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頻現 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武漢科技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
2024-12-18 10:14:52來源:楚天都市報編輯:高鈺姍責編:魏寒冰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頻現 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武漢科技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

11月4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裏,校長嚴建兵(左二)帶領學生做玉米蛋白含量方面的實驗 攝影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朱熙勇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頻現 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武漢科技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

11月5日,在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展廳,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竇峭奇和該公司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大壯” 攝影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任勇

  12月的武漢,科技創新熱潮奔涌不息。武漢光谷人工智能産業園開園、首款“武漢造”雙模盾構機下線、光谷首座光儲充綜合能源站投用、武漢建成全國輻射最廣醫藥供應平臺……在光電子信息、智慧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多個領域,不斷攀登科技高峰,書寫著科技創新的嶄新篇章。

  回顧2024年,武漢這座科技之城再次以驚人的速度和創新力,引領著科技發展的新浪潮。在這片熱土上,從光谷的崛起,到東湖高新區的蓬勃發展,再到眾多高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的紛紛落戶,這些生動的場景,正是武漢科技發展蓬勃生機的縮影。在武漢,科技創新的浪潮滾滾向前,不斷推動著産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

  創新生力軍崛起 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11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觀看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創新成果,了解推進科技創新的舉措,同科研人員和企業負責人深入探討交流。現場,人形機器人“大壯”引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注意。

  1.8米的大高個、95公斤的強壯身板、全套金屬倣生關節……“大壯”由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陳學東院士團隊聯合攻關,是湖北自主研發的首個站立人形機器人,主要用於電站巡檢運維場景,將負責變電站倒閘等工作,負載能力很強。

  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王慧中表示:“作為武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我們的定位是做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科學家們缺什麼,我們就補什麼。努力在成果轉化這場接力賽中,當好‘助跑員’‘加速器’。”在武創院的平臺上,既有院士專家團隊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也集聚了産業鏈上下游領軍企業和專業的投資機構,構建起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資本為紐帶的合作平臺。

  走進武漢經開區軍山科技園,來到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的中試基地,10余個矗立的金屬罐體引人矚目,這便是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回收中試線。一條小小的中試産線便實現了實驗室與生産線“牽手”,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難題。前不久,該院入選第六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名單,成為湖北省首家獲此殊榮的新型研發機構。

  新型研發機構是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武漢,一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産業化為目標的新型研發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它們正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升級的“生力軍”。

  産學研深度融合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提速

  在武漢科技創新的版圖上,除了快速崛起的新型研發機構,高校一如既往地扮演著重要角色。高校裏的科研成果猶如一座座知識寶庫,不斷輸出著前沿理論與技術突破,一大批頂尖科研人才用智慧和汗水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我國玉米籽粒蛋白含量每增加1%,可替代700萬噸大豆豆粕。發展高蛋白玉米,可減少大豆進口。”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團隊經過研發攻關,已實現玉米蛋白含量從8%到12%的躍升。

  近日,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建設的“湖北省6G工程中心”獲批並投入使用,這是湖北省首家瞄準6G通信技術建設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負責人、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江濤告訴記者,目前團隊利用最新研發的6G技術,通過磁信號傳輸信息,範圍可以達到地下10米,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未來將在智慧城市、數字金融、應急通信等領域給百姓生活帶來便捷。

  “92所高等院校,是武漢科技創新優勢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主體。”武漢市科技創新局副局長柯敏介紹,在漢高校今年輸出到本地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22%,全市産學研合作項目今年有望突破2000項。

  這種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不僅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産業化,還促進了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協同發展。柯敏説:“把大學融入城市發展、成為城市的大學,讓城市賦能大學發展、成為大學的主場,是我們努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創新主體活力迸發 賦能重要産業轉型升級

  2024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漢單位牽頭完成的通用項目共獲得19項國家科技獎,在全國城市排名第二,創歷史最好成績。武漢聚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這離不開創新主體的活力與動能。

  近日,“2024汽車專利創新指數”發佈。指數顯示,2024年,東風汽車以1277分專利創新指數、2166項專利量位列整車集團第一,連續3年獲得中國車企專利創新指數第一位。

  6月12日,中國光谷企業、武漢達夢數據庫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成為“國産數據庫第一股”;中鐵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新一代掘爆機在漢問世,掘進效率提升30%;可重復使用的液體運載火箭在漢誕生,為航天産業發展塑造“新引擎”;武漢銳科光纖鐳射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200KW超高功率光纖鐳射器,實現全球四個第一……在武漢,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科技企業正逐漸成為行業領軍者。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武漢2023年高新技術企業達15323家,是2021年的1.67倍,數量居全國城市第五;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27.5%。

  8家湖北實驗室效能不斷提升,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鈮酸鋰光電集成晶圓、新能源船舶綜合電力系統等16項突破性、標誌性成果發佈。

  武漢聚力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精密重力測量2個國家大設施已建成運行,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等3個國家大設施加快建設。在漢重大科技基礎平臺吸引省外國外學者紛至遝來,“追光、追磁、追芯”,武漢成為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2024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榜單顯示,武漢蟬聯全國第五,位列全球第十三,比2021年上升12位;《自然》雜誌發佈的《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報告顯示,武漢排名全國第五,位列全球第九。武漢每萬家企業中,高企數量達171家,居全國主要城市首位。光電子信息産業集群向9000億元産值目標邁進,“獨樹一幟”領先地位持續鞏固。

  “我們交出了‘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優異答卷。”武漢市科技創新局局長董丹紅表示,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年多來,武漢大力推進科創中心建設成勢見效,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爭相崛起,基礎創新和應用創新攜手共進,不斷為全市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見習記者 張靜嫻)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