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博物館正門外景。
屈家嶺國家級研學基地金色農谷內,工作人員介紹蔬菜無土栽培技術。
湖北屈陶屈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內,湖北工藝美術大師鄧萬春工作室。
在峰峻湖秀的大洪山南麓,洞奇林幽的太子山下,源遠流長的漢江之畔,靜臥著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典範——屈家嶺文化遺址,5000年農耕文明,近70載農墾文化,古老的屈家嶺于十年前掀開了省級戰略“中國農谷”建設的嶄新篇章,開始沸騰起來。
十年磨劍,“中國農谷”建設成效如何?未來何去何從?初冬時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踏訪中國農谷建設核心區、先行區屈家嶺,實地感受農谷今昔巨變,並在漢採訪了“中國農谷”概念首創者以及有關專家,為中國農谷發展把脈問診。
5000年農耕文明+半世紀農墾文化孕育了農谷
美國有矽谷,武漢有光谷,何謂農谷?在知名經濟學者趙淩雲看來,“谷”即要素匯聚“洼地”,創新發展“高地”,要成為“農谷”,須具備以下條件:要素高度密集、創新動能強勁、核心優勢彰顯、政策匯聚高地等。
“中國農谷戰略的實施,讓2001年從五三農場屬地化管理而來的屈家嶺管理區在經歷迷茫後明晰了發展路徑,看到了未來大發展的希望”,屈家嶺管理區黨工委書記曹紅姣認為,屈家嶺打造農谷核心區至少有四大優勢,首先是深厚的人文底蘊,上世紀50年代修水庫時發現的屈家嶺文化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00年,是長江三大古文化區之一。長江中游的稻作遺存碳化稻粒最早發現于屈家嶺。1988年,屈家嶺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100處大遺址之一。
其次,屈家嶺豐富的國有土地優勢。屈家嶺地處鄂中,處於大洪山南麓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素有“鄂中桃花源”之譽,是全國農墾系統和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承接全省規模最大的國有農場,屈家嶺耕地、林地、果園、水面面積達29萬畝,農業人均耕地4.4畝以上,遠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準。
同時,屈家嶺“農業+文旅”産業特色也很鮮明,擁有中南地區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基地(存欄5000頭),擁有全省規模最大的黃桃種植園和供港生豬養殖基地。耗資3億多元建成的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投資2億多元、7年累計接待海內外40萬人的國家級研學基地金色農谷,以及匯聚多位國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屈陶屈窯公司等,都是屈家嶺文旅産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曹紅姣説,屈家嶺管理區是全國農墾系統100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之一,在新技術新模式推廣運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理應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中國農谷還是響噹噹的省級戰略。這些金字招牌,為屈家嶺創新體制機制,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系統性、綜合性試驗提供了重要平臺,多年來省市財政、交通、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給予了農谷建設大力支持。
“農業+文旅”主導産業穩步發展
11月24日,記者走進湖北聚匯農業有限公司物流區,叉車師傅正在給多輛大貨車上貨,“我經常到這兒拉貨,這次拉了6噸多,都是爽口醬菜。”來自河南信陽的司機盧志峰説。
“聽説要建農谷,我是聞風而動。”聚匯農業總經理吳勇超説,公司于2013年到屈家嶺簽約落戶,2016年投産,主要加工黃瓜、榨菜、幹蘿蔔、豆角等醬腌菜,年銷售3.2億元,在全國名列前茅,公司還躋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省級研發中心。
為延伸産業鏈,聚匯農業與周邊的農業合作社簽約搞訂單農業,建起2000多畝的豆角基地,由公司免費供種、全程技術服務。
在廠區,一個萬噸腌制室鋼架已紮起。“這個腌制室容積1萬立方米,投資1500萬元,還有一個餐飲定制車間新上兩條生産線,投資1800萬元,正在調試設備。”吳勇超透露,今後該公司將聚力打造品牌。
走進屈家嶺經開區內的湖北田野農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廳,黃桃汁、蘋果汁、葡萄汁、椰汁、橙汁、草莓汁等果汁琳琅滿目。“田野股份是2015年進駐農谷的,當時以3700多萬元收購了當時停産欠薪的罐頭生産企業艾斯曼公司,新上了國內一流的果漿生産線,2018年7月投産,公司所産果漿的80%供應奈雪の茶、茶百道、滬上阿姨等知名連鎖茶飲品牌。”該公司副總經理羅毅龍告訴記者,公司在農谷累計投資4億多元。
今年前10個月,田野農谷銷售額已達1.1億元,利潤突破10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60%、90%。還有湖北京輝牧業有限公司,可生産鹿茸片、鹿鞭、鹿筋和鹿茸鹿血酒等20余種産品,去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據統計,屈家嶺農産品加工園已入駐企業60家,年産值27億元,其中規上企業25家。
