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宜昌:禮敬天下英才 築牢發展根基
2023-03-29 16:43:2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宜昌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3月29日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1+4”人才政策實施一年來的落實情況及成效,併發布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

湖北宜昌:禮敬天下英才 築牢發展根基_fororder_圖片7

新聞發佈會現場 攝影 黃翔

  2023年,宜昌市委按照“更加持續穩定的實施現有人才政策,著力聚焦拔尖創新人才、著力規模聚集有效勞動力人口”的基本策略,出臺了《關於支持拔尖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措施》《關於聚集新生代勞動力人口來宜留宜就業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人才新政策,同時對《人才分類服務保障暫行辦法》《宜昌市産業領軍人才“雙百”計劃實施辦法》《宜昌市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辦法》等原有政策進行了系統優化和全面升級,共同形成了“1+4”人才政策3.0版。

  《關於支持拔尖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措施》圍繞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等使用進口高端設備的市場主體,梳理建立“進口高端設備及高凈值耗材國産替代産品目錄清單”;針對産業鏈上下游、左右岸配套産品、設備、工藝、技術、材料等環節,遴選建立“重點産業配套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清單”,為拔尖創新人才精準提供研發標的。同時面向全國、全球公佈清單需求,常態化開展高端人才和最新科技成果尋訪,招引拔尖創新人才團隊來宜昌開展“命題科研、定向攻關”,形成“市場需求+拔尖人才+創新創業”的精準科創模式;對擁有革命性、顛覆性技術成果,能夠帶領一個高端團隊、落地一個重大項目、産出一批科研成果、催生一個未來産業的拔尖創新人才,給予最高1億元項目綜合支持,對成效特別顯著、産業推動作用特別巨大的,政策上不封頂。

  為解決拔尖創新人才創新創業初期缺資金、難招人、機會少等痛點,宜昌整合形成以在宜央企、市屬國企、國有投資平臺、龍頭民營企業以及事業單位共同參與、高效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的平臺矩陣、“創新航母”,建立健全國有資本扶持拔尖創新人才創新創業機制和容錯免責機制,保障拔尖創新人才創新創業活動。

  為破解拔尖創新人才新産品“測試場景”和“首筆訂單”兩個難題,宜昌明確提出,測試場景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必須無條件提供場景並配合做好産品測試;測試場景在企業的,根據産品測試風險評估情況給予最高50萬元補貼。該市支持政府部門、事業單位試用、採購、推廣拔尖創新人才(團隊)研發的新産品、新工藝、新技術,本地企業為拔尖創新人才提供首筆訂單合同,將給予最高100萬元補貼。

  此外,宜昌將組建“一對一”服務小組,為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創新創業“全生命週期”服務,同時簡化科研項目管理流程,減少科技項目實施週期內的各類評估、檢查、抽查、審計等活動。對於創新人才爭取到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宜昌將按照項目資金的10%給予配套支持。

  今年的宜昌人才新政還將中專、技校畢業生納入人才分類服務保障,全面取消學歷、年齡等方面的限制,讓政策享受對象覆蓋全社會、全年齡段人才。同時推出“宜才碼”Ⅱ期服務事項,新增來宜就業儲備金、新生旅遊卡公交卡、辦稅綠色通道、城區便捷停車、商圈消費折扣等重點服務事項,讓來宜人才更有獲得感。宜昌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汪偉介紹,新政在人才對象上已經實現了從博士到中專(技校)的全覆蓋,在各類獎勵補貼標準和資金投入保障上已經達到現階段最高水準,政策覆蓋面廣、系統性強、含金量高,以此把勞動力人口和人才底盤做大,以總量實現宜昌未來人才和人口的結構性優化。

  過去的一年,宜昌市委不斷深化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地位,“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管行業必須管人才”成為各地各部門的行動自覺。2022年宜昌共派發5.86億元“人才大禮包”,真金白銀兌現各類政策資金1.01億元,享受各類政策人才達7.71萬人次。該市在全國首創大學生就業住房儲備金制度,在全省首次推出創新人才學院等7項政策機制創新,新引進各類人才72637人,引才總量和大學生佔比同比增加50%以上。(文 杜元 杜玉婷 周燕瓊 陳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