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華師武漢新城實驗小學:校園裏的種植區 孩子們的“成長田”
2025-02-17 17:07:3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高鈺姍責編:魏寒冰

  在華中師範大學武漢新城實驗小學的校園裏,有一片特殊的種植區。這裡不僅是科學老師的露天講堂,也是孩子們的“實踐田”“成長田”。近兩年,該種植區在團隊協作、學科融合、文化傳承等多個維度充分發揮著顯著的育人價值,為學校教育教學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華師武漢新城實驗小學:校園裏的種植區 孩子們的“成長田”

孩子們手持小鋤頭挖土種植

  一次課間休息時,同學們手持小鋤頭,在廣場旁的草坪中努力挖掘。校長郭海寧見狀,好奇地走近查看,孩子們興奮地説:“校長,我們要在這裡種荔枝!剛吃完的荔枝核,種下去明年就能吃到甜甜的荔枝啦!” 看著他們充滿期待的眼神,校長笑著應道:“好啊,我等著品嘗你們的勞動果實。”

  此後,該校召集幾個部門商議,決定聘請專業人員改造樓頂綠化草坪。經過松土、更換營養土、施肥、分欄等一系列工序,一塊百平方米的種植園地就此誕生。科學老師負責組建種植興趣班,部分家長也參與其中,每週開設一次種植課,助力孩子們實現種植水果的夢想。

華師武漢新城實驗小學:校園裏的種植區 孩子們的“成長田”

孩子們仔細觀察幼苗生長情況

  活化自然科學

  種植區宛如一座生動的知識寶庫,為孩子們開啟了自然科學的大門。學生們親眼見證植物從發芽、生長、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深刻理解植物的生命週期。在觀察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中,他們還能學習到植物的形態結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識。

  此外,種植區還涉及豐富的農業知識。不同植物生長習性各異,了解這些習性,學生們才能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栽種的種子。改良土壤、施肥、調節酸鹼度、防治病蟲害等,都是在實踐中需要學習的技能。通過參與農事活動,學生們掌握了實用的農業知識,提升了科學素養。

  鍛造實踐能力

  種植區是一方實踐的天地,讓學生們在勞動中鍛鍊動手能力,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翻土、播種到澆水、施肥,再到收穫,每個環節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使用鋤頭、鏟子、水桶等勞動工具,掌握了基本的農事技能。

  當遇到種子移栽無法成活等問題時,學生們需積極思考,尋找解決辦法。他們通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與同學討論等方式,找出背後原因,嘗試解決問題,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這種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局限于種植,還會遷移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未來工作中,從而養成勤勞、踏實的品質。

華師武漢新城實驗小學:校園裏的種植區 孩子們的“成長田”

孩子們掌握使用鋤頭等勞動工具

  滋養心理健康

  種植區是一片心靈的凈土,為學生們提供舒緩壓力、調節情緒的空間。在繁忙的學習之餘,走進種植區,聞著泥土的芬芳,看著嫩綠的新芽,學生們能暫時忘卻學業壓力,讓身心得到徹底放鬆。

  在這裡,孩子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生命的律動,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和堅韌。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他們回想在種植區見證的植物頑強生長的過程,便會汲取力量,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挑戰。種植區如同溫暖的港灣,滋養著學生們的心靈,讓他們在成長道路上保持陽光向上。

  凝聚團隊力量

  種植區是一個培養團隊精神的營地,讓孩子們在合作中學會溝通、協作與分享。種植活動通常以小組形式開展,每個小組負責一塊區域的種植任務,從制定種植計劃、分工協作到共同解決問題,小組成員需密切配合,大家各司其職,又相互支持。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會傾聽他人意見,發揮自身優勢,共同為實現目標而努力。這種團隊協作的經歷,不僅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情誼,更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為未來適應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華師武漢新城實驗小學:校園裏的種植區 孩子們的“成長田”

孩子們以小組形式共同完成種植任務

  促進學科融合

  種植區搭建了一個跨學科平臺,將種植活動與其他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價值。例如科學課上,學生們觀察種植區植物的生長過程,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知識;語文教學中,種植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他們觀察植物的形態、生長變化,寫下觀察日記和心得體會……

  同時,該校將種植區的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舉辦種植文化節,開展種植能手評選、種植成果展示等活動,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讓學生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樂趣,體驗勞動的價值。

  傳承農耕火種

  種植區是一座文化的驛站,承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記憶。傳統農具見證了農耕時代的變遷,蘊含著先人的智慧。學生們使用這些農具,仿佛穿越時空,與先輩們對話,農時與節氣的知識也在此傳承。學生們了解不同節氣的氣候特點、農事活動,明白農耕與自然的緊密聯繫。

  種植區還可成為本土農耕文化的展示窗口,種植當地特有的農作物、草藥,講述家鄉的農耕故事,讓學生們了解腳下土地的歷史與文化,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讓農耕文化的火種在校園裏代代相傳,讓孩子們在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湖北智慧鄉萌智慧科技研究院院長李凱表示,華師武漢新城實驗小學的生動實踐為科普教育領域提供了優秀範例,學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應充分重視種植區的建設與利用,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播撒希望的種子,助力他們茁壯成長,書寫精彩的人生篇章。(圖/文 葛飛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