屈家嶺文旅産業也是相當紅火。2017年至2019年,屈家嶺連續舉辦三屆“TAO”文化節,屆屆熱鬧非凡。屈家嶺黨工委宣傳統戰部部長王豫鄂介紹,“TAO”有三重含義,一指桃花,屈家嶺有5萬畝桃園,代表了農谷的農業底色;二指屈陶,代表了屈家嶺文化的傳承;三指淘寶,代表了線上線下交易平臺的定位。每屆文化節為期兩周,配合乘直升機“空中看農谷”、大學生文創市集、屈陶屈窯開窯儀式、農産品展銷會等,單屆節會綜合收入超過4000萬元。2021年,屈家嶺管理區還開展了屈家嶺文化IP全球徵集活動,共收到來自國內28個省市區和10多個國家的創意作品2000多件,反響熱烈。
目前,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通過國家驗收,有望成為我省繼武漢盤龍城、荊州熊家冢之後第三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該公園今年10月試運行以來,線上線下觀眾達130萬人次。湖北農谷實業集團旗下的屈陶屈窯文化有限公司打造了屈陶産業園,開發了100多種屈陶文創産品。
“你給我一天,我還你5000年。”走進遺址公園內的屈家嶺博物館,記者看到,全館以屈家嶺遺址出土的典型器物為設計靈感,造型獨特,以“農魂屈家嶺”為主題,布展恢宏大氣,從屈家嶺文化、農墾文化再到今日農谷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館內還展示了很多帶有濃郁屈家嶺文化特徵的文創産品,如屈陶、屈稻、屈錦、屈米、屈釀(鹿血酒)等,琳琅滿目,設計精美。據悉,屈家嶺遺址保護中心已成立中國農谷·屈家嶺文化産業研究院,已與全國40多所高校展開了合作。
“遺址公園是農谷文旅産業的龍頭項目,佔地6030畝,總投資逾3億元,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地方財政資金、政府專項債券各出了約三分之一。”屈家嶺遺址保護中心黨組書記熊建宏告訴記者,明年遺址公園將正式對外開放運行。
十年建設,農谷核心區面貌煥然一新
“農谷戰略實施前,屈家嶺主城區只有幾條小街,到處是低矮破舊的紅磚房,現在道路六縱五橫,商鋪林立,漂亮的住宅小區比比皆是,真是大變樣了!”撫今追昔,67歲的五三農場“農二代”、屈家嶺管理區史志辦主任呂心海不勝感慨。
呂心海介紹,10年前,主城區易家嶺建成區不到2平方公里,現在擴至12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積原來只有約10平方米,現在達45平方米;小轎車數量爆髮式增長,駕校生意特別火。
漫步在屈家嶺文化遺址西南角,清澈的青木垱河緩緩流淌,河岸楊柳依依。“農谷戰略實施前,這條河的水像醬油一樣,殃及下游的天門河,屢遭投訴。”呂心海告訴記者,近年來屈家嶺管理區投入鉅資治污,將一條臭河變成了清水河。
而在屈家嶺交通運輸局局長黃斌眼中,農谷十年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修通了從武荊高速到易家嶺的主幹道——農谷大道。“從武荊高速下來,駛上25米寬、四車道的農谷大道,全長21公里,兩邊青山綠野,真有點‘小歐洲’的感覺。”黃斌笑著説。
如今,107國道橫穿屈家嶺,武荊高速、隨岳高速、襄荊高速、漢宜高速在周邊形成四通八達的“井”字形交通網。隨著沿江高鐵京山南站的建設,屈家嶺正積極推進S311省道的改造升級,將修一條12公里的一級路,十幾分鐘可直達京山南站,助推屈家嶺深度融入武漢1小時經濟圈。
湖北農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易俊洲介紹,作為荊門市實施農谷戰略的國資平臺,農谷公司自2012年4月成立以來,在屈家嶺等地先後實施了13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超30億元,包括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農谷大道、院士村、漢江引水、污水處理廠擴建、沙洋高油酸菜籽油加工等項目,並撬動了超過50億元的民間投資。
為確保“中國農谷”品牌的唯一性和完整性,農谷公司還搶注了“中國農谷”系列中英文域名及國際域名,大力實施“荊品名門”區域公共品牌推介,涵蓋荊門全域優質稻米、高油酸油菜、漳河清水小龍蝦、生豬加工、花卉苗木、食用菌、果凍橙、長壽食品等優勢主導産業。2017年4月,中國農谷品牌榮獲“2016—2017年度中國誠信品牌”。
由熱漸“冷”,發展瓶頸日益凸顯
“世界眼光、國內一流、湖北樣板”“産業之谷、綠色之谷、創新之谷、富民之谷”,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支持荊門市加快創建中國農谷的意見》,就對中國農谷建設的目標、路徑給予了清晰的定位。
採訪中,不少人提出,農谷建設前五年,省、市支持的力度很大,但近幾年政策傾斜度不高,隨著原來支持的項目陸續完成或進入收尾階段,在建大項目數量明顯減少,昔日“沸騰”的農谷,感覺漸漸“冷”了下來。整個屈家嶺,目前非常缺乏像北大荒、隆平高科、涪陵榨菜、湖北農發集團這樣帶動力強的知名品牌企業入駐,且人才難引進、難留住。
在創新之谷打造中,雖然屈家嶺建了院士村,先後與20多位院士專家進行了科技成果轉化合作,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如華中農大傅廷棟院士在農谷建立了高油酸油菜育種基地,推動了高油酸油菜在荊門大面積推廣至40萬畝;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國家甘薯産業技術體系良種繁育示範基地等,但無論是合作項目數量還是合作深度上,都還處在初級階段。
對比一下我國首個農高區——陜西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區內聚集了農林水等70多個學科、7000多名農業科教人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擔任楊淩種業創新中心主任。25年來,楊淩農高區通過審(認)定的動植物新品種達768個,目前世界小麥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碧螞一號”、第一例成年體細胞克隆山羊等數以千計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均誕生在楊淩。
放眼未來,農谷發展何去何從?
