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無人車無人船無人機在武漢很忙
2025-03-26 10:57:34來源:大武漢編輯:高鈺姍責編:魏寒冰

  穿梭于智慧園區的自動駕駛物流車、破浪長江的自主測繪無人船、翱翔高空的電網巡檢無人機……

  今年一季度,武漢的新興産業圖譜上,無人技術正勾勒出更多“上天入地”的應用圖景‌。

  “Do you know where the world’s first flying subway is?”(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條飛行地鐵在哪兒嗎?)2月,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轉發了一條介紹武漢空軌的視頻併發文。

無人車無人船無人機在武漢很忙_fororder_645bc39fdd301957661fc7bf56c47f11

3月25日,光谷中央生態大走廊,空軌駛過金燦燦的油菜花田。記者胡冬冬 攝

  早上9時,光谷軟體園的程式員們在樓宇中敲著代碼,就在他們身旁,一列名為“光子號”的空軌列車平穩滑過——這正是武漢打造的全球首條懸挂式空軌。遠遠看去,倒挂金鉤的獨特外觀配上60公里的時速,宛如一艘穿梭都市的“空中飛船”。 

  毫無疑問,這輛車是全自動駕駛的。

  是的,你沒聽錯。無人車穿行樓宇、無人船橫渡江面、無人機精準送貨,那些我們熟悉的“有人”場景,在武漢正悄然“無人化”。  

  24小時服務的車路協同無人駕駛接駁巴士“春筍號”在武漢經開區靈活穿梭,通行效率比人類司機還高出12%……

無人車無人船無人機在武漢很忙_fororder_ba14ac25e3276bd56592c858a2645683

“春筍號”在軍山新城行駛。

  “第一次覺得新奇緊張,現在已是通勤首選。”常坐無人車的市民吳悠笑著説,這些“隱形老司機”不僅能精準識別紅綠燈,遇到行人還會提前20米減速避讓。

  另一邊,長江江面上,一艘無人船正緩緩駛過大橋。

  數據採集、橋梁巡檢、航道測繪……一趟航行下來,數百組數據已自動上傳至智慧航運系統。船舶依託智慧系統自主航行,具備動態避障、智慧停泊等能力。

  “無人駕駛的長江航運網絡正在成形,智慧化、精細化管理為長江航運鋪平了道路。”自主研發“智控安航”系統的武漢博士後團隊成員邵世維説道。 

  無人駕駛技術還在物流領域跑出“加速度”。在極景(武漢)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工廠外的園區道路上,一輛輛廂式冷藏車沒有駕駛室,不僅可自主完成避障、路徑規劃、夜間行駛,還擁有智慧溫控、超長續航等多項硬核科技。

無人車無人船無人機在武漢很忙_fororder_669222b6e7409dc27a222820f829767c

電鷹物流配送無人機。

  武漢的快遞小哥們也早已習慣了和無人快遞車“共事”,這些小巧的“黑白小車”一邊疾馳一邊語音播報:“自動駕駛中,請保持車距。” 

  在低空領域,武漢同樣不甘人後。今年3月,武漢公佈24條低空試點航線,包含8條載人航線與16條無人機專用航線,全面覆蓋短途運輸、空中游覽、物流運輸三大應用場景。想像一下,未來,從漢口到東湖,坐一趟“飛的”或許比打車還快。

  “武漢不僅僅是在測試新技術,更是在構建行業標準。這裡不僅有最豐富的測試場景,還有最快落地應用的土壤。”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導航物聯網研究所副所長賀喜認為,武漢以驚人速度實現“搶跑”,成為國內自動駕駛落地最快的城市之一。 

  記者梳理看到,全國首個無人駕駛商業化試點牌照、首個智慧網聯道路建設規範、首個開放市中心測試道路、首個自動駕駛機場接駁服務……一個個“第一”,讓武漢在行業標準制定上掌握了主動權。 

  今年3月1日,《武漢市智慧網聯汽車發展促進條例》正式生效,成為全國首部專門針對自動駕駛的地方性法規。

  最新數據顯示,武漢自動駕駛測試道路里程突破3487公里,覆蓋13個區,輻射約3000平方公里,觸達人口超770萬,成為全國自動駕駛測試範圍最廣的城市。 

無人車無人船無人機在武漢很忙_fororder_9c5b2a2921a3735771b07dfb7118f973

在武漢國家智慧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行駛的自動駕駛測試汽車。

  産業聚集也不斷加速。華為、百度、路特斯、科大訊飛、東軟等頭部企業紛紛在漢設立研發中心,本