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漢劇演員文雪兒在排練。組圖攝影: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10月28日,漢劇演員王炳盛(右)為準備登臺的侯睿駿化粧。
10月30日,2004年出生的漢劇演員宋子欣在練功。
10月28日,黃梅戲演員李洋在化粧間開嗓練聲。
有此傾城好顏色,梨園牡丹正芳菲。
一批批戲曲新秀初綻舞臺,為振興“戲碼頭”增添力量;一齣出新老劇目唱響江城,形成“戲到武漢紅、角到武漢火”的態勢。近年來,湖北各地繁榮發展戲曲藝術,堅定延續戲曲文化根脈,不遺餘力地培育能夠傳承和創新發展戲曲藝術的人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新人、譜新篇。
傳承:百花爭艷唱響“戲碼頭”
深秋,江城,暮色漸起。
曾經翻開中國近代史嶄新一頁的武昌起義門下,遊客駐足,往來車輛川流不息。隔街相望,修葺一新的首義劇場燈光璀璨,一齣好戲即將上演。
步入後臺,年輕演員們或塗抹油彩、勾畫眉目,或梳理髯口、佩戴釵環,或開嗓練聲、熟悉走位,忙碌有序中透露著難掩的激動。
“秦老師又來探班了!”
循聲望去,一位身著褐色開襟毛衫,白髮朱顏的先生從容不迫地踱步而來。他是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院院長秦暉,每一位年輕人都將目光投射過來,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恭敬地喊一聲:“老師好!”而秦暉也與每一位年輕人打招呼,點頭、微笑,或乾脆一記親昵的敲頭——“今天這個粧勾得不錯!”“晚上看你們的了!”……
經過7年學戲生涯、1年進團實習歷練,這群初出茅廬的年輕戲曲演員帶著千錘百煉的演齣劇目,即將登臺接受新老戲迷的檢驗。
“這幫孩子畢業一年了,幾乎每場大型演出我都會去看,像鄒雨含、李洋、劉安石,都特別優秀,見到他們如今愈發穩健、獨當一面,我非常欣慰。”秦暉向記者介紹著得意門生,滿眼驕傲。
不多時,樂聲響,嗓音亮,第五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經典摺子戲新創小戲專場演出拉開帷幕。19歲的漢劇演員鄒雨含變身《宇宙鋒》裏瘋癲的趙艷容,表演絲絲入扣,驚艷四座。《宇宙鋒》這部經由漢劇大師陳伯華新創改編的經典劇目,歷經百餘年,依然活躍在舞臺上,如今由師從陳派第三代傳人蔡東燕的青年演員鄒雨含飾演。
歲月如流,接續傳遞,經典常在。
時間拉回到1952年,在首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陳伯華演繹的漢劇《宇宙鋒》獲得大獎,轟動京華。她將京劇梅派的細膩文靜與漢劇的粗獷潑辣相結合,沒有照搬或模倣,而是吸收了京劇雍容大度的颱風、華麗明朗的梅腔和靈動優美的手眼身法,和自己的表演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全新的風格。
演出結束,陳伯華在後臺遇到了前來祝賀的梅蘭芳。梅先生誇讚陳伯華“演得好極了”,開創了別具一格的“陳派”。
事實上,漢劇與京劇的淵源遠早於此。清末,發源自漢水流域的漢劇(時稱漢調、楚調)進入北京,眾多湖北漢調藝人加入當時盛行的徽班演出,活躍于京城舞臺。“班曰徽班,調曰漢調”,開創了“徽漢合流”的新紀元,國粹京劇由此發軔。
百年後,《宇宙鋒》不僅見證了梅蘭芳與陳伯華兩位戲曲大師亦師亦友、相知相敬的藝術交流,更是體現了漢劇與京劇兩者的相互借鑒、彼此吸納。豫劇皇后陳素真也在漢劇《宇宙鋒》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演出了該劇的新水準。此後,梅蘭芳、陳素真、陳伯華三位的《宇宙鋒》並稱為“宇宙三鋒”,寫就了戲曲史上的一段佳話。
不同劇種碰撞對話、交流融合,使得武漢這座碼頭城市“百花齊放”。清末民初,漢口開埠以後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通商口岸,往來貿易繁華,得江湖滋潤、引五方雜居。漢劇、楚劇、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曲藝之風盛行,各大戲院的演出經常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南來北往的角兒都來漢口“拜碼頭”。
