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武漢先行先試 “碳招商”撬動産業綠色升級
2024-07-22 10:11:05來源:大武漢編輯:高鈺姍責編:石麗敏

  7月21日,2024年中國碳市場大會·武漢市碳招商推介大會上,51個項目集中簽約,簽約總金額346億元。

  這是國內首次舉辦以碳為主題的招商推介大會。恰逢中國碳市場開啟3週年,“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大國承諾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定兌現。

  為什麼要辦碳招商大會?

  堅決扛起“雙碳”承諾下的武漢使命

武漢先行先試 “碳招商”撬動産業綠色升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722094500

2024年中國碳市場大會·武漢市碳招商推介大會舉行項目集中簽約。李永剛 攝

  碳招商,是一種以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的招商引資活動。

  對武漢而言,這場招商活動不僅僅關注傳統的經濟增長指標,如投資規模、産值等,更加注重項目的環保效益、碳減排能力以及對地方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

  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造福中國,也為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提供了有益經驗。

  據統計,近十年,中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超過35%,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57%;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超全球一半。綠色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

  2023年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以應對更加嚴峻的全球氣候問題。

  剛剛閉幕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的武漢,承載著中部地區崛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長江經濟帶高水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提出了“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等重要決策。其中,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既是全新的提法,也是城市創新發展的應有之義。

  眼下,以低碳技術為核心的出口“新三樣”——新能源汽車、光伏板、鋰電池,向全世界提供新經濟的新動力,充分展現中國經濟的新方向和韌性。

  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如果説,碳市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根巨大的杠桿,那麼,碳招商就是杠桿下的重要支點。武漢雙碳産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閻忠寧認為,碳市場作為經濟轉型之重器,其下碳招商之力,可如杠桿之支點,撬動萬千産業綠色升級。

  憑什麼辦碳招商大會?

  低碳産業已形成完整閉環鏈條

武漢先行先試 “碳招商”撬動産業綠色升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722094508

中碳登大廈。

  微藻,是一種通過光合作用固碳和固氮的生物類群。

  今年1月,江漢大學將一套藻種專利及技術以1200萬元價格轉讓給北京耕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項目計劃募集農業碳中和基金20億元,通過藻類來進行碳中和。公司負責人張宇對此充滿信心。

  1.2萬面鏡子、2萬噸熔鹽,甘肅敦煌的荒漠中建設了亞洲最大熔鹽式光熱發電站。

  武漢大學汪的華教授利用類似的熔鹽方式,將工業煙氣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後,製成活性炭、石墨烯、多孔碳等高性能碳材料,用於鋰電池、超級電容器、醫藥、污染物去除等多個領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佈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

  在武漢,低碳科技成果不斷涌現、不斷轉化,應用於減碳、固碳、碳的再利用等方面。

  武漢低碳熱潮始於10年前。2014年4月,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開市,勇立潮頭,大膽創新,迅速成為國內門類最齊全、交易量最大、交易機制最活躍的區域市場,持續穩居全國前列。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上線,“中碳登”(中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落戶武漢。中部地區的武漢,承擔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登記、交易、結算等職能。碳機遇,再次與武漢不期而遇。

  武漢加速低碳經濟佈局。以中碳登大廈為中心,200家涉碳服務企業、機構匯聚,初步形成一個碳交易、碳登記、碳結算、碳評級、碳信用、碳核算、碳科技、碳基金、碳資産管理等碳市場服務産業鏈。“一棟樓就是一條産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吸引更多碳夥伴共同創業,大展“碳”途。

  武漢低碳經濟的“種子”埋得早、長得快。2018年5月,湖北經濟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以“低碳經濟”命名的學院,這些“低碳”畢業生成為低碳行業的“搶手貨”。

  2021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碳交易與碳金融研究中心成立。

  2023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建新能源學院(碳達峰碳中和創新發展研究院)。

  今年6月,武漢大學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在低碳能源技術、碳足跡管理技術、碳感知技術、碳減排與節能技術、碳中和法治保障等方向發力。

  華中科技大學孫永平教授認為,武漢高校眾多,科技資源富集,擁有大量的碳科技人才,有能力吸引並幫助企業在碳産業方面“開花結果”。

  怎麼辦好碳招商大會?

