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走進枝江市仙女鎮“吉吉村”,村口一處卡通建築“吉吉貓”憨態可掬,笑迎八方遊客,村中特色民居規整協調、彩色墻畫色調明艷,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感受舒適愜意的鄉村風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通訊員 李巧愛 黃路遙 攝)
枝江,長江三峽的東大門,因“蜀江至此如喬木分枝”而得名。
這裡是江漢平原的西起之地,1374平方公里沃土,14條河流、8個湖泊、67座水庫星羅棋佈,常住人口50余萬人。
近年來,它成功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摘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三個國字號桂冠。
在經濟、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礎上,如何讓發展品質更高,是枝江幹部群眾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19年,枝江市被住建部列入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首批試點縣市,董市鎮曹店村入列全國第一批“共同締造”精選試點村。
在縣城—鄉鎮—農村三級聯動體系下,枝江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9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31個,所有小鎮達到基礎型小城鎮標準,6個小鎮達到示範型小城鎮標準。
縱向到底,推動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平台下沉;橫向到邊,明確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深入貫徹到枝江城區更新、鄉村振興、産業發展、基層治理等各個領域。
9月中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枝江蹲點調研,感受從房前屋後亂倒亂扔到“收通豁、碼整齊、掃乾淨”的面貌之變,從政府“端菜”到百姓“點菜”的意識之變,從“站著看”到“主動幹”的行動之變,而種種變化背後,是從“你和我”到“我們”的角色之變。
當“共同締造”把民意、民智、民心緊緊聚攏,當“你和我”蝶變為“我們”,蘊藏於人民群眾中的無窮“民力”便被激發出來,枝江社會風貌為之一新。
民意為先
百年老正街改造重啟,城區更新由百姓説了算
枝江市董市鎮,荊江大堤北側,一條百年老街的命運牽動人心。
這條街名為董市老正街,建於明清,15條巷陌相互連通,當地人稱它“老街”。
穿行巷道,磚墻黛瓦。隨處可見的青石板,梁柱搭建的“躲水樓”,已在百年風雨中,變得滄桑斑駁。不少老屋破敗不堪,瀕臨倒塌。
關於老街的改造問題,爭論了十多年,意見始終無法統一。
“前些年説要把這條街拆了,建影視城,除了幾棟歷史保護建築,其他老屋都拆掉。”73歲的張榮昌情緒激動地説,“我不同意拆!”
張榮昌住在老正街下街第一家。自1997年搬到這裡,整整在老街住了25年。
他撫著外墻的青磚説:“這些磚,都是上百年的小窯磚。整個老街的路基下邊,都是一兩百年前用青石板鋪的排水系統,那是先人的智慧,拆了就什麼都沒了!”
反對拆遷的,不止張榮昌一人。
73歲的居民張學喜,是辛亥革命元老、滬軍北伐軍總司令張承槱的後代,在老街住了一輩子。
磚木結構的張承槱老宅,是典型的“躲水樓”:一樓立柱,二樓住人,每發大水,洪水可從屋內快速通過,避免衝垮房屋。
“小時候沒有荊江大堤,江水往屋裏倒灌時,我坐在二樓閣樓上,能在大水裏洗腳。”張學喜回憶説,這條老街,一磚一瓦,都是十幾代人的記憶,希望能好好規劃和修繕,留住老街的念想。
歷史上的董市老街,曾經風光無限——日有千頭毛驢、騾馬上街,江邊碼頭百艘船隻裝卸貨物。民國時期,美孚洋行、亞細亞洋行等300多家商業老字號和手工作坊雲集,老街成為繁華一時的客流和物流集散地。
2020年,老正街入選第一批湖北省歷史文化街區。
2021年,董市鎮再次將老正街保護和修繕工作提上日程,擬對市政設施、歷史名人故居和重點古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
只是這一次,鎮裏不再急著下結論、出方案。
董市鎮黨委書記鄧清平和董市社區黨總支書記周明華拿著本子和筆,挨家挨戶上門,問計於民。
“排水設施要疏通,路面破損嚴重,能不能儘快改善?”
