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中法生態城“碳”尋城市可持續發展
2024-03-21 09:04:48來源:大武漢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全力譜寫産業發展、生態示範、中法合作“三篇文章” 從藍圖到實景,中法生態城“碳”尋城市可持續發展

全力譜寫産業發展、生態示範、中法合作“三篇文章” 中法生態城“碳”尋城市可持續發展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320170606

十年“城”長,崛起一座宜居宜業生態之城。

  春暖三月,走進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以下簡稱“中法生態城”),國家級濕地公園後官湖濕地,綠道沿原生湖岸線自然蜿蜒,遊客在綠道上或騎行,或散步,不時有成群的飛鳥鳴叫著從頭頂掠過;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中建鋼構武漢工廠,一個個智慧機器人代替工人進行焊接作業;啟動區能源站,法國電力集團的工程師們已完成系統調試,集中供冷供暖“四季恒溫”將在今年成為現實;此外,綠色建築全覆蓋……

  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綠色”中,中法生態城已化身為綠色低碳的“叢林”。

  時間回溯到10年前,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挑戰,一群法國專家走出天河機場準備在武漢選擇一個合適地點建設中法生態新城,計劃將其建設成為可示範、可複製、可推廣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杆。蔡甸婉拒工業項目為後官湖生態“留白”,讓法國人“一見傾心”。

  2014年3月26日,中法兩國元首在巴黎共同見證《關於在武漢市建設中法生態城的合作意向書》簽署,中法生態城正式落戶知音故里——武漢蔡甸。

  十年成“城”,讓“綠色”漸漸落地生根。中法生態城牢記殷殷囑託,一步一個腳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以探路者的姿態,繪新景、樹樣板,堅定不移做好産業發展、生態示範、中法合作“三篇文章”,規劃藍圖加快實施、項目建設全力推進、公共配套持續完善、高端人才不斷集聚、生態示範效應初顯,正逐步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宜居宜業的示範樣板。

  ■ 時代擔當 建立之初便“心中有數”

  1964年,法國成為第一個同新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兩國關係創造多個“第一”,如第一個同中國互辦文化年、互設文化中心的國家。

中法可持續發展論壇永久會址。

  在中法建交50週年之際,中法兩國合作建設的第一個生態城項目在蔡甸誕生。中法雙方將共同參與項目的設計與實施。項目建設中,融入低碳生態和産城融合發展理念,運用中法兩國在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和經驗。重點利用可再生能源、生態環境技術,突出低碳交通體系和綠色建築應用。

  中法生態城作為中法兩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合作項目,立項之初,便“心中有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挑戰,探索後工業化時代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而推動建設的生態新城。

  不負殷切期待,扛時代使命,在一片只是村灣、水塘、田野的39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分之一巴黎市面積的區域裏,建造一座生態新城,無疑考驗著中法兩國專家。

  為此,中法專家歷時2年,遵循國際視野、百年經典、原生態風貌、後現代文明、非衝擊建設、零污染排放的根本原則,聯合編制完成了生態城總體規劃,于2017年2月由住建部等13個部委聯合審議後委託湖北省政府批復。

  總規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出産業創新之城、生態宜居之城、低碳示範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諧共享之城“五城”的發展目標,並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將其分解于13個類別,構建“五位一體”的指標體系框架,包括5大類24小類指標,其中控制性指標18項,引導性指標6項,量化規劃目標,監督規劃實施。

  同期,中法生態城面向全球徵集總體城市設計方案,吸引法國夏邦傑集團、法國阿海普集團、法國蘇伊士環境集團等39家全球知名設計機構和聯合體報名角逐。

  2018年11月,《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十年發展行動綱要(2018-2027)》發佈,進一步明確了生態城建設發展的思路和目標。

  “總體規劃勾勒願景,城市設計描繪藍圖,控制性詳情規劃指導城市建設管理,實現法國生態理念由城市規劃建設到城市運營管理的滲透融合。”中法生態城管委會規建處處長陳盼説道。

  “新城的規劃設計,既引入法國理念,也符合武漢地情。”原蔡甸區規劃局用地規劃科負責人解德平舉例説,法國地廣人稀,武漢人口密集,不能完全照抄法國理念,經與法國專家探討,確定了“高大道、低內街”的城市風貌。

