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兩萬億印證武漢“一定能”
2024-01-29 11:04:28來源:大武漢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兩萬億印證武漢“一定能”_fororder_cfc110cc798d510bf7afe746cb06cf6a

  武漢經濟發展躍上2萬億的新臺階。1月28日,武漢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發佈數據:2023年,武漢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0011.65億元,比上年增長5.7%。

  這是必將載入武漢發展史冊的歷史性節點。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武漢疫情防控第一線,深情寄望:“英雄的武漢人民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一定能夠浴火重生,一定能夠創造新時代更加輝煌的業績!”

  4年來,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三個一定能”殷殷囑託,知重負重、勇挑大梁,交出了一份高品質發展答卷。

  2萬億背後,凝聚著武漢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孜孜探索。揚帆再出發,武漢必將書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武漢實踐的壯闊篇章。

  武漢跨越2萬億新能級

  是中國經濟光明論的有力印證

陽邏港。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GDP突破2萬億元,是什麼概念?

  如果按照一個單獨的經濟體計算,兩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幾乎超過了全球70%國家和地區的GDP。

  武漢是中部地區唯一一個GDP超過2萬億元的城市。

  回看武漢從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城市堅實的爬坡之路。

  1949年,武漢地區生産總值為3.28億元,1978年為39.91億元,1979年到2018年間,武漢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5%。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發展進入快車道,經濟穩步加速向前。從2012年至2014年,武漢GDP接連突破8000億元、9000億元、1萬億元,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經濟總量持續攀升,始終穩居全國城市GDP前十位。

  4年來,英雄的武漢牢記囑託、加壓奮進,從無數個細微處發力,換來城市發展能級的躍升。

  從2021年重回主賽道、跑出加速度,到2022年經濟總量上升至全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第七,再到2023年經濟總量邁上2萬億元臺階,武漢一年一個變化,在持續承壓中走出了一條向好的發展曲線。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子駿説,武漢不負眾望實現2萬億元目標,不僅對武漢來説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更是中國經濟光明論的有力印證。

  GDP是經濟數據,也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體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顧露露介紹,國際上對於發達經濟體的認定門檻是人均GDP高於2萬美元。武漢GDP突破2萬億元,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接近發達經濟體的國際標準。

  “突破2萬億,意味著城市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發展動能更加強勁,産業升級、稅收、就業和消費都將取得新的突破。”顧露露説。

  2萬億的背後,凝聚了全市上下加快推動經濟恢復和高品質發展的艱苦努力,蘊含著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和提升輻射帶動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成果。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城市能級和綜合實力的躍升,將會形成巨大的發展勢能,進一步提高武漢在重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有利於把握爭取重大生産力佈局、打造産業備份基地等重大機遇。

  可以預見的是,躋身“2萬億城市”,無疑也將提升武漢的城市顯示度,增強各界在武漢投資發展的信心,更好吸引集聚海內外優質要素資源。

  新動能源源不斷擎起2萬億

  新質生産力正加速鍛造

中國光谷。長江日報資料圖

  城市能級的躍升絕非一蹴而就,而是武漢久久為功,堅持創新引領,把科教人才、交通區位等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的集中體現。

  過去十餘年來,國家先後出臺《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6—2025年)》等重磅政策文件,為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謀篇佈局。

  特別是在最近8年裏,習近平總書記前往長江上、中、下游調研,先後在重慶、武漢、南京、南昌4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把脈定向。

  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國家戰略聚焦疊加,武漢使命重大。

  4年來,武漢牢記“三個一定能”殷殷囑託,始終把高品質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在2022年全市GDP總量超過1.88萬億元的基礎上,武漢奮力一躍,躋身“2萬億城市”。

  事非經過不知難。武漢躍上2萬億,飽含艱辛,來之不易。

  2023年,武漢牢牢把握科教人才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加快把優勢轉化為動能,為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

  武漢新城中心片區的光谷科學島,眼下正火熱建設,這座瞄準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高地、全國科創金融中心的新城,正加快從規劃圖變為施工圖,走向實景圖。

  科技創新,是武漢這座“科教大城”發展的最強動力。2023年,武漢涌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並首次進入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百餘所科研院所、92所高校、15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34家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500多個市級以上産學研合作載體……富集的科教人才資源,是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扛起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重任的堅實底座。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作為製造業大市的武漢,正加快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構建“965”現代化産業體系。2023年,武漢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12家,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9.1%,入選先進製造業百強城市前十位,新質生産力正加速鍛造。

  再看樞紐,武漢正努力講好新時代“貨到漢口活”的故事。

  集裝箱整齊有序排列,林立的門機拔地而起,各色船隻鳴笛起航,自長江駛向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武漢港常見的繁忙場景。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279萬標箱,位居長江中上游港口首位。

  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連結優勢,武漢的步伐越邁越快。2023年7月,武漢—鄂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入選2023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加之此前獲批的港口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武漢成為中部地區唯一獲批三個以上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

  “武漢的2萬億是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支撐下實現的,成績來之不易。這體現了武漢一步一個腳印,攻堅克難,彰顯出武漢不僅大膽創新,更有廣闊的前瞻視野。”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説。

  城市賦能生活

  2萬億里有活力更有溫度

2023年9月29日梅林公園正式開園。長江日報資料圖

  GDP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直觀體現,數字背後蘊藏的綜合實力更值得被關注。

  武漢的2萬億,成色到底如何?

