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華中屋脊”神農架借高鐵邁開綠色崛起步伐
2022-10-09 10:19:30來源:新華網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新華社武漢10月7日電(記者李鵬翔、侯文坤)“我這還有幾位客人,哪家還能接待呀?”“誰家還有多的一次性牙刷、牙膏啊?”

  臨近中午,忙著招呼客人的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紅坪鎮溫水村民宿老闆譚品軍,時不時翻看手機微信群裏的消息。“國慶假期快結束了,遊客還這麼多,還有預訂節後週末房間的,看來得再忙上一陣子。”

  深秋,神農架的茫茫林海已由蒼翠幻化成五彩斑斕。往年到這時,已是當地旅遊旺季的“尾巴”,村裏開始冷清下來,而今年卻是另一番景象。“這是高鐵帶來的變化,藏在山裏的神農架如今也成了遊客説走就走的旅遊目的地。”譚品軍指著手機裏剛收到的訂房信息説。

  今年6月20日,穿過神農架的鄭渝高鐵全線通車,將過去沒有一寸鐵路的神農架帶進了全國高速鐵路網,也把更多遊客拉來了神農架。

  “通車首月,武漢漢口站經鄭渝高鐵發出的391個旅行團中九成是到神農架的。”神農架高鐵站站長魏亞波介紹,通車100天,已有18.5萬名旅客乘高鐵到神農架。

  因為高鐵,神農架正迎來更多人的探訪。

  打開我國的綠色版圖,地處秦巴山脈最東端的神農架,與武陵山脈在長江三峽隔江相望,是長江與漢水的分水嶺,山高谷深、溪流縱橫,森林茂密、生物多樣。這裡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峰超過3100米,被譽為“華中屋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産等諸多“頭銜”。

  神農架林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守東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告訴記者,“隔山能講話,走路要半天”是神農架曾經的真實寫照。受制于交通不便,當地掙錢門路少,除了賣木材,很多人不得不遠走外地,打工謀生。

  路,是村民的期待,也成了黨和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十一五”期間,神農架實現建制村公路通達率100%;“十二五”期間,這裡建起了機場;2021年,保(康)神(農架)高速通車,神農架併入全國高速公路網……

  不斷改善的交通,一點點縮短了神農架與外界的距離。曾經的“木頭經濟”逐漸轉向旅、農、林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神農架邁出綠色轉型的步伐。

  幾年前,譚品軍也端起“生態碗”,吃上“旅遊飯”,每到夏季,避暑的遊客紛至遝來,是譚品軍最忙的時候。“可就那幾個月熱鬧,還是路太遠了。”他説,沒高鐵時,坐飛機性價比不高,公路仍是遊客進出神農架的主要通道,武漢過來500公里,自駕都要跑6個多小時,旅遊團的大巴耗時更長。

  漫長的車程讓一些遊客對神農架望而卻步,也讓譚品軍等旅遊從業者對每年漫長的旅遊淡季無可奈何。

  “一趟趟疾馳而過的高鐵改變了曾經的窘境,武漢到神農架只要2個多小時。”魏亞波説,神農架站每天開行列車40多趟,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等40多個城市。神農架由此與更多城市快速連通起來,躋身鄂豫、鄂渝“一日遊”旅遊圈。

  路程短了,遊客停留的時間長了。當地文旅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夏季遊客平均遊覽神農架景區個數從2019年的2.79個增長至3.78個。“我們每天要開出40多趟區內客運專線,連通各個鄉鎮和20多個景區景點。”張守東説。今年7月至8月,神農架重點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230.9萬人次,同比增長341.5%,較2019年同期增長60.1%;旅遊經濟綜合收入約27.8億元,同比增長266.7%,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52.6%。

  “這裡地形開闊,抬頭便是滿天繁星……”連日來,遊客汪勤每天都在直播間向網友推薦神農架天燕景區的“星空營地”。

  作為一名露營和天文愛好者,汪勤經常去到全國各地“追星逐月”。“以前就有人推薦神農架適合觀星,但路程太遠,自駕太累,火車轉汽車又太麻煩,一直沒列入計劃。”得知高鐵通了,汪勤終於實現自己的第一次神農架之旅。

“華中屋脊”神農架借高鐵邁開綠色崛起步伐

神農架天燕景區的“星空營地”。(神農架林區文化和旅遊局供圖)

  高鐵拉來了更多遊客,也推動神農架進一步化“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科普實踐、露營觀星、觀鳥攝影……神農架統籌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加快豐富旅遊業態、完善旅遊産品、挖掘市場增量,發力構建“全域、全季、全時”旅遊格局,從單一觀光遊向休閒度假深度遊轉變、從單一景區遊向全域旅遊延伸。

  從羊腸小道上的肩挑背馱到彈石路上的顛簸難行,再到機場、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曾經山高路遠,如今大道如虹。

  “高鐵把神農架轉型發展拉進了新的階段,也為神農架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注入了新的動力。”張守東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