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融入“一帶一路”彰顯國際范
2023-12-29 09:47:58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湖北:融入“一帶一路”彰顯國際范_fororder_01

2023年11月20日,2023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幕,觀眾在長飛公司展臺觀摩全球之最的光纖預製棒。

湖北:融入“一帶一路”彰顯國際范_fororder_02

10月30日,武漢陽邏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一片繁忙。今年1—11月,湖北港口貨物吞吐量累計完成5.9億噸,同比增長15.7%。

湖北:融入“一帶一路”彰顯國際范_fororder_03

11月15日,華航漢亞6號載運268標箱化工原料等物品,從武漢陽邏港出發,經長江黃金水道,穿東海、南海駛向越南凱萊港。這是湖北開通的首條東盟集裝箱近洋直航航線。

湖北:融入“一帶一路”彰顯國際范_fororder_04

中歐班列“長江號”首次在黃石發車。

  開放高地

  開放,當代湖北的鮮明底色。2023年,湖北堅持內引外聯、雙向開放,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通過系列開放交流盛會、密集的境外經貿交流活動,湖北加速引進來、走出去,不斷升騰開放氣場。從沿海開放的“後隊”向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轉變,湖北努力打造雙循環新格局下的“新沿海”、內陸開放的新高地,“國際范”越來越足。作為“一帶一路”中部地區核心區、高水準對外開放“新沿海”、連接全國“鐵水公空”交通大動脈的中心節點,湖北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具有先發優勢的技術、産品、標準、服務“走出去”,以湖北智慧、湖北技術、湖北方案攜手“一帶一路”各國人民鋪展綠色幸福路。

  華新水泥帶著新技術“出海”

  在提出“海外發展”戰略10年後,華新水泥將現代水泥工業帶入11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三家湖北企業簽下重磅項目。其中,華新水泥與巴西企業簽署收購納塔爾水泥公司100%股權協議,在帶來300多萬噸水泥市場的同時,再度擴大華新水泥“出海”版圖。

  提出“海外發展”戰略10年來

  海內外工廠共享創新紅利

  12月22日,華新億噸機制砂石工廠的25萬噸級骨料倉庫裏,高精度毫米波雷達系統“盤點”著骨料數量。不到2分鐘,3D“眼睛”不但“數清”了龐大倉庫裏的骨料數量,還根據庫情、料堆的形狀,“指示”下料口自動出料,自動維持堆形,保障出料粒徑配比符合要求。

  “這些新技術也被帶到了華新海外工廠。”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葉青介紹,在坦桑尼亞、贊比亞等國家的華新海外工廠,人工智能(AI)技術替代了窯操專家。曾經,車間裏熱浪襲人,一線員工揮汗如雨,在水泥廠最核心的崗位上,窯操專家時刻緊盯喂料量、喂煤量、風機轉速等,頻繁調節,為了不影響工作,水都不敢多喝;如今,AI管控生料製備、熟料煅燒、水泥粉磨等環節,生産節能、高效。

  華新水泥提出“海外發展”戰略10年來,不但打開“出海”之路,更延伸出一條技術共享之路。

  2016年3月,華新在塔吉克斯坦國建設的第二條百萬噸生産線建成投産。塔吉克斯坦國總統拉赫蒙盛讚“華新水泥高標準建設的自帶發電系統工廠為中亞首創”。

  2020年,華新水泥收購坦桑尼亞馬文尼公司後進行技術改造,停産的生産線起死回生。

  2020年6月,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華新吉扎克公司正式投産。這家現代化工廠對不同能源及物料用量動態數字化管理,工人可實時、精準監控所有能耗數據。

  據介紹,近年來,華新水泥在海外公司積極推進現代化管理系統,外籍員工經過培訓,能在全中文的ERP系統下操作,生産、銷售、倉儲和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通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建設,我們把中國技術、中國産品和中國管理帶到了當地,交到了一批真誠的朋友。”李葉青説。

  合作夥伴、巴西Inter Cement水泥集團財務總監Marco點讚:“華新精通水泥業務,且具有強大的海外運作能力,是中國最專業和最國際化的水泥企業。”

  鋪展綠色幸福路

  十年不輟投資一廠造福一方

  水泥,高能耗産業。作為行業領軍企業,華新水泥堅持為能耗“瘦身”,已連續5年當選國家發展改革委行業能效“領跑者”,並不斷打破自己保持的能效紀錄。

  這些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和成果,被華新水泥運用到海外發展項目中,染綠“一帶一路”。

  2023年8月,華新水泥柬埔寨公司礦山廢石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投産,利用礦山中部無法作為水泥原料的低鈣資源生産精品建築碎石,還投資建設生物質燃料項目,累計完成生物質使用量6萬多噸,累計節約300多萬美元。

  在華新贊比亞奇蘭卡公司,利用華新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技術優勢,本來只能被送往垃圾填埋場的垃圾被回收進行無害化處置,解決了長期困擾當地的垃圾處理難題。

