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九省通衢”暢通中部大通道
2024-12-23 09:33:1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高鈺姍責編:魏寒冰

  年終歲末,湖北交通精彩發力。

  12月,天河機場迎來今年第3000萬名旅客,荊荊高鐵開通運營,京港澳改擴建工程漢江特大橋合龍……聯結東西、承接南北,“九省通衢”湖北,正在成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有力支撐。

  省內省際大通道全面“上新”

  今年,湖北交通亮點頻頻。

  全省實現“市市通高鐵”,17個地市州邁進2小時高鐵生活圈——

  12月17日21時50分,在漢口站,荊門籍舞蹈培訓老師王芳第一次坐荊荊高鐵回家。隨著荊荊高鐵開通,回家的時間一下子從4個小時壓縮至1.5小時,讓她感覺家更近了。荊荊高鐵通車,使湖北成為全國第8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全省17個地市州邁向2小時高鐵生活圈。

  天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率先在中部突破3000萬人次,花湖國際機場年度貨郵吞吐量增速全國第一——

  通過T2航站樓、第三跑道、旅客服務綜合體等建設,武漢天河機場在中部率先闖關,年旅客吞吐量重返中部第一;花湖國際機場累計貨郵吞吐量突破120萬噸,貨運航線達到83條,年度貨郵吞吐量躍居全國第5,增速全國第一。

  總里程即將突破8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加速擴容提質,暢通中國中部大通道——

  隨著滬渝、京港澳、福銀、二廣等17個、1511公里國家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建成,湖北省將實現縱橫向省際大通道及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八車道高速公路聯通;省域內國家高速公路主線今年底全面貫通,“九縱五橫四環”高速公路骨架網基本形成。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統計,截至11月底,湖北今年公路水路固定資産投資總額達1843.8億元,同比增長8.8%,繼續穩居全國交通投資總額第3位、中部第1,增速全國第6、中部第1。

  “123齣行交通圈”推漲百姓幸福感

  動動手指,刷碼乘車,週末約同學坐快線遊玩已成時尚。在20歲的黃石大學生王夢慧的眼中,“新城快線”是親民便捷的象徵。

  1月24日,武鄂黃黃都市圈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新城快線”列車開行,武漢至黃岡西、大冶北等圈內城市實現班次密、速度快、票價優的“軌道公交化”,為同城化發展、沿線群眾出行帶來更多利好。最新統計顯示,“新城快線”已發送旅客超百萬人次。

  “鐵水公空”升級,改變的不僅是旅行時間,更是人們的時空觀和幸福指數。

  行駛在武漢至鄂州的高新大道上,嶄新的雙向八車道還加上兩股輔道,司機李軍感慨兩市之間“無感通行”。

  武鄂黃黃三橫三縱快速道路系統全長422公里,改造里程371公里,總投資404億元,在全國13個國家級都市圈快速道路系統中,同期建設規模最大。17條武鄂黃黃快速路品質提升工程如期實現“一年貫通目標”。

  國産大飛機C919牽起武漢與北京、武漢與上海。“大飛機很寬敞、很舒適。”經常前往北京出差的黃女士決定,將國産大飛機作為出行首選。

  目前,湖北已基本形成“123齣行交通圈”,即武漢都市圈1小時通勤,省內城市群中心城市間1小時互通;武漢與周邊城市群之間、省內城市群之間2小時通達;武漢與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可達。

  國際直航航線加速與全球連結

  12月16日9時,華航漢亞2貨輪從日本東京港入境武漢陽邏港,這是武漢陽邏港今年第100艘出入境船舶。陽邏港實現連續五年出入境船舶數量位居長江中上游首位。

  半個多月前,裝載淡綠色MHP(鎳濕法冶煉中間品粗製氫氧化鎳)的貨輪,從印尼拉博塔港駛入陽邏港,這是長江中游首條散雜貨國際班輪航線。改為直航武漢陽邏港後,企業節省時間成本近一週。

  更多國際直航航線的開通,為湖北、武漢在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中奮勇爭先貢獻力量。

  今年以來,湖北加速與全球硬聯通。

  中歐班列(武漢)奔出56條湖北對歐鐵路貿易大通道,東風汽車、長飛光纖等優質“湖北造”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

  中歐班列進口商品保稅店“開進”漢口火車站。“品類很豐富,價格也比較實惠,從幾十元到上百元,應有盡有。”兩位“00後”旅客告訴記者,利用候車時間逛一逛法國、德國的化粧品,讓她們覺得很滿足。

  “買全國、賣全國,買全球、賣全球”,每天都在花湖國際機場上演。

  今年秋天,安徽的大閘蟹選擇從合肥先飛到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再從這裡轉運至全國。鄂州花湖國際機場依託豐富的航線網絡,架起一座座高效的“空中橋梁”,讓全國各地的楊梅、荔枝、櫻桃等“鮮貨”坐上專線航班,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了“今日下單,次日享用”的幸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胡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