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元廟會資料圖。(武漢市非遺保護中心、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當地時間12月4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記者從申報官網上查詢到,武漢漢陽歸元廟會與全國近30個非遺項目共同展示“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
12月5日,武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王建軍表示:“漢陽歸元廟會展現了武漢人過年的樣子,是長江中游一個大型城市慶祝春節的社會文化樣貌,體現出長江文化的特色,已經成為武漢的文化標識。”
漢陽歸元廟會,是在武漢市漢陽區歸元寺定期舉辦的傳統民俗活動。王建軍介紹,清代中葉廟會已頗具名氣,每年春節前後眾多香客敬香祈福,遊客如織,歸元廟會以正月初九為最盛。“廟會是農耕時代的産物,在農村地區開展的廟會活動大多數是以生産、貿易為主題。武漢是個城市,歸元廟會的特色是新春祈福儀式與民俗活動結合。要想看武漢人怎麼過年,歸元廟會是個很好的窗口。”王建軍説,2011年6月,漢陽歸元廟會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這次春節申遺的主題‘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緊扣了進行時、實踐性上。”王建軍説,“過年這個説法很好地體現了非遺的活態性、共享性。我們去逛歸元廟會就能切身感受到,市民扶老攜幼,舉家出動,還呼朋引伴,鄰裡同行。這樣持續數百年的集體行動,塑造了武漢人的集體認同、集體記憶,過年有了‘規定動作’,滋長出了‘儀式感’。”
為什麼歸元廟會生命力強大?王建軍認為,“廟會上的重點是祈福,其間蘊含了人們對祈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有最廣泛的人群參與,有最強大的生命力。”
王建軍認為,春節成功申遺也讓更多民俗項目“借船出海”成為可能。每一個“春節故事”都可能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超級IP。春節成功申遺為講好中國故事打開了新的思路,讓全世界有更多機會共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者王晶)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