  ■ 藍圖繪就 城市可持續發展探新路

  2018年到2020年,基本形成生態城框架雛形。

  2021年到2025年,生態城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到2027年,生態城逐步成熟完善,主要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一座“産業創新之城、生態宜居之城、低碳示範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諧共享之城”將徐徐展現在武漢市民眼前。

  3年時間形成雛形,5至8年時間出形象,10年時間基本建成,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先生態後業態。中法生態城藍圖已繪就,施工圖已明確,蔡甸區吹響衝鋒號角。

  近年來,一些老蔡甸人發現,知音湖大道沿線既看不到電線桿,架空的電線也難得一見,整座城市很是清爽,而這得益於中法生態城先行啟動項目——綜合管廊項目。

  綜合管廊項目按生態城大道、琴潤大道、知音湖大道“兩橫一縱”規劃佈局,幹線總長約10.5公里,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管廊設置有綜合管道艙、電力電信艙、電力艙、天然氣艙。可將城市給水、再生水、採暖熱水、電力電纜、信息、燃氣管納入,預留垃圾氣力管。

  探地下,管廊控制中心大屏上實時顯示著管廊內402個監控攝像頭傳來的影像,以及出入口監控信息,風機、照明、水泵、水閥、不間斷電源系統設備運行情況,複雜的“地下城”盡收眼底。

  看地上,維護人員輕點滑鼠就能進行調度管理,地下管廊運行盡在掌握。

  管道及管線的陸續入廊,解決了各類管線的維修、擴容造成的“拉鏈路”和空中“蜘蛛網”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後期維修反復開挖現象,對提升城市總體形象,創造城市和諧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與地下管廊同步規劃建設的還有法國電力集團參與管理運營的啟動區能源站。即將投入運營的啟動區能源站,利用空氣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借助綜合管廊內的管線,將向城市源源不斷地輸送熱力和冷氣,實現冬天集中供熱,夏天集中供冷,城市“四季恒溫”。

中法友誼大橋。

  先地下後地上,下足功夫做“裏子”。中法生態城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中法友誼大橋、地鐵4號線建成投運,生態城大道等主次幹路相繼建成通車,規劃63公里的“七橫四縱”骨架路網已建成超80%,城市框架逐漸清晰。

  ■ 十年“碳”尋 城市與生態互融共生

  蔡甸山水資源豐富,俗稱“三山六水一分田”,後官湖如一顆“明珠”鑲嵌在中法生態城。

  後官湖畔,一道濱湖涵養帶將中法半島小鎮與後官湖隔開,植被茂盛、野趣天成,既有可以感受自然音律的互動裝置,又有在生態敏感區增設的動物通道,人類活動與自然濕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干擾。

  “指狀岸線不僅讓生態空間更加靈動,也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目前已有白鷺、黑翅長腳鷸等生態指標性物種落戶安家。”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項目策劃中心副主任李茗柯説,項目還構建了三級排水凈化網絡,最終將實現面源污染削減70%。

  融合中法兩國生態理念和技術的標杆項目——什湖生態治理打通區域水系,將什湖周邊的湖泊、河道、溝渠全都連通活化,連接漢江、後官湖,並與漢陽六湖連通相通。

  蔡甸區水務和湖泊局總工程師吳國松表示:“什湖水系與後官湖水系互通互補,增加城市蓄水空間,保障中法生態城什湖區域排澇安全,還有利於打造濱水景觀,創造宜居環境。”

  以什湖和馬鞍山為南北兩大生物多樣性中心,漢江和後官湖為南北兩大生態屏障。中法生態城正通過生態廊道串聯什湖、馬鞍山、漢江、後官湖,構建“生物多樣性中心+生態緩衝區+生態廊道+生態屏障”的生態框架,形成“雨水花園+生態綠廊+微循環滲透綠脈”的生態城市海綿體系。

  走在中法生態城街頭,能明顯感受到這裡的不同:每條道路平均間隔僅200米,單向支路把街區分割成小地塊,形成城市微循環系統。

  借鑒巴黎綠色出行慢生活的理念,為鼓勵市民選擇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騎車等更環保方式出行。中法生態城創建人性化街區尺度“小街區、密路網”,以東西向幹路和南北向支路構成城市“大動脈+毛細血管”,實現高效暢通的“微循環”。自行車專用道和慢行專用道的設置,市民步行5至10分鐘就能到達地鐵和公交站點。如今,中法生態城綠色交通出行率近80%。

