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17平方米
2022-06-07 10:42:2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體育強省建設一項重點指標報捷 我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17平方米

  湖北省體育局近日發佈2021年全省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公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湖北省共有體育場地171955個,總面積12614.98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17平方米。

  2017年底,省人民政府出臺《關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體育強省建設的意見》,其中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是“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以上”。4年多來,湖北省持續推動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18年底的1.75平方米攀升至2.17平方米,為構建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103種體育場地

  滿足群眾健身多元化需求

  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湖北省共有103種體育場地,除了常見的乒、羽、籃、足等運動場地,還有較冷門的保齡球、藤球、壁球等運動場館。體育場地多樣化,折射出湖北省群眾日益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湖北省有三種體育場地數量過萬,分別是乒乓球場41769個,全民健身路徑41752個,籃球場38081個。乒乓球、籃球在球類項目中群眾覆蓋面最廣,全民健身路徑分佈在公園、社區、鄉村等地,為群眾提供便利的健身設施。

  從運動大項分佈看,球類運動場地數量超過半壁江山,乒乓球、籃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等五類運動場地總數量為106818個。從增速看,與2020年底相比,航空運動、汽摩運動、游泳和滑冰場地數量增長達20%以上。此外,健身步道和羽毛球場地增長率也超過10%。

  本次統計調查工作涉及全省下轄全部17個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及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不同區域體育場地建設情況也存在差距。總體而言,呈現出“東多西少”的格局,這與我省各區域地貌特點及經濟發展水準相關。部分地區地形地貌較為複雜,不利於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一些經濟欠發達市州對體育場地建設投入較少,群眾難以享受到均等化的體育場地設施服務。

  省體育局體育産業與基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此次全省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了湖北省體育場地建設狀況,為各級政府部門及體育管理部門制定發展政策、實施監督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據,將有效提升我省體育場地資源配置效率。

  政府與市場合力

  共建高品質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2018年以來,湖北省通過實施新全民健身示範工程,引導帶動各級政府和市場主體投入建設體育場地,政府與市場形成合力,共同構建高品質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調查數據顯示,籃球、足球、田徑、游泳、全民健身路徑等體育場地建設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參與投資。以足球場地建設為例,2021年全省足球場地固定資産投資為9888萬元,其中財政資金7944萬元,社會資本投資1944萬元,社會資本參與度近20%。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不僅推動體育場地建設,也為體育場地開發運營注入活力。

  武漢市體育場地數量佔全省19.59%,體育場地面積佔全省21.20%,場地建設標準和利用率也居領先地位。武漢體育中心、洪山體育中心等大型體育場館兼具承辦大賽和全民健身功能,新興的體育公園為群眾健身帶來更便利更豐富的選擇。漢陽區張之洞體育公園2021年5月1日開放,園內建有籃球、足球、羽毛球、智慧健身步道、休閒垂釣、棋牌運動、體質監測、兒童拓展訓練、老年人健身、水上自行車等十余項運動休閒健身設施。體育公園建成後,引入專業體育公司參與運營,在確保公益屬性的同時,也為健身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保障。

  省內各市州中,十堰市體育場地體量及增長率均居前列,該市共有體育場地11902個,比2020年增長18.59%,增長率排名全省第一。十堰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42平方米,超過全省平均值。2020年,十堰市出臺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將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兩年來,十堰奧體中心順利建成,是該市佔地面積最廣、投資規模最大、體育場館分佈最多、功能設施最全的重點民生工程;丹江口、竹山、鄖西等市縣也投建一批體育館、運動健身中心和文體廣場,城鄉體育設施日益完善。

  體育場地是開展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的物質基礎。湖北省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高品質的健身運動場地、提高城鄉體育場地有效供給。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針對我省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特點與短板,進一步推動體育用地供給,盤活閒置體育場館,加強智慧化場館建設,堅持體育場地建管並重,實現體育場地健康可持續運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