昌造船工業的崛起,佔盡天時地利。

  三峽蓄水後,由於上游三峽水庫水位季節性消落,使船舶下水條件受限,宜昌造船業抓住了這一天賜良機獲得迅猛發展。目前,宜昌有近40家造船企業、100余家航運公司,連續5年每年新建超100艘,佔全省總量一半以上。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讓一江清水浩蕩東流的大背景下,國內船舶污染治理政策越來越明確、措施越來越嚴格,清潔能源替代高污染燃料是未來綠色航運業大勢所趨,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裏宜昌加速傳統造船向綠色新能源船舶迭代升級。

  在宜昌船舶工業園江口片區的江瑞船廠,生産區域有7艘萬噸級散貨船正在建造。“德意長虹”散裝貨輪的主體建造已經完工,工人正在進行涂裝作業。船廠負責人曹登攀介紹,該船也是綠色智慧標準三峽“130型”散貨運輸船,採用的是LNG油氣雙燃料兩種運行模式。

  2個多月前,由宜昌船舶工業園盛懋船業有限公司研發建造的“帆盛102”下水,這是省內首艘油、LNG雙燃料動力船。截至目前,宜昌已累計受理15艘該類船舶檢驗業務,標誌著宜昌市船舶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綠色新能源船舶需求的強勁增長,宜昌船舶建造企業的技術力量瓶頸逐漸凸顯。何遠遠説,市船舶審圖中心積極引進大型、優質設計單位,為船廠、船東提供高品質設計圖紙,拓寬圖紙渠道,提高船廠造船能力及品質水準。

  按照宜昌市委著力打造新能源船舶動力升級的標準輸出地、技術創新地,努力在新能源船舶動力升級方面蹚出“宜昌路徑”、打造“宜昌樣板”的要求,各家船企也在依託科技創新開展新能源船舶的研發製造,謀劃佈局更長遠的未來。

  “我們依託重點高校、中船所屬研究院所等科研單位,建立聯合研發平臺。”覃啟勝介紹,宜昌鑫匯已先後與武漢理工大學吳衛國教授團隊、武漢科技大學吳開明院士團隊,以及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機制,在新能源、複合材料以及防腐涂裝等領域共同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持續增加宜昌船舶製造的“含綠量、含新量”。

  目前,宜昌船舶工業園已生産出國內首艘快速雙體集裝箱船、純電力推動遊船、長江三峽系列“豪華夜遊客船”等一系列特色船型。從修船、造船,到不斷駛出中國首制、世界首制高技術船舶,宜昌正在駛向綠色智慧船舶製造的高地。

  龍頭“領航”試水電動船舶

  船舶製造,集多種産業門類于一身,凸顯一個城市的長遠眼光,也衡量著一個城市的工業水準。

  宜昌造船歷史悠久,有錨地、交通、港口、區位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具備發展船舶製造業的良好基礎。隨著“電化長江”的持續推進,新能源船舶將面臨巨大市場空間。

  事實上,對於電動船舶宜昌具有完備的産業基礎條件,專家建議要發揮好“清潔能源之都”在新能源電池等産業方向的優勢,進而向電堆、電芯等核心材料的高端技術領域進軍,向船舶動力總成方向突進。

  據了解,“長江三峽1”裝備的是寧德時代生産的電池,該企業的動力電池裝機量連續四年位列全球第一;“理航渝建1號”和“理航渝建2號”的電池,來自於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覃啟勝介紹,宜昌依託這些頭部企業的力量,正在大力試水發展電動船舶産業。

  事實上,寧德時代從2018年起就開始佈局電動船舶領域,2020年4月成為國內首家通過中國船級社(CCS)最新檢測指南《純電池動力船舶檢驗指南》認可和檢驗的動力電池企業。除“長江三峽1”外,三峽通航管理局的執法艇“海巡12909”裝備的也是寧德時代的電源,該船是長江流域第一艘純電動公務船。未來,寧德時代還將研製適合各種水域和更多船型的動力電池。

  “由於散貨船功率大,行駛路線長,推廣純電還有很長路要走。”陳宇介紹,未來10至20年是船舶智慧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應該先以公務船、港作船、渡船、區間觀光旅遊客船及航線較為固定的貨船為示範引領,加大電動船、氫燃料動力船研發。

  據了解,宜昌正加快謀劃佈局純電動船、氫能船等綠色智慧船舶等先進製造業,推動新型船舶動力製造基地建設,吸引更多造船企業聚集宜昌,打造長江中上游船舶建造中心。

  記者手記

  創新引領大踏步佈局未來

  “黃金水道”離不開造船,但在很長時間裏,宜昌民用船舶製造基本上是“低小散”等低端産品。隨著長江減排戰略持續推進,在“雙碳”目標下,造船市場需求迅速轉向綠色船舶。

  近兩年,一艘艘具備領先水準的中國首制、世界首制船舶相繼從宜昌的造船企業下水揚帆遠航。以往主要在小型特種船領域應用的新型能源動力,不斷向大型集裝箱船、油船、散貨船、汽車運輸船等常規船舶領域擴散。以全球載電量最大純電動遊輪 “長江三峽1”下水首航為標誌,宜昌造船正從簡單的宜昌“製造”大踏步邁向技術上的創造,在大型散裝貨船、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等船舶核心配套裝備等領域實現了多點突破。

  “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是生命”。宜昌船企向中高端轉型,火爆的造船市場令人振奮。造船是一項系統工程,環節多、鏈條長、作業面廣、設計製造週期長、勞動力成本高。創新是第一動力,愈是在這種市場上揚時期,愈是要有清醒認識,切莫有短視思想,要敢於“自我革命”,以技術創新引領佈局未來,大膽進軍新能源船舶製造的藍海,推動新型船舶動力製造基地建設,吸引集聚更多造船企業,打造長江中上游船舶建造中心。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宜昌自此揚帆,征程恰是星辰大海。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方齡皖 通訊員 李雯雯 李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