“到了1935年,武漢的地區生産總值甚至超過了上海。有句話叫‘無君子不養藝人’,只有商業發達流動人口多,才能養得起藝人。從不同地方來到漢口的人,各地的語言、風俗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喜歡看戲。”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何祚歡説,漢口這座“戲碼頭”相容並蓄、心態開放,哪種戲曲來了都受歡迎。
底蘊深厚、市場繁榮、群英薈萃,武漢成為培育眾多名家大師的沃土——這裡走出了京劇的一代宗師譚鑫培,創立京劇譚派,行內更有“無腔不學譚”之説;漢劇大師陳伯華15歲即名噪武漢三鎮,廣育桃李,名滿天下;楚劇舞臺也涌現了沈雲陔、關嘯彬等一大批名角兒……
時至今日,戲曲之風猶盛。多年來,湖北連續舉辦三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並連續舉辦十一屆武漢“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邀請於魁智、李勝素等百餘朵“梅花”前來演出,還定期舉辦湖北省黃梅戲、荊州花鼓戲、楚劇藝術節和“荊楚名團聚江城”活動,建設“楚天雲劇場”,實現“周周有好戲、月月有大戲”。
據了解,湖北堅持實施戲曲作品品質提升工程、劇本孵化計劃,近年來創作京劇《母親》《在路上》、漢劇《黎明》《夫人城》、楚劇《萬里茶道》《淬火》、荊州花鼓戲《紅荷》《河西村的故事》、黃梅戲《舞衣裳》等作品,推動各級院團多排戲、排好戲,加快振興武漢“戲碼頭”。
新聲:“Z世代”掀起梨園風潮
黃鶴樓腳下,沿江踏入熱鬧繁華的武昌老街巷,這裡竟藏著一家古戲院。每逢週末,鑼鼓鏗鏘,好戲連臺,觀眾既有步履蹣跚的老戲迷,也有周邊學校的大學生,還有來附近曇華林景點“打卡”的遊客。
“永芳古戲院曾經是武昌的老‘戲窩子’,但由於年久失修,已沉寂多年,有時候臺上的演員比台下的觀眾還多。”讓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楚劇團團長郭國煒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春節後,翻新的古戲院再度對外開放,這一次,它仿佛“活”了過來。看著200人的座位慢慢被填滿,甚至場面爆滿,郭國煒感覺到,戲院“重生”了,戲曲的春天又來了!
在現場,記者又見到了熟悉的青年演員的身影,也得以窺見古戲院“走紅”的密碼。比起地方戲曲藝術節上演出前的緊張,這裡的演員們明顯鬆弛了許多,後臺歡聲笑語不斷。
“已經演出了很多場,剛開始會有壓力,慢慢地演多了就更自如、自信了,特別是每一次演完聽到台下觀眾熱烈的掌聲,是我最開心的時候。”2003年出生的黃梅戲演員李洋説。
永芳古戲院就此成為青年演員積累舞臺經驗的陣地。“青年演員們需要展示的平臺,傳統戲曲也需要新生代的接力與活力。”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總經理梅鵬程説,由剛從湖北藝術職業學院畢業的定向班學員定期演出,不僅給了年輕人鍛鍊的機會,也吸引了不少年輕粉絲、文藝青年,古老的戲院成了新晉“網紅”地,在社交媒體上更是一炮而紅。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戲曲表演獎、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從小劇場到大舞臺,這批技藝精湛、品德優秀的戲曲新苗已經在多個省級、國家級的重要演出上亮相並獲獎。今年4月,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近千名觀眾觀摩第四屆“梨花杯”全國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由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培養的青年演員出演的漢劇《泗州城》、楚劇《三打金枝》器樂演奏分別獲得“優秀展演作品”和“音樂展演”獎,得到業內的高度評價。
除了一批“00後”新秀迅速成長,“90後”“80後”新星亦已閃耀舞臺。不久前,第十四屆湖北戲劇牡丹花獎在武漢頒發。孫帥康、易衛遲等十余位湖北青年戲曲演員上臺領獎,劇種涉及京劇、漢劇、楚劇、湖北越調、花鼓戲等。一朵朵“牡丹花”綻放舞臺,為含苞待放的“梅花”蓄勢待發。
當晚的惠民演出吸引來自武漢三鎮的戲迷爭相前往,京韻大舞臺座無虛席。25歲的孫帥康憑藉在湖北越調《小宴》裏的翎子功,贏得滿堂喝彩。
“我們借鑒了晉劇的表演特色,用翎子去呈現呂布的心情。”孫帥康解釋道,“當初我去山西長治向老師取經學藝,那天下著大雪,老師説,你是第四個來找我學的,前面的人最後都放棄了,你確定能吃苦嗎?”