  不但投資一廠,更要造福一方。10年來,華新先後在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及非洲等11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設或運營近20家大型水泥工廠及相關産業鏈企業,海外發展的足跡背後,洋溢著一張張幸福的笑臉,閃耀著一雙雙充滿希望的瞳眸。

  華新海外公司堅持本地化招聘,員工本地化率超八成,還間接創造數萬個工作崗位。

  在塔吉克斯坦,“我愛塔吉克”華新慈善基金每年投入上百萬元幫扶塔國社區民眾;華新塔吉克亞灣公司出資250萬美元援建的“華新友誼學校”可容納640名學生在此學習;在柬埔寨,“我愛柬埔寨”華新教育基金用於幫助周邊學校改善教學環境;在贊比亞,華新奇蘭卡公司向當地社區醫院捐贈設備齊全的移動診所和啟動資金。

  截至2023年上半年,華新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累計投入公益慈善資金達1.3億元。

  中歐班列(武漢)開行創歷史之最 “湖北造”暢行歐洲市場

  從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漢西車務段獲悉,今年截至目前中歐班列(武漢)累計運行842列,其中發出275列、到達567列,同比增長56.5%。發出貨物中省內貨源佔到80%,顯示出“湖北造”在歐洲市場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今年以來,中歐班列(武漢)發出的貨物主要以機械設備、汽車零配件、電子元器件、光纖、新能源汽車整車、服裝、日用品、煙草、飾品、電商貨物等貨物為主。返程的貨物以肥料、花崗石、麥麩顆粒、黃豆、亞麻籽、化粧品、奶製品、巧克力、紅酒等貨物為主。回程貨物中的肥料、花崗石、麥麩顆粒、黃豆以及亞麻籽都是今年新增的回程貨物。

  今年以來,諸多新線路的開通,有力推動了武漢市“光芯屏端網”、汽車製造、大健康、現代紡織、高端裝備等産業“走出去”,幫助冠捷、美的、東風汽車、烽火科技、長飛光纖、富士康、凡谷電子、長城汽車等重點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成為湖北省重要物流通道、貿易通道、戰略通道、産業合作通道。發出的貨物中,省內貨源佔比80%。

  漢西車務段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中歐班列(武漢)先後開通“白俄羅斯索利戈爾斯克—武漢”“武漢—白俄羅斯若季諾”“武漢—俄羅斯下卡姆斯克”“哈薩克斯坦烏拉爾斯克—武漢”“武漢—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等11條線路。截至目前,中歐班列(武漢)共有52條線路,輻射亞歐大陸40個國家115個城市。無論是開行數量還是新增線路數量,以及覆蓋城市數量,都是歷史之最。

  業務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長飛一路追光向全球

  一根碗口粗的光纖預製棒,經石墨爐2000℃的高溫“熔煉”,瞬間被拉成比頭髮絲還細的光纖。

  12月27日,長飛印尼光纖廠8層樓高的拉絲塔下,一盤盤光纖整齊下線,即將發往世界各地。

  2015年,長飛開始佈局印尼,建起了東南亞第一家光纖廠,並完成了二期擴産。

  歷經8年發展,長飛在印尼光纖主幹項目已累計交付超1500公里,串起了這一“千島之國”的所有主要島嶼。

  不僅印尼,長飛還在南非、巴西、波蘭等地建立了6個生産基地和50多家海外公司、辦事處,業務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路追光,逐浪全球。2021年,長飛海外業務收入佔比首次超過30%,實現了國際企業“關鍵一躍”,2022年海外業務收入再次逆勢增長超50%。

  2023年,長飛成立35週年。“35年來,我們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實現了從行業追隨者到行業引領者的蛻變。”長飛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説。自2016年以來,長飛連續7年蟬聯光纖預製棒、光纖、光纜銷量全球第一。

  35年來,長飛累計交付給客戶的光纖總長度達9.2億公里,足夠從地球抵達太陽6次。

  “下一步,長飛將繼續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從向海外輸出産品到輸出技術、商業模式和解決方案。”莊丹表示,長飛將與全球合作夥伴一道,以智慧的聯接彌合“數字鴻溝”,建立世界數字合作新格局。

  數説

  ● 前11個月

  湖北省進出口總值5710.7億元

  創歷史同期最高,同比增長2.6%

  ● 前三季度

  全省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進出口額增長7.6%

  對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

  進出口額增長6.5%

  ● 前11月

  我省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

  64.9億美元,同比增長11%,居全國第4位

  新簽合同額120.1億美元,居全國第2位

  ● 1—10月

  全省實際使用外資24.25億美元,規模位居中部第一

  增速高於全國、佔比穩步提升

  新設外資企業526家,同比增長25.9%

  (文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愛虎 肖麗瓊 張真真 胡祎 通訊員 張科 柳青 圖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魏錸 薛婷 任勇 視界網 張成)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