  緊盯産業風口,給算力給人才

武漢先行先試 “碳招商”撬動産業綠色升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722094515

國家網安基地智算中心。

  數據,是新質生産力的一部分。

  很多涉碳企業和機構,需要大量的數據存儲和運算。

  2個月前,華中地區技術超前、算力規模領先的人工智能算力數據中心——國家網安基地智算中心一期投入運行。該智算中心採用“零碳機櫃”液冷智算算力系統實現冷卻液體的熱量交換、循環使用,不需要配備降溫空調,節省大量電力。

  這種綠色低碳“算力”,為武漢用戶提供更為普惠的算力服務,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特斯聯武漢智慧産業園(武漢 AI PARK),自研全景智慧城市管理系統,用“數據”來管控園區,碳排放持續壓降至極限值。

  武漢經開區已集聚10家整車企業、14座整車工廠及1200多家零部件企業,整車産量達140萬輛,是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基地之一。新能源汽車“滿城跑”,離不開“數據”和算力的加持。

  “新質光谷,碳享未來”。三峽集團東湖燃機熱電有限公司全面參與國家碳市場碳排放交易,長飛光纖、烽火通信、天馬、新芯等十來家光電子企業積極參與省級碳市場碳排放交易,年碳履約量超110萬噸當量。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以生態優先,以科創驅動,不斷提升産業發展能級,持續完善綠色製造體系,積極協助中聯藥業、天馬微、長飛光纖、長江存儲、華星光電等企業申報並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産業低碳屬性突出,奠定了光谷未來的綠色低碳發展基調,以綠色為底色的新質生産力將成為發展的強勁動力。

  為了真正讓企業到武漢發展得更好,武漢經開區通過固定投資獎勵、基金直投政策支持等方式,幫助企業降低建設期成本和運營成本;對企業引進的重點院校大學生和碩博人才,給予每人4-16萬元的購房和購車補貼;對年收入30萬元以上的人才還有區級個人所得稅留存部分100%的返還。

  濃厚的創新氛圍和愛才、惜才的良好環境,吸引大量技能人才安穩落戶。

  碳招商大會能否常態化?

  武漢有責任有勇氣“碳索前進”

武漢先行先試 “碳招商”撬動産業綠色升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722094522

2024年中國碳市場大會·武漢市碳招商推介大會現場。李永剛 攝

  站上“C”位的大武漢,擁有巨大的“碳優勢”,吸引大量的“碳關注”。

  碳招商大會能否辦成常設的新經濟招商大會,為武漢增加一個國家級的新品牌?

  招商大會歷來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是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

  從深圳舉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到近年來“越辦越好”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大灣區全球招商會等,推動中國與世界市場相通、産業相融。

  各個城市的各類展會,也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推動力。

  因此,閻忠寧認為,新經濟轉型發展的當下,高品質展會本身就是新質生産力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他表示,武漢坐擁科技、人才、資源、交通等各種優勢,既有條件也有資源、更有責任撐起一個延伸至全國的碳産業生態圈。

  碳的化學元素是“C”。以它定名的“C産業(碳産業)”成為激發中國新經濟的新活力。

  武漢在地理上處於中國中心區域,應當有能力扛起建設中國“碳中心”的重任,有勇氣站上全球碳中和的“C”位。

  “我們樂觀其成,力促其成。”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這次“碳招商”,先行先試,積累經驗,為武漢探索一個碳招商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一個招商引資的新品牌,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

  放眼未來,武漢大有可為。(長江日報記者金濤 金文兵 劉海鋒 通訊員萬祎 王彬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