這個苦孫帥康吃下了。頭勒得極緊,用脖子發力,控制頭上兩個翎子舞動,每天上午兩百圈、下午兩百圈,他練了一整年,“練完就吐,吐完繼續”。
“湖北越調是非遺劇種,凝結著老前輩的心血,雖然中間一度沉睡、瀕臨滅絕,但既然我們進入了這個團,就要肩負起傳承的責任。同時向大的劇種學習,加入花腔等創新元素,讓湖北越調的路越走越寬。”孫帥康説。
讓老團長王新民欣慰的是,比起十年前劇團的設施陳舊、人心渙散,如今已是人才輩出。2014年一齣新創劇目《看孫孫》救活了當時的老河口豫劇團,後來劇團從主攻豫劇轉向振興湖北越調,改名為老河口市湖北越調仙人花鼓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2016年至今,劇團新招了近30名年輕人,如今演員的平均年齡23歲,最小的才16歲。
記者來到牡丹花獎演出現場的候場區,不僅僅是演員,劇團的樂手、化粧師、後勤團隊都是一副副年輕的面孔,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他們活躍于臺前幕後,立志成為湖北省各劇種、各戲劇院團的挑梁演員和拔尖人才。
1989年,著名詩人、劇作家賀敬之從北京專程來武漢,欣然為剛創立的“湖北戲劇牡丹花獎”題詞——“翹楚得春早,競開牡丹花”。時光荏苒,湖北戲劇牡丹花獎已走過34個年頭。在湖北省32位“梅花獎”獲得者中,28人正是從“牡丹花獎”走向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和“二度梅”的領獎臺,成為當今戲劇舞臺的領軍者。
湖北省文聯主席、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楊俊在頒獎儀式上鼓舞青年演員:“這份榮譽印證了你們逐夢舞臺的辛勤付出與執著努力,代表了你們對藝術職業和戲劇事業的拳拳摯愛和真摯情懷。”
播種:“四力”培育潤荊楚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2016年是湖北省戲曲發展的轉折之年。如何重振“戲碼頭”,如何挽救青黃不接的人才隊伍?湖北省委宣傳部和省教育廳、省文化廳聯合發文,決定從全省小學畢業生中,為省戲曲藝術劇院招收一批楚劇、漢劇、黃梅戲學員,委託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按照“5+2”(前5年中專、後2年高職)模式定向培養。
一場全國矚目的戲曲小演員“海選”隨即展開。當年9月,3個免費定向班開班,從全省20萬名孩子中選拔出的158個“戲苗子”來到省城,踏上了7年專業學藝路。
梅花香自苦寒來。時任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的楊俊被孩子們親切地稱呼為“院長媽媽”,她説,戲曲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童子功的訓練十分重要,也異常艱苦。剛開始訓練時,孩子們身上青了,腿也腫了,感到吃不消。為此劇院選派3名年富力強的骨幹專家,擔任3個班的班主任,在“嚴管”與“厚愛”中呵護他們成長。
“人力、物力、財力、心力全部傾注到戲曲培養當中。”秦暉感慨道,湖北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推動振興戲曲“大碼頭”,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支持七年一貫制系統培養,配備30多名專任教師,聘請名家大師進課堂,這在全國範圍來看都屬罕見。建學院、設專業、育人才,一項項具體措施為戲曲傳承與發展“保駕護航”。