“修繕老街是好事,但是能不能儘量保留老屋的樣子?”
“能不能先畫個圖,給我們看一下?”
老街現有房屋596棟,住著300多戶人家。鎮裏和社區一條條記下群眾訴求,將意見建議分類整理好。
有了群眾的建議打底,鄧清平的底氣也足了。他請來湖北工業大學的城鄉規劃團隊,一口氣拿出了4套設計方案。不僅如此,他還從湖北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引進人才,“挖”來了一個應屆大學生,專門負責對接老街改造的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
“大家看看,覺得哪個方案好?”方案公佈當天,鄧清平萬萬沒想到,只準備了30把椅子的會議室裏,一下涌進近百居民。會議室被擠得滿滿噹噹,坐不下的居民,有的站在走廊裏,有的趴在窗邊看。
根據居民建議,老街保留歷史建築、修舊如舊,最大程度還原歷史面貌。
“設計方案大家還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提!”鄧清平提高嗓音。
“方案考慮很週到,設計蠻好,我舉雙手贊成!”滿屋笑臉裏,反對拆遷的張榮昌第一個舉起了手。
6月底,23歲的大學生李簫晗,正式到董市鎮報到。年輕與古老,過去與未來,在這條百年老街碰撞、交融。“我希望有一天,董市老街也能像成都的寬窄巷子一樣,重生蛻變為城市新地標。”
廣納民智
“七點議事廳”,眾籌制、共享制助力鄉村振興
9月13日晚,董市鎮雙湖村的“七點議事廳”,突然走進來一名非本村的“村民”。
枝江市委書記余峰笑著説,聽説大夥兒晚上議事,我進來聽一聽。他捲起衣袖還未來得及坐下,就直奔主題:“上次打井的補貼,解決了嗎?現在柑橘的情況如何?”
一組聯戶長李世源家中人聲鼎沸,近30名村民把議事廳擠得滿滿噹噹。這天,鎮裏要來給大夥兒反饋眾籌打井抗旱的補貼公示情況。
“8月25日晚上議事的時候,大家問眾籌打井抗旱能不能爭取上級資金,給予農戶適當補貼。針對這個問題,我將訴求報給了村委會,村‘兩委’班子研究後上報鎮抗旱防汛指揮部,並且及時得到了批准。今天給大家回復:能補!”李世源話音剛落,現場一片叫好。
董市鎮副鎮長李金龍告訴大家:“鎮裏決定按1000元/口的標準對打井農戶進行補助,目前正在村內公示,本週內補貼資金就能直達戶頭!”他又補充道,上批報上來的共有10口井,現在有的村民還在繼續打,仍然可以享受補貼。
8月,因旱情嚴重,村裏千畝橙園快被“烤焦”,數百農戶心急如焚。李世源和村民代表鄒碧銀等在商量怎麼弄水時,提議以眾籌的方式就地打井,進行生産自救。這一提議,當即得到現場村民擁護。旱情發生以來,全村村民計劃新打水井22口,目前已打13口。
“可不要小看田間地頭的智慧,只要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泥巴腿子也能當諸葛!”雙湖村黨支部書記方亮笑道。
只有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才能帶領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不久前,村民全丹陽在“七點議事廳”議事反映,大家搞農業生産少不了購買農用機械,像小型旋耕機、噴霧打藥機、割草機等,造價都比較高,一年當中用不了幾次,但又不能沒有。有些農戶購買這類機械感到壓力比較大,尤其是農田比較少的農戶。
他提出,村委會能否倡議本村村民將自己不經常使用的農業機械,統一放到指定地方給大家共享,有村民需要的時候,就到倉庫裏領取使用。
村委會商議後認為,全丹陽的提議非常有建設性和可行性。
説幹就幹!8月底,一座共享倉庫,在雙湖村正式籌建。截至9月中旬,倉庫共收到黨員幹部和村民捐獻的農機農具共計30余件,包括小型旋耕機、噴霧打藥機、割草機、發電機、水泵、水帶等。眼下,已有8名村民到共享倉庫領取農機,進行農業生産。
為了密切聯繫和服務群眾,雙湖村是枝江市第一個提出聯戶長的村,目前共有27名聯戶長,分片負責全村358戶農戶、1176名村民的聯絡工作。
