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     輿情智庫
武漢城市小微濕地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2022-11-08 09:25:19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原標題:武漢“濕地樣本”引發代表熱議——城市小微濕地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武漢城市小微濕地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_fororder_01

11月7日,航拍武漢市武昌區紫陽公園。當日是立冬節氣,園內層林盡染,色彩斑斕,美不勝收。近年來,紫陽湖經過提檔升級,70餘年老園重煥青春,在武昌老城區綻放出一抹新綠。(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就選在湖北武漢,足見“百湖之市”在濕地保護領域的突出成就。自11月5日開幕以來,《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參會代表們在漢密集召開會議、參觀考察,深入了解武漢濕地保護做法,認為武漢已形成了濕地保護和利用的“武漢樣本”,值得被其他城市學習與借鑒。

  沙湖濕地解決人與濕地之爭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鄉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春香表示,“中國的濕地保護,是既考慮了濕地的生態功能恢復與提升,又綜合考慮了濕地怎麼為人服務。”

  以武漢沙湖濕地為例,地處城市中心,周邊人口密度大,工商業發達,濕地以前被蠶食得很厲害,排污、垃圾、填湖等問題突出,這一現象在很多城市中存在。但武漢拿出大量資金,把沙湖濕地被侵佔的地方盡可能清理回來,恢復它的本來面貌,又通過連通工程改善水質,同時進行植被、生境修復。現在的沙湖,又成了一個物種多樣性保護的基因庫,是市民的幸福樂園。

  而對於城市濕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對於城市生態安全和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都有突出作用,因此,武漢沙湖濕地這一成功案例,在國內影響非常大。

  王春香補充道,目前中國的城鎮化水準達到60%,城市是人與土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城市也是濕地保護難度最大的地方。“中國非常有遠見地看到了融合發展的必要性,並作出綠色發展規劃。尤其武漢這樣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能夠解決好這樣的矛盾,這是很好的案例。”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

  參會代表,北京林業大學副院長、教授張明祥,特別肯定武漢在小微濕地保護方面取得的成就。

  小微濕地是指面積在8公頃以下的小型湖泊、水庫、坑塘、人工濕地、河溪、溝渠等。在2018年召開的《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中國首次向濕地公約提交了《小微濕地的保護和管理決議草案》,讓小微濕地獨特的生態功能,得到國際社會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認同。

  隨後,武漢依託現有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小微濕地,積極建設湖泊公園、環湖綠道,發揮城市濕地綜合作用。2019年,制定了《武漢市小微濕地保護與修復指南》,發揮小微濕地在凈化水質、調節微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建設小微濕地23處。2022年底,武漢市小微濕地將達到32處。濕地生態服務範圍由傳統的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向城市中心區域不斷輻射。

  “中國對於濕地的保護非常智慧,並不是只看那些野外的、天然的、大面積的濕地,而是梳理資源、分析狀況、針對性提出保護方案。”張明祥表示,武漢就沒有把人和城市的發展同濕地保護對立起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注重人居環境的改善、城市的整體發展,“武漢在這些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示範,能夠起到引領作用。”

  五大內容構成“武漢經驗”

  與會的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濕地保護和利用的“武漢樣本”包括法制建設、保護體系、重大工程、智慧管理、多方合力等5個方面。

  強化立法,完善保護制度體系,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臺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湖泊保護條例、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率先實施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對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進行分類補償。

  分類管理,構建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湖泊公園為主的濕地保護框架,對濕地資源進行分類保護和管理,其中,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6處,是全國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最多的省會城市之一。

  系統整理,積極實施長江大保護、兩江四岸整治、大東湖治理、漢陽六湖聯通、海綿城市建設等一批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開展退漁還濕、退耕還濕、水道疏浚等專項保護修復工作,確保濕地面積保持不減、水質穩步提升、生境逐步恢復、鳥類種類和種群數量呈恢復性增長。

  創新驅動,建成“智慧濕地”管理平臺,在全市濕地自然保護地安裝微氣象、水文、水質、土壤、鳥類圖像識別、聲紋識別等環境和生物因子物聯感知設備近300台,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濕地生態組分、生態過程、威脅因子等進行實時監控和動態監測。

  多方聯動,建立健全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水務、農業農村、公安、市場監管、園林和林業等多部門聯動協作機制,30余個NGO組織、20余萬志願者參與武漢濕地保護和科普宣教活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濕地保護強大合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通訊員 趙銀斐)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