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宜昌:以“綠”為底 向“新”而行
2024-06-08 17:20:0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高鈺姍責編:馮薇薇

  國際在線湖北報道(記者 胡禮國):宜昌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是“國之重器”三峽工程所在地、屈原昭君故里,也是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電旅遊名城,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等,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

  作為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立規之地”,2023年宜昌地區生産總值5756.35億元,增長7.1%,經濟發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不斷提高。當前,宜昌正錨定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總目標,建設三峽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加快打造世界級宜昌。

宜昌:以“綠”為底向“新”而行_fororder_圖片1

一江碧水穿城而過 供圖 宜昌市文旅局

  黃金水道“零排放” 長江兩岸綠意濃

  宜昌水運條件優越、應用場景豐富、産業基礎堅實,綠色智慧船舶産業發展大有可為。近年來,宜昌市推動內河船舶製造大型化、綠色化、智慧化、標準化,以遊船遊艇和貨運船舶為發力點,打造集製造、運營、拆解于一體的綠色智慧船舶全産業鏈發展體系,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黃金效益”。

  2022年3月29日,“長江三峽1”號在宜昌成功首航,其利用清潔水電驅動,充電1次可續航100公里,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1660噸,是一艘真正實現“零排放、零噪聲、零污染”的綠色船舶。

  就在“長江三峽1”號下水後不久,長江畔,“氫舟”又過萬重山——國內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成功首航。

  除“長江三峽1” 號、“三峽氫舟1” 號,還有全國首艘油氣雙燃料三峽船型示範船舶“帆盛102號”、全國首艘油氣電三能源混合動力船舶“理航渝建1號”、全國首艘LNG動力三峽船型示範船舶“長航貨運2號”等一批大型化、標準化代表船型相繼在宜昌建造下水。

  “鏈式”發展強支撐 産業更新底氣足 

  宜昌擁有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優越的資源條件,為聚集磷酸鐵鋰電池等新能源産業提供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宜昌搶抓重大政策機遇,依託充沛的能源資源優勢,從供給、消費、産業三端協同發力,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打造清潔能源之都。

  新能源産業聚鏈成群。宜昌大力發展磷酸鐵鋰等鋰電關鍵材料,延伸發展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等綠色能源産業,寧德時代、欣旺達、山東海科、廣州天賜、楚能新能源等一批頭部企業重倉入駐,新能源電池全産業鏈初具規模。截至2023年底,宜昌在建(擬建)新能源新材料項目63個,總投資超3000億元。

  “電化長江”示範先行。宜昌率先在長江流域實現了港口岸電全覆蓋,加快公務船、旅遊車船、運礦車船、港口作業船舶電動化替代更新,目前,宜昌新建船舶及新能源船舶均佔湖北省一半以上,正在打造全國內河新能源船舶標準輸出地和製造基地。

  低碳轉型正當時 宜人之城滿眼春

  從水電到氫能,從輪船到汽車,向深處發力、向末端邁進,一場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交通“綠色戰役”正在動員。

  2024年6月,宜昌城市交通低碳轉型項目資金申請報告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這是湖北首個交通領域低碳轉型外資貸款項目。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31.03億元,其中申請使用世界銀行貸款2.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7.5億元),為宜昌市1987年引入外貸以來,單筆額度最大的項目。

  項目包括城市交通低碳轉型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服務品質提升、交通低碳轉型機構能力建設等,將在宜昌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推廣新能源汽車,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氣化替代;加快發展智慧交通,開展城市綠色低碳出行創建行動;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提升改造,實施交通樞紐場站綠色化改造,加快構建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綠色低碳轉型。

  宜昌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在宜昌市推動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合理管理機動出行需求,形成長期有效的交通低碳轉型機制,有力推進現代化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未來,宜昌將咬定“雙碳”目標不動搖,以更大力度抓好國家級示範試點和重大生態環保項目,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助推宜昌建設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加快打造世界級宜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