  綠色建築則讓城市會呼吸。中法生態城融合中法兩國綠色建築評價體系,實行全域綠色建築規劃體系。其中,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永久會址充分利用玻璃幕墻實現自然採光和保溫散熱,利用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實現供冷供熱,周邊場地採用海綿城市技術,使其成為低碳節能的生態友好型建築。

中法生態城文化體育活動中心。

  參照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築要求,中法生態城另一地標建築——文化體育活動中心與高羅河濕地公園、生態廊道及湖泊融為一體。建築處處都是綠色低碳節能的“黑科技”:臨近濕地一側墻體採用垂直綠化技術的生態綠墻,為外墻穿上“綠衣”。游泳池廢水會存儲到地下容器內,經脫氯、消毒後,為綠化提供灌溉。建築綜合節能率達77.14%。

  中法生態城還在全市率先開展第四代住宅試點,將庭院、花園與現代高層建築相結合,促進城綠相融。綠色建築全覆蓋讓城市成為綠色低碳“叢林”。

  目前,中法生態城藍綠空間比例高達62.7%,規劃建設區綠地率42%,人均生態用地面積375.6平方米/人。先後獲評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區)、第五屆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湖北省近零碳城鎮試點示範項目等,蔡甸區也成功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 産業成勢 創新驅動育新質生産力

  留法城市規劃師李秭堯在中法生態城工作了10年,見證了這座生態之城的一步步成長。“以前是一片阡陌縱橫的城鄉接合部,現在高樓林立,有公園、有地鐵、有酒店,還有像老漢口一樣的小街區。”

  新天大道和知音湖大道現代産業十字軸是李秭堯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的地方,“幾乎總有新項目開工,每天不一樣”。

“億元樓宇”中核科創中心。

  當前,中法生態城加快實施産業導入工程,以創新驅動育新質生産力。中法生態城創新示範帶,包括中建鋼構設計研究院在內的光控特斯聯智慧産業園、中核科創中心、中鐵橋梁科技中心等創新園區正形成産業集聚之勢,一批小微企業也抱團成長。

  在阿聯酋,全球最大單體公寓建築——迪拜哈布圖爾超高層項目現場,中建鋼構設計研究院工程師樂銘每天都要根據項目進展,收集工程建設難點,與遠在中法生態城的本部團隊連線溝通,合力解決技術難題。

特斯聯智慧産業園數字化實驗室。

  在光控特斯聯智慧産業園數字化實驗室,園區企業可利用實驗室提供的上百種傳感設備,以及智慧屏、智慧廣播、IP繼電器在內的多種交互設備,在園區自研的九章AI演算法賦能平臺上進行人工智能物聯網賦能實驗,大大節省了研發成本。

  目前,産業園已入駐科技型企業30余家。負責人表示,隨著九章AI演算法賦能平臺的成熟,將吸引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物聯網、新零售等領域的創新企業和項目入駐。

  中法生態城牢牢把握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方向,錨定高端服務、數字經濟、生命健康三大主導産業,打造新天大道現代服務業走廊、鳳凰山産業園、中法半島國際旅遊度假基地、後官湖文創産業園、中法科技谷、同濟大健康産業園六大發展平臺。

  十年來,中法生態城高端高新産業集聚成勢,中建鋼構設計研究院、中建裝飾科技創新研究院、中核科創中心、同濟國家醫學中心等科創中心建成投運,法國電力、森織、泰孚、安柯威、特斯拉等外資企業加快集聚,法國雅高鉑爾曼酒店、中法半島水世界等五星級酒店加快建設,中建幕墻、中建科工、中建綠創、中糧面業、好利來食品等總部經濟項目相繼落戶。

  2023年,中法生態城12個億元以上産業項目接連導入,中鐵橋梁科技中心等投資5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啟動建設。2024年,中法生態城將新引進産業項目,簽約額不少於240億元,引進億元以上産業項目15個,培育“四上”企業主體不少於20家,凈增15家。

