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長江、清江與漁陽河匯集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宜都市城區,長江、清江兩大一級流域在此交匯,為城鎮化提供了豐富的沿江岸線資源。
近年來,宜都建設沿江集聚帶,城鎮空間拓展至46平方公里,三江村、劉家嘴村等沿江城郊村逐漸融入城區。2022年,宜都35.8萬常住人口中,城鎮化率達60.44%,全面小康指數居全省第1位、全國第26位。
這兩個沿江村是怎樣融入城區的?變為社區後如何發展?村民變居民後適應得怎麼樣?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實地探訪。
整體開發 村民變居民
6月1日,陸城街道三江社區,一些民房貼著出租告示。馬路對面,“鱘龍水街”步行街開始招商。
三江社區位於宜都北部,長江、清江、漁洋河在此交匯,“村改居(即農村改為社區、村委會改為居委會、村民改為居民)”以前叫三江村,過去這裡以種植蔬菜為主,是宜都城郊的“菜園子”。
這裡東臨清江,西臨長江,一個半島深深切入兩江間,又被稱為“三江半島”。社區黨委書記劉小紅説,村裏老人都知道這是一塊臨江“寶地”,但除了建房,村民沒能力搞開發。
三江村曾有常住人口3500多人,人均不足3分地。年輕人去城裏打工,留下老人種地。因處於城鄉接合部,不少人口向這裡聚集,村民於是忙著蓋房子出租。民房越蓋越密,污水處理設施落後,各種弊端顯現。“村民生活廢水經常流到隔壁家門口,一下大雨,菜地裏污水蔓延。”劉小紅説。
為讓人口有序聚集、避免小島上密密麻麻“種房子”,2000年起,宜都市委市政府不再批建私房,並整治亂搭亂建。2017年,宜都引入湖北交投集團鱘龍灣生態旅遊島項目,三江村開始整體開發,村民搬出農房,住進樓房。
新建小區叫三江風華,居民活動中心、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村裏成立物業公司,吸納未就業居民。“以前大家住在菜地裏,一下大雨就淹水,現在全村能住上現代化的樓房,還是江景房。”62歲的村民江治中不僅全家搬上樓,還成為村物業公司負責人,多了一份固定收入。
小區裏,老人推車遛娃,放學的小朋友在娛樂設施上玩耍。社區黨委書記劉小紅説,現在大家的精神面貌、服裝穿著比種田的時候好多了。
眼下,鱘龍灣二期正在推進,剩下的400多戶村民也將上樓。原來居住區被騰空,就地建起文化街區、特色民宿、濱江公園。視野所及,規劃有序,公園裏遊人如織。
專業運營 資産變投資
姚家店鎮劉家嘴村與三江社區隔清江相望,如今變成了紅湖社區。
與三江社區相比,這裡城鎮化步伐更快更早,全村2800多戶籍人口已經全部上樓。
2022年,社區大樓、孵化中心、醫務室、幼兒園、文化大禮堂相繼投用,村集體收入從20多萬元增至220萬元。因為地段好,整體搬遷後村集體留有部分徵遷補償款,村裏決定將資金變成資産,在村集體土地上建設幼兒園、學校、醫務室,並將閒置空間對外出租。其中,佔地面積400平方米的幼兒園由市教育局整體租下,每年租金約77萬元;社區大樓4層以上打造成孵化中心,社區衛生室樓上建成律師事務所,宜都老年大學紅湖分校也已經開學。
“這些資産不僅能夠持續産生收益,也能給村民帶來更好服務。”社區黨委書記江敏説,村民上樓後沒了土地、産業,經濟來源有限,為保證他們生活得更好,村集體將閒置的拆遷補償款進行投資,運營産生收益。
不僅滿足於資産性收入,2022年,村裏投資建設的11層高的酒店大樓完工,準備打造自己的酒店。酒店緊鄰大型旅遊演藝項目“宋城·三峽千古情”,對面就是鱘龍灣文旅項目。今年,旅遊復蘇,馬路邊一公司空置10年的大樓被華住集團整租改造成全季酒店,給江敏帶來了信心。“很多商家上門洽談,酒店一旦開業,帶來的不只是村集體收入,還能吸納村民就業。”
為讓集體資産更好運營,村裏聘請一位職業經理人,專門打理村級資産。酒店怎麼運營,空置門面怎麼盤活,空置土地項目如何謀劃,都交由職業經理人打理。“等到收入穩定,就可以正式給村民分紅。”江敏説。
劃分網格 管理變治理
城鎮化不僅是身份的改變,對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新要求。
“有居民投訴樓下燒烤店味道重,有居民投訴樓上小孩吵,每天至少接到2條類似投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協調和服務。”汪德清原是姚家店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幹部,現在擔任紅湖社區第三網格黨支部書記。
汪德清説,過去村民的需求很簡單,主要是惠農政策落地。現在不一樣,居民的衣食住行樣樣都會找到社區。“村民的生活環境變了,爭田奪地的矛盾,轉變為鄰裡矛盾,社區工作不再以管理為主,更多向服務轉變。”
“村改居”後,紅湖社區成為吸納周邊1萬多人的商品房樓盤,社區人口猛然增多,人手短缺、矛盾調節能力不足的現象突出。為緩解這一問題,社區申請成立第三網格黨支部,吸納黨員專門處理居民的矛盾糾紛。
紅湖社區轄區內有3個商城、2個大型商業綜合體,周邊劃入5個商品房樓盤,再加上本村近3000人的戶籍人口,為方便管理,社區被劃分為9個網格。每天,汪德清帶領2名黨員和9名網格員,穿梭在樓棟間。
此前,為了協調上下樓居民噪音糾紛,社區專門聘請專業的第三方公司進行分貝測試。前不久,社區邀請紅十字會為居民進行醫療培訓,學習醫療知識。“上樓只是開始,村民變居民後,還有一個適應過程,基層治理水準也要跟上。”汪德清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金淩雲 通訊員 朱燦義 黎文來)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