今年4月,老黨員李世源騰出自家近百平方米的房子及院壩,並捐出部分書籍和文體用具,在全村設立首個“七點議事廳”,連結27個黨員屋場開展“七點議事”,讓村民的事真正由村民説了算、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辦。這樣的議事廳,全村已有3個。
“從決策共謀、發展共建的眾籌制、AA制,到建設共管、效果共評的鄉村環境治理積分制,再到小小倉庫的共享制,都是大夥兒提出來的!”方亮感慨。
夜已深,寂靜的村莊,被蒼茫籠罩。唯有“七點議事廳”的小院,燈依舊亮著,談到興頭上的村民久久不願散去。
激發民力
産業發展謀新路,環境變流量,村民變股民
7月18日,枝江市仙女鎮向巷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第一次分紅,全村284戶村民分享8.7萬元。
“坐在家裏有錢進賬,咱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村民鄧家紅算賬:他拿5000元現金入股村集體,今年分紅480多元。
和許多地方一樣,向巷村也曾面臨村莊空心化、村民老齡化等難題。
幾十年來,柑橘都是向巷村的主導産業。過去,該村柑橘求量不求質,銷售價格持續走低,每斤柑橘只能賣六七毛錢,橘農收入微薄。
“還是要讓産業轉向高質高效,讓老百姓嘗到真正的甜頭。”村黨支部書記周代年説。
2018年,向巷村探索集體抱團發展之路,以200畝金秋砂糖橘為示範引領,連片帶動全村26戶村民柑橘産業品改,打造村級樣板地。
立足産業,群眾參與,共享紅利。2019年,向巷村推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吸納村民現金入股74.3萬元。今年,該村首次分紅,最多的村民分得2197元,少的也有數百元。
悄然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村民的荷包,還有産業發展的路徑。
9月10日,向巷村三組村民周代林,匆匆趕到村積分銀行,找到管理員張銀梅要求“加分”。
一週前,周代林家因兩次焚燒秸稈,被扣了20分。他到村委會清運了3天垃圾,才把扣掉的積分給賺回來。“積分被扣,總感覺缺點什麼,面子也挂不住。”他説。
“主動清掃路面得2分,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得10分,家庭不和睦扣2分……”積分銀行的外墻上,評分細則涵蓋環境衛生、公益活動、鄉風文明、孝老愛親、鄰裡關係、産業發展等各個方面。這是向巷村在枝江率先推出的“九獎九懲”積分制日常管理辦法,村民的每項行為都與積分掛鉤。如果有加分,則可在積分銀行兌換同等價值的生活用品,1分能抵1元錢。
積分制用實實在在的獎懲措施,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村子美了,遊客多了,群眾增收的門路也廣了。
周代林家住在村旅遊公路旁。過去,他家房前屋後亂搭亂建,影響村容村貌。村委會鼓勵周代林開辦農家樂,村裏以獎代補2萬元,希望他借此機會整治居住環境。
周代林的積極性馬上來了,高興地拆除違建,把房前屋後清理得乾乾淨淨,又投資18萬元開辦了一家農家樂。村裏兌現承諾,分兩次把獎補資金打到周代林的賬戶上。
“環境就是流量,環境好流量就大,人流大我們的收入就高!”周代林算賬,農家樂剛開一年,就回了本,今年起就能在家門口賺錢。
集聚民心
“十三太保”自發集資修路,基層治理思路決定出路
曹店村是全國“共同締造”的精選試點村。
9月10日中秋傍晚,行走在村落深處,仿佛誤入“桃花源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誰能想像,11年前,這裡曾是董市鎮24個村中,最貧困、最落後的墊底村。
70歲的周紹雲老人回憶,當時村裏欠下的債務達100多萬元,水、電、路都成問題。“出門沒得一條好路走,村裏上家做飯,下家就用不了電飯煲,要等別家把飯煮完,因為電供不上。”
