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     輿情智庫
“薪火相傳 繡韻流芳——漢繡保護成果展”在武漢博物館開幕
2023-02-04 16:38:04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悅

  2月2日,“薪火相傳 繡韻流芳——漢繡保護成果展”在武漢博物館開幕,展出漢繡世家任本榮祖孫三代傳承人的182件作品,從中不僅能觸到漢繡傳承千年的脈絡,也能看到當下為讓漢繡回歸生活,眾多漢繡藝人及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

  不是蘇繡湘繡,這就是漢繡

  充實豐滿的圖案、富麗堂皇的配色,騰飛的龍鳳神態張揚,花草與字畫巧妙結合……步入展廳,熱鬧明快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就是獨屬於漢繡的魅力,與講究寫實的蘇繡不同,漢繡更注重裝飾性,講究分層破色,顏色上大紅大紫大綠,像極了武漢人火辣辣的性格。”任本榮之女、漢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任煒介紹道。

  漢繡,中國特色傳統刺繡工藝之一,以楚繡為基礎,是以武漢為中心,覆蓋湖北全省的地域性繡種。漢繡針法粗獷、色彩濃艷、構思大膽、裝飾性強,在中國刺繡行業中自成一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此次展覽分為“錦繡相承”“奉道齋僧”“袞衣繡裳”“眉壽顏堂”“香閨繡閣”5個單元,涵蓋裝飾工藝品、戲衣劇裝、宗教民俗、生活用品四大類,展品中有人們熟知的漢繡佳作《古黃鶴樓》《九頭鳥》,也有此前較少展出的特色繡品,如十八羅漢、老龍帳、繡被椅披等,全面呈現漢繡的歷史文化、技藝特點和藝術價值。

  “漢繡能被稱為長江流域四大名繡,與蘇繡、湘繡、蜀繡齊名,離不開漢口商業價值、城市重要性的提升。”武漢紡織大學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漢繡)學術顧問馮澤民長期潛心研究漢繡文化。在他看來,明清時期,隨著繡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漢繡以其通俗的藝術語言廣受大眾喜愛,並受益於漢口商業的發展,形成鼎盛時萬名繡花匠人聚集漢口“繡花街”的規模,是地方繡種中特色鮮明、不容忽視的一支。

  祖孫三代接力,讓漢繡活態傳承

“薪火相傳 繡韻流芳——漢繡保護成果展”在武漢博物館開幕_fororder_rBABC2PeEXiAcPczAAAAAAAAAAA23.2633x2775.750x791

任煒、王煒佳母女在展覽現場。記者馮愛華 攝

  從漢口繡花街走出的漢繡大師任本榮,12歲拜師學藝,精通漢繡的剪樣、畫活、配色、刺繡、成裝等全套工藝流程,一生致力於傳承漢繡技藝、推廣漢繡文化,此次展覽即以他搶救收集的清代老繡片開啟。

  上世紀80年代,任本榮在武漢戲劇用品廠工作期間,搶救性恢復200多件漢繡作品和400多張漢劇服飾圖紙。退休後,他自籌資金購買布料和繡花線,走訪民間,蒐集了大量清代漢繡殘片,先後加工整理出2000多種漢繡樣子。“我父親這一輩子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恢復傳統漢繡。”任煒説。通過這幾十年的整理與恢復,傳統漢繡重現於世,使得人們在了解漢繡的時候,不僅有文字上的了解,更有實物能看到、能感受漢繡的原汁原味。

  任本榮外孫女王煒佳不僅早早踏上漢繡傳承之路,也參與了此次布展。“展品的選擇,一是要體現漢繡四大品類的特色及技藝針法特點,二是能看到一代一代傳承的脈絡。這些作品裏,有些是外公和媽媽一起繡的,有些是外公帶著我做的,到後面是我自己慢慢摸索、創新的作品。”

  除了傳統的漢繡作品,漢繡的創新之作也有體現。展廳中,幾襲現代風格禮服格外搶眼,這是由任煒與高級時裝設計師胡社光聯合開發定制的高定禮服,曾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上亮相。禮服既有都市時尚的氣息,也有傳統漢繡色彩明艷、拙樸生動的特色。任煒説,漢繡原本就是實用性強的繡種,這是讓漢繡進一步融入現代人生活的嘗試。

  展廳中的幾把竹扇也大有來歷,“這是漢繡團扇與廣西圓竹剖絲扇兩個非遺項目的合作”。王煒佳表示,在博物館展出,就是想讓觀眾通過這個公共平臺,來認識漢繡、喜愛漢繡,看到漢繡並不是“只挂在墻上”,而是可以走進大家的生活。

  成果來自於傳承與保護的合力

  “漢繡有今天的成果,來自於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的合力”,馮澤民表示。此次展覽可説是地區非遺保護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據了解,江漢區作為漢繡保護單位,一直致力於推動漢繡融入現代社會、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建立、完善漢繡保護傳承體系、推動漢繡藝術蓬勃發展、激發非遺傳承活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繼2008年漢繡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012年,武漢對漢繡傳承保護與振興發展作出總體部署;漢繡博物館、中國漢繡圈、漢繡發展研究中心相繼成立,多位漢繡大師有了工作室和展示窗口;2018年,漢繡現身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漢繡的獨特魅力走向世界;多位傳承人的作品在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獲獎……目前,漢繡項目有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2人,全市共有漢繡從業人員2000余人。武漢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武漢商學院等高校均開設了漢繡課程。“武漢漢繡”已申報為國家地理標誌商標。武漢市“漢繡保護行動”先後被國家文旅部、省文旅廳授予“十佳非遺保護行動”優秀案例。

  此次展覽由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江漢區人民政府主辦,江漢區文化和旅遊局、武漢博物館、江漢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和武漢漢繡藝術研究院共同承辦。

  展覽將持續開放至2月28日,觀眾預約即可免費入場參觀。

  (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劉甜甜 沈培紅 實習生石夢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