“作為一項省級戰略,中國農谷的定位是很高的,但建成絕非易事,需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保持戰略定力。”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表示,在農谷建設前期,省市政策的傾斜非常重要,需進一步明確相應的配套支持政策,比如在省財政設立農谷專戶或設立省級支持農谷發展專項基金,湖北省及荊門市還應在幹部配備、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發揮地方資本運營平臺的杠桿作用等方面持續給予政策傾斜,讓農谷成為名副其實的“三農特區”,沿著當初制定的規劃一步步紮實推進。
曹紅姣認為,著眼于夯實農業現代化之“基”,屈家嶺應深入推進“建設大基地、培育大企業、打造大品牌、形成大産業”等四大工程,突出梅花鹿和黃桃等果蔬地方特色農業全産業鏈發展,完善冷鏈物流、保鮮倉儲、信息平臺、檢驗檢測等配套設施,建設生態農産品精深加工集聚區,打造長江中游地區生態農産品生産交易中心。保護和利用好屈家嶺生態環境優勢,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打造一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葉學平表示,發展重點靠要素,戰略規劃落地的過程就是要素聚集的過程。農谷土地面積廣,農耕文化積澱深厚,發展現代農業優勢明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谷發展一定要聚合資源做出特色,農谷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是農耕文化和已打出的農谷品牌,要把農産品加工和農耕文化結合起來,通過農谷品牌,讓農産品市場化。要實現買全國賣全國、有生産有流通,不能本地有什麼就僅加工什麼,要變種植為加工、流通基地。近年來,宜昌利用柑橘種植優勢,發展柑橘加工、物流等,值得借鑒。
他建議,農谷一定要有全國性的特色産品,特別是金融産品,否則就缺少支撐。目前,天門有棉花指數、仙桃有黃鱔交易指數、浠水有禽蛋價格指數,農谷可以搭建平臺,將全省農産品價格指數集中發佈,具體操作可借鑒以色列、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祝華 童晨曦 通訊員 李慧敏 梁剛)
專家建言
把中國農谷打造成“農業特區”
“中國農谷”概念首創者、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張建華
屈家嶺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發祥地,堪稱“農祖聖地”。5000年農耕文明是農谷最大的文化資源優勢,要打好文化牌,目前對文化牌重視不夠,應進一步挖掘屈家嶺遺址文化內涵。
文化要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目前考古遺址公園僅有考古發掘的文物展示,看頭不大,參與性不強,難以把人留下。要利用VR、AR、元宇宙等現代數字技術,實現歷史文化元素的現代化、可視化,把農耕文明、農墾文化和現代農業技術結合,濃縮上下五千年農業技術文化精華,打造成世界農業之窗、農耕文化展示示範高地。
五三農場規模大、農工素質高,是開展規模化經營條件較好的地區。農谷要發揮農墾優勢,強化農産品加工,以規模化為基礎,發展現代農業,並以此為突破口,在規模經營體制機制上展開探索。要充分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種植基地等新型經營模式,解決好小農戶如何面對大市場的問題。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支撐。農谷的發展必須要靠科技創新,目前農谷仍面臨著人才難引難留的問題,建設的中國農谷院士村作用在萎縮,要進一步經營好。科技支撐離不開組織保障,要進一步引進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利用農業主體引進人才,發展精準農業技術,向數字農業、綠色農業轉型。目前,農業數字化技術主要運用在淘寶上,在生産經營環節,如何融合數字技術,還值得深入探索。
農谷要成為科技創新的中試基地。目前,我國工業科技研究産業轉化率不到20%,農業則更低,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轉化率達六成。目前農業原始科技創新不夠,更需要擴大産業轉化,把農谷建設成為科研成果的中試基地。湖北農谷實業集團應把更多精力放在做孵化器上,成為創新創業基地,嘗試做風投,以“金種子”方式培養上市公司。
擦亮中國農谷金字招牌,還應高度重視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讓農谷成為創新發源地、農業領域的“深圳特區”。目前農谷創新不足,應在農業科技研究、土地制度上做文章,可建設農谷科技交易市場,大量引進農業企業,以企業為載體,搞農業新科技、新機制試點和推廣,讓農谷再次沸騰起來,真正成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引領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