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宜昌:千億級綠色智慧船舶産業快速成鏈
2023-10-19 09:33:45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長江三峽1”號、“三峽氫舟1”號相繼在宜昌首航——千億級綠色智慧船舶産業快速成鏈

宜昌:千億級綠色智慧船舶産業快速成鏈_fororder_01

長江宜昌段“黃金水道”,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是船舶航運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近年來,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節能、環保、經濟、高效的綠色船舶陸續登上航運舞臺,成為航運界的“新秀”。

  宜昌擁有232公里長江幹線,佔全省長江徑流里程的近四分之一。這裡也是長江大保護的“立規之地”、全省船舶製造四大基地之一、長江流域最繁忙的“黃金水道”之一。

  聚焦“電化長江”“氫化長江”,宜昌力爭5年內建成全國內河綠色智慧船舶産業示範區、長江中上游最大綠色智慧船舶製造基地,全力構建綠色智慧船舶千億級産業鏈,依託“世界水電之都”,邁向“清潔能源之都”。

  兩艘“綠色方舟”接力首航

  10月11日上午,在長江主航道航行4.5公里、21分鐘後,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平穩折返至宜昌九碼頭,成功完成首航。

  這是國內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從無到有的重要突破,標誌著我國的氫燃料動力船正式進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相比傳統燃油動力船舶,‘三峽氫舟1’號預計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噸!”技術人員介紹,該船氫燃料電池額定輸出功率可達500千瓦,同時搭載有4000千瓦時大容量鋰電池組,最高航速28公里/小時,巡航航速20公里/小時,續航里程可達20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三峽氫舟1”號通過加注壓縮氫氣,將氫氣和氧氣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為船舶提供動力,全程零排放、零污染。

  為了解決“氫舟”的燃料續航問題,三峽集團在位於三峽工程下游的楊家灣碼頭建設了氫能補給站,利用三峽電站發出的清潔電能進行電解水制氫,直接供給氫能源船舶,可實現240公斤/小時的氫氣快充。

  在“三峽氫舟1”號之前,2022年3月29日,全球載電量最大的新能源純電動遊輪“長江三峽1”在秭歸新港首航。

  “長江三峽1”全長100米,寬16.3米,額定載客1300人,集休閒、娛樂、觀光于一體,主要運行“兩壩一峽”“長江夜遊”“三峽升船機”等旅遊航線。

  該遊輪同樣由我國自主研發,其動力“心臟”分4個電池艙,搭載720塊寧德時代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包,總載電量7500千瓦時。作為全球第一艘採用高壓充電、低壓補電方案的電動船,其相關設備和系統的研發製造,填補了我國電動客船領域的多項技術空白。

  新能源替代燃油成為趨勢

  位於枝江市的宜昌船舶工業園,不到3公里長江岸線,集聚了9家造船企業。

  一艘艘正在建造的萬噸巨輪靜臥在造船平臺上,如群龍列陣,隨時準備遨遊江海。

  今年7月,湖北首艘120TEU(標箱)新能源純電動集裝箱船“華航新能1”順利下水。該船由盛懋船業有限公司建造,配置電池驅動的雙推進電機,船長80米,最高設計航速18公里/小時,可裝載20英尺和40英尺標準集裝箱,單程航程175千米,自持力5天。

  “與傳統燃油動力船舶相比,該船零污染、零排放,每年可替代燃油500噸,減少各類有害氣體排放1520噸。”宜昌船舶工業園負責人王旭介紹,該船舶配置電池驅動的雙推進電機,主要航行于長江及漢江流域。

  2022年3月,湖北省首艘柴油、LNG雙燃料動力船“帆盛102”在宜昌船舶工業園建成。承建該船的枝江市盛懋船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屈揚介紹,該船可實現單純柴油燃料狀態和油氣雙燃料狀態兩種運行模式。當船舶以LNG為主要燃料時,污染物排放量將大大降低,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20%,降低硫氧化物排放約80%,顆粒物接近零排放。

  目前,盛懋船業正在建造兩艘純LNG動力萬噸級船舶項目,項目將加大新材料運用比例,採用鋁合金與碳鋼結合使用。“未來,氨、氫、甲醇等新能源都有可能應用到造船領域,大力推進綠色船舶的發展。”屈揚説。

  2022年,宜昌19家船舶修造企業共造船147艘,其中新能源船舶47艘,純電動船10艘。

  2023年上半年,該市19家船舶修造企業共完成訂單85艘,新增訂單32艘,手持(在建)訂單137艘。其中,新能源船舶40艘,含混動22艘、純電18艘。

  船舶工業從製造走向智造

  據統計,長江流域目前擁有客船、貨船、液貨船近10萬艘,絕大部分採用傳統動力。

  船舶産業的蝶變升級,為宜昌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宜昌是全省第二大、三峽區域最大的船舶産業集聚地,現具有船舶修造許可資質企業19家,佔全省30.65%。

  目前,宜昌正在建設錯位發展、特色各具的四大基地:枝江基地、宜都基地、秭歸示範基地、長陽維保基地。其中,枝江基地已聚集相關企業9家,初步形成“船、港、産、城”一體化發展格局,年造船能力達到112萬噸,2022年下水船舶86艘,完成工業總産值57億元。其中,新能源船舶達到24艘,佔比28%。

  我國首艘快速雙體集裝箱船“天龍18號”、長江首艘130米純LNG動力散貨船、“理航渝建1號”“理航渝建2號”、“祥牛13號”先後建造下水。位於枝江的宜昌船舶工業園,已成為長江內河重要的船舶工業基地。

  5月18日,宜昌綠色智慧船舶産業園項目在宜都開工。産業園總規劃用地面積1588畝,總投資80億元,計劃2025年建成。

  項目規劃建設綠色智慧船舶製造板塊、新型船舶製造及充換電板塊、“三電”配套三大板塊,招引綠色智慧船舶製造及産業鏈相關配套企業入駐,建成後可實現船舶總裝及配套製造産值100億元以上,年稅收5億元以上。

  宜昌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26年底,宜昌綠色智慧船舶製造産業鏈總産值預計達到500億元,打造2至3個百億級園區,綠色智慧船舶年建造量300艘以上,年製造船舶總載重噸位達到300萬噸以上。其中,純電動船舶150艘,産值約30億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通訊員 李鵬飛 何冠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