2011年村委會換屆選舉,村裏決定把在武漢幹事業的鄉賢李傳平請回來當書記,重振曹店村。
就是在這樣一個“爛攤子”面前,李傳平走馬上任了。
村黨支部副書記易玉萍記得,李傳平回村的時候,也是在8月份,同樣是天干抗旱。
無泵站,無變壓器,無暢通溝渠。為了引水,村裏動員村民一起清理溝渠,結果沒有一個村民到場。還有村民吐槽:“我在家裏玩不舒服嗎?做了事又沒錢拿。”
李傳平什麼也沒説,領著兩個村幹部,跳下溝渠清溝去了。
清溝第一天,幾名群眾來圍觀,説你們這是搞形式主義,就知道耍空架子。
第二天,群眾看到淤積嚴重的溝渠已經清出了幾百米長,將信將疑地説:這還像是幹事的人呢。
第三天,一些村民開始自發帶著鐵鍬,加入了清溝的隊伍:“我們也來幫著搞吧,溝渠通了,我們也好早點出水。”
當汩汩清流從溝渠奔向田間地頭,村民們感慨:“這回像是要變樣了。”
曹店村有條“美食一條灣”,從村口一直通往月季種植園,串起全村最美風景線。這條路,是2015年村民自發集資修建的第一條路。
灣子的聯戶長張萬鳳,是這條路最頂頭的那一戶,大夥兒都親切地喊她“張幺幺”。
張萬鳳家當時種了17畝田,其中3畝多甜瓜,3畝多西瓜。一畝田,能産1萬多斤西瓜,成熟的時候需要一次採摘運走。但是眼前的爛泥路,別説走貨車,連走路都下不去腳,晴天還要穿雨鞋。因為“無路可走”,沿路13戶人家種的瓜都運不出去。
李傳平當時正在村委會商量修路的事。張萬鳳聽説後,和幾戶村民代表主動找到李傳平,提出願意集資修路。“我們13戶人家,每戶出600元,每家出一個勞力,跟著村裏幹!”
一説要修路,大家都起了勁,村民們個個自告奮勇。
當時修路是冬天,有一天水泥路面剛剛硬化,突然風雪交加。如果這個時候不用稻草和薄膜把路保護好,路面受凍就壞了。下午4點多,眼看天就要黑了,李傳平跟張萬鳳商量:大夥説怎麼辦?
張萬鳳二話沒説,把路劃成13段,讓13戶村民一戶管一段,迅速挑草覆蓋。晚上7點,當李傳平再次趕到現場時,所有路面都蓋上了“被子”。“我既驚訝,又感動,原來群眾的力量可以這麼大!”
由於大家都出了錢又出了力,道路在澆水養護時,格外精心,用了多年仍像新路一樣。“有時候灣子裏有大貨車開進來,我們都要管,怕把路給壓壞了呀!”張萬鳳爽朗地笑了。
“十三太保”修路的故事,一下在村內外傳開。路通以後,電也跟著通了。每年賣瓜,張萬鳳的灣子都是最先賣完的,因為車能開到田間地頭去了。其他灣子看到以後,紛紛坐不住,爭著掀起集資修路的熱潮。
11年過去,曹店村已成為董市鎮經濟實力和村容村貌“第一村”。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共同締造”的根本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枝江市委書記余峰表示,作為全國“共同締造”的試點縣市,近年來,枝江一直堅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五民工作法”,做到問需於民、聚力於民、賦權於民、問效於民、造福於民,真正實現“主意大家拿、辦法大家想、事情大家做”。
隨著“共同締造”理念的深入人心,枝江的城鄉面貌、群眾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中,改變最大的就是群眾的思想觀念和幹部的工作方法——群眾從以前的旁觀者轉變成了主導者、參與者、受益者,由政府單向管理轉變成了社會多元參與。
他説,枝江將堅持黨建引領,圍繞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繼續探索新時代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打造湖北共同締造的“試驗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雷巍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