  ■ 聚人興城 共同締造享宜居宜業

  産業聚人,城市留人。中法生態城深知,人才要引得進、留得住。

  也門籍居民薩德姆2021年底搬到中法生態城同濟社區。人地生疏,文化也有隔膜,怎麼讓薩德姆和其他外籍居民融入社區大家庭,考驗著社區工作人員。

  去年元宵節,社區舉行體驗“心願樹”和冰糖葫蘆的製作活動,特地邀請了薩德姆一家到現場參與,親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後,薩德姆一家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社區有活動,他都會帶著家人參加。

國際化社區同濟社區與世界為“鄰”。

  同濟社區作為武漢市提升型國際化社區,包括薩德姆在內,長期居住生活的外籍居民有53名。社區通過同謀劃、同治理、同融合、同分享,打造類海外社區環境,推動中外居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以人為本宜居宜業,共同締造繪就出一座和諧共享之城。

  中法生態城通過打造新城中心—社區中心—小區中心—鄰裡中心四級中心體系,形成30分鐘—15分鐘—10分鐘—5分鐘生活圈,步行500米範圍內居住區免費文體設施覆蓋率100%。

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同時,引導設施集中共享,以知音、集賢軌道站點佈局兩個新城中心,規劃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形成30分鐘生活圈;依託生態廊道,圍繞生態社區佈局社區中心,規劃中型公共服務設施,形成15分鐘生活圈;圍繞生態小區佈局小區中心,規劃小型公共服務設施,形成10分鐘生活圈;圍繞生態街區佈局鄰裡中心,通過功能混合,形成街區中心,規劃微型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多功能家門口服務站,形成5分鐘生活圈。

中法生態城構建15分鐘“上學圈”。

  按照中法生態城整體規劃,小學服務半徑基本在500米以內,中學服務半徑在900米左右。隨著中法城一小、一初等7所中小學建成投運,中法生態城構建15分鐘“上學圈”,讓城市更低碳,居民更幸福。

  ■ 中法合作 高山流水結全球知音

  在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內,銀杏林裏的銀杏樹正發出新芽。其中,一棵長勢挺拔的銀杏樹顯得格外突出。

  2017年2月,法國時任總理卡澤納夫開啟任內首次訪華,武漢是卡澤納夫訪華行程的最後一站,也是除北京之外訪問的唯一城市。

  在武漢的21個小時,卡澤納夫盛讚這座城市的活力。在知音故里蔡甸區,當聽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他即興題詞:“在友誼之城共建生態之城”。

  離開武漢之前,卡澤納夫一行來到後官湖畔共植友誼林。如今,銀杏樹旁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不僅刻有“總理樹”三個字,還用中文、法文分別刻上他在中法生態城留下的手跡。

  曾經手腕粗的小樹苗,已長成今天碗口粗的大樹,長高長大的還有這座城。

  中法生態城,一座見證中法友誼的生態新城,自誕生初始,就牽動著中法兩國人民的心。2019年3月,法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費加羅報》對武漢進行了整版報道。報道指出,武漢擁有目前中法兩國在城市建設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兩國元首共同推動的中法生態城正在武漢市蔡甸區建設。

  中法生態城已成為中法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自2014年開始,中法生態城與法方共同舉辦六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吸納中法兩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企業、項目、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打造中法兩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交流對話平臺。

  累計接待法國政府官員、企業集團、科研機構、協會組織3000余人次,赴法考察交流近20次。法國先進技術廣泛運用在什湖生態治理、能源站等國際合作項目。

2019年7月,時任法國駐華大使黎想出席第六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並致辭。

  朋友圈越來越大、國際范越來越濃。中法生態城頻頻參與到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里昂氣候峰會、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武漢—法國經貿合作推介會等高級別外事活動。

  知音文化跨越國界,與法國浪漫文化融合。中法生態城相繼舉辦中法音樂節、國際旅遊文化節、中法時尚文化交流盛典、中法青年知音論壇、知音文化國際高層論壇、後官湖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外國專家植樹等70余場中法文化交流活動。

  延續千年知音期許,兌現中法合作典範。“碳”尋十年,武漢三環線外一片阡陌縱橫的城鄉接合部,已蝶變成一座欣欣向榮的生態示範新城。

  乘“十”而上再出發。蔡甸區主要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培育現代産業、厚植綠色底色、拓展國際合作,堅定不移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努力將中法生態城打造為産業創新之城、生態宜居之城、低碳示範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諧共享之城。

  策劃:中共蔡甸區委宣傳部

  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管理委員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