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黃石十大産業鏈引育50萬人才
2024-11-28 09:37:4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高鈺姍責編:王悅陽

黃石十大産業鏈引育50萬人才

大冶有色弘盛銅業中控室,操作人員正在忙碌,各個生産環節一目了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先進製造業基地,黃石積極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實現高品質發展與充分就業互促共進。

  2023年,該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48萬人,新增高校畢業生1.96萬人,吸引“新黃石人”2.21萬人,幫助269家企業招工4萬人。

  今年1至9月,黃石地區生産總值增長7.2%,在湖北省和長江中游17個中等城市排名第1,連續5年就業綜合指數考核全省第1。

  提升産業鏈

  增強就業帶動力

  産業發展,攸關就業品質和容量。

  冬日,聞泰科技黃石智慧製造産業園一片忙碌。聞泰科技與全球80%以上的主流手機品牌建立合作關係,是全球手機ODM(原始設計製造)行業龍頭。新年將至,各大手機廠商新品迭出,為彌補季節性用工不足,經武漢都市圈産業用工聯盟協調,從黃岡伊利公司急調135名員工,經培訓到聞泰科技上崗。

  黃石市推進十大産業鏈供應鏈建設,打造八張工業新名片,搭建有色金屬、綠色建材、表面處理三大供應鏈平臺,匯聚鏈上關聯企業3000多家,帶動用工需求年均增長20%以上,引育産業大軍超50萬人。

  該市設立19支規模超110億元的産業扶持基金,培育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6家,全市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25.9%,居全省第二;人才密度全省第二,高技能人才佔比34.7%、全省第一,就業含新量、含綠量、含技量不斷提升。

  壯大人才鏈

  來了就是“新黃石人”

  産因人旺,城以人興。

  走進黃石新港園區弘盛銅業,中控室滿眼大屏,肖凱正和團隊開展技術攻關。

  肖凱是湖南人,畢業于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專業。“大三時,25名同學到大冶有色冶煉廠實習,感受到企業對人才的重視。”2020年畢業,得知大冶有色全球最先進的銅冶煉企業弘盛即將投産,他拎著行李來到新港。

  如肖凱一樣,當年入職弘盛的有700多人。2023年,弘盛銅業完成産值269億元,人均工業産值達3000多萬元,勞動生産率是行業平均水準的兩倍多。

  黃石聚焦産業緊缺人才、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和新就業群體,實施東楚英才計劃、“新黃石人”計劃、“燕”聚東楚·鏈上黃石返鄉創業扶持計劃、才聚東楚·智匯黃石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程,累計吸引“新黃石人”等各類人才20余萬人。

  築巢引鳳“燕歸來”,項目回遷、資金回流熱潮涌動。近年來,隨著4.3萬陽新鞋匠回歸,匯聚製鞋企業271家,解決8萬多人就業。

  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黃石成為全省常住人口凈增長城市。

  搭建平臺鏈

  就業供需精準匹配

  人人好就業,人人就好業。

  湖北工程職業學院數控實訓基地,朱仁亮正在指導學生調試參數。僅1分鐘,一件金屬棒加工成精密零件。“技術過硬,就業不愁。”朱仁亮説,指導的學生蟬聯湖北省數控技能大賽第一名,“這些學生入職月薪8000元,與一線城市相差無幾。”

  推動校企合作,讓産業和教育同頻共振。黃石建成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5個;國家、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8個,技能強省工程示範縣市區3個,佔全省五分之一。

  湖北工程職業學院教師魯捷説,以用為導向,開設訂單班、冠名班20個,年輸送技能人才2萬人。學生既是學員,又是學徒,既拿畢業證,又拿職業技能等級證,實現畢業即就業,服務當地産業發展。

  “黃石工匠”已成為全省品牌技能賽事,參賽人數累計超10萬人,年均輸送技能人才1萬餘人。湖北師大、湖北理工等在黃高校開設第二學位,精準匹配本地産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4%。

  黃石推進“才聚荊楚”工程,高校畢業生可先落戶,後就業;提供青年驛站7天免費拎包入住;求職給予生活和租房補貼;創業可提供個人最高30萬元、合夥最高4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青年樂業、樂創、樂居之城悄然崛起,留黃率年均增長26%。

  黃石市構建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啟動智慧人社“一湖三鏈”就業信息平臺,快速實現人策、企策、人崗匹配,掌上一鍵找工作;摸清重點群體就業數據家底,建設“就業服務站+零工驛站+24小時便民e站”153家,以“大數據+小網格+好阿姨”的上門匹配,推動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富春 通訊員 丁元拾 戴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