  翻開2023年武漢“成績單”,一連串鮮活的數字,為過去一年的發展寫下生動注腳,彰顯著活力與溫度。

  2023年,“特種兵式旅遊”火爆出圈,黃鶴樓、戶部巷、江漢關等一批武漢知名景點、熱門商圈人流如織,南來北往的遊客在社交媒體上發佈遊記攻略、美食地圖,毫不吝嗇對武漢的喜愛。

  武漢堅持擴內需、穩增長,出臺擴大消費系列政策,全年舉辦2300余場促消費活動,城市活力四射。

  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接待遊客3.33億人次,增長62.4%,持續位列中國十大熱門旅遊城市。旅遊市場的火熱,也拉動了消費的強勁增長:武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31.9億元,同比增長8.6%。

  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説:“2023年,是武漢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的關鍵一年。我們紮實做好促消費、穩外貿、抓招商、惠民生各項工作,全市商務經濟運行回升向好、進中提質。”

  活力爆棚的武漢,不僅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也是企業家、創業者集聚的發展寶地。

  武漢經營主體超過206萬戶,較2022年底凈增27.5萬戶。民營企業的蓬勃生長,為經濟增長積累了更大底氣。

  這離不開武漢馳而不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一招。這一年,武漢推出134項“一件事辦一次”主題事項,完成28個行業領域“一業一證”改革,連續兩年進入全國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評估前十。

  武漢以控製成本為核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企業家用真金白銀的投資投出認同票。

  城市是有機生命體。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2萬億讓武漢民生福祉持續提升。

  民生支出佔比78.8%、69件民生實事全部完成、城鎮新增就業29.26萬人、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到540公里、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96個、新改建各類公園108個……從就業、求學、看病,到住房、出行、遊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

  市民推窗見景、開門見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城市更新加速推進——這些,都是武漢在展現經濟活力、實現能級躍升的同時,釋放出的城市溫度。

  激發新能量

  新起點上再出發 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41輛氫能公交車在武漢經開區示範運營。通訊員李巋 攝

  邁入“2萬億城市”,武漢必然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挑更大擔子、作更多貢獻。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武漢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這意味著,武漢今年要貢獻1200億元左右的經濟增量,絕不可謂輕鬆。

  2萬億後,武漢該怎麼幹?

  武漢明確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連結優勢,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

  加快“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成為這座“中部重鎮”的歷史新命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第一競爭力。我們要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打好科創中心建設“主動仗”,方能在新一輪競爭中搶佔先機、贏得優勢。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務中,“奮力推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被列在第一項。

  持續的低溫天氣,抵擋不了工程建設現場的“熱火朝天”。1月25日,全市228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其中就包括“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優化提升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也包括一批突破性發展的高端産業項目。這些項目,傳遞出武漢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以“闖關”的精神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信心和決心。

  日前,武漢發佈《武漢市推動更高水準對外開放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實施方案》,圍繞“一帶一路”內陸地區新節點、長江經濟帶高水準開放新門戶、國際創新開放合作新引擎、全球現代産業發展新重鎮、全國制度型開放新樣本五大具體目標,列出53項具體任務清單,加速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建設。

  近年來,中歐班列成為武漢重要的開放載體和平臺。數據顯示,中歐班列(武漢)國際運輸線路已達52條,輻射歐亞大陸40個國家、115座城市。

  爭創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規劃建設5個樞紐經濟示範區,培育10個進口商品集散中心,爭創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聚焦提升樞紐連結功能,今年武漢提出一系列目標舉措,加速邁向新時代“九州通衢”。

  位於武漢經開區的國家電投華中氫能産業基地,是全國重要的氫能研發和生産基地,每年可生産5000套氫燃料電池;動力電池回收、資源再利用、材料再製造……武漢格林美城市礦山低碳産業園內已形成新能源全生命週期價值鏈。

  這些,是武漢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生動實踐。

  前不久,武漢發佈《大氣和水環境品質達標提升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努力建設更高水準的美麗武漢,打好藍天碧水保衛戰,武漢吹響了衝鋒號。

  科教人才、交通區位、生態資源,始終是武漢最為殷實的家底。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是新形勢下武漢乘勢而上的戰略支點,也是構築發展新優勢的必由之路。

  “一定能創造新時代更輝煌的業績!”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 站在嶄新的起跑線上,武漢人民只爭朝夕,不負時代!(長江日報記者吳曈 陳曉彤 常少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