跟隨秦暉來到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記者看到,又一批新的小梨花們正在學習楚劇摺子戲《推車趕會》,教學老師分別是楚劇名家彭青蓮、陳常喜,兩位老師分組教學,對學生們的身段、唱腔、眼神,每處細節一一指點。“我每週4次坐公交、轉地鐵穿過半個武漢城來到江夏,為孩子們上16節課。”彭青蓮説,以劇目教學為中心,以戲帶功、以功促戲,這些有針對性的技巧訓練將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伴隨終身。
扮演《推車趕會》中喻老四的陳坤今年19歲,來自紅安楚劇團,已在學校定向培養了四年。“從一開始的懵懂,到練基本功,再到學劇目、登臺演出,一步步進入了戲曲藝術的世界。未來希望繼續磨練本領,登上更大的舞臺。”陳坤説。
演員排練時,由司鼓、月琴、京胡等組成的樂隊也在一旁配合。司鼓手黃思源告訴記者,他們這一批學生共29人,大家各司其職,磨合進步,回到紅安楚劇團後,就是一套可以直接上臺演出的班子。
長期以來,湖北實施“薪火相傳·名家傳藝”計劃,建立“戲曲名家工作室”,注重培養中青年戲曲骨幹,分門類舉辦行當培訓班、劇目傳承提升班。並聯合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舉辦戲曲編導、舞美設計培訓班,聯合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舉辦編劇研修班,通過多年努力,湖北戲曲人才隊伍呈現“傳承有序、新人輩出”的喜人局面。
高校也是地方戲曲傳承的重要陣地。每逢週五晚上,湖北大學藝術學院樓內,總會傳來陣陣咿呀的戲腔,稚嫩青澀,樂在其中。這是湖北大學梨園戲曲古風社的戲曲角活動。
不同專業、不同年紀的學生正圍坐著,由幾位唱功較好的師兄姐領唱,逐句學唱一首《武家坡》。“那蘇龍魏虎為媒證,王丞相是我的主婚人。提起了別人我不曉,那蘇龍魏虎是內親……”不論是久浸梨園的老戲迷,還是初入門的戲曲小白,都能跟著旋律簡單哼唱,漸入佳境。
“我從大二加入戲曲社團,很喜歡這種單純又濃厚的藝術氛圍,更多地聽戲和學戲,長了很多見識,有了不少上臺演出的機會。”湖北大學文學院研一學生張君妍説。
社團指導老師、湖北地方戲曲高校傳播中心負責人周麗玲介紹,從2008年中心成立以來,社團策劃組織了湖北地方戲曲大講壇、系列戲曲講座和“520我愛戲曲粧”“戲曲文創工作坊”“高校戲曲聯盟”等多項高校傳播戲曲活動,取得了地方戲曲和高校素質教育的雙贏。
“戲曲新生代是一個橫跨戲曲界、高校和新媒體的一代新人,他們的創意與活力能讓傳統戲曲在新形勢下獲得生動活潑的發展。如果能建立培養融貫三個領域青年人才的機制,那麼對於新時代高校戲曲傳播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周麗玲説。
如今在湖北各地,惠民演出層出不窮,戲曲文化蔚然成風。近年來湖北編制《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場館建設規劃》,投資5億元建設譚鑫培大劇院、投資6億元建設武漢戲曲藝術中心,打造“戲碼頭”新地標。洪山禮堂、湖北劇院、武漢劇院等先後完成升級改造,湖北戲曲演出設施躋身全國一流。按照就近就便、方便群眾的要求,維修改造京韻大舞臺、珞珈山劇院等小型戲曲場館,建成一批戲曲“口袋公園”。
中國國家大劇院副院長、中國戲曲學院原副院長張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繁榮發展戲曲事業,好天賦、好老師、好環境、好機會缺一不可。湖北培養戲曲人才的創新模式,不僅為其他省市戲曲人才培養提供了借鑒和思路,也助力全社會形成熱愛戲曲、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真正發自內心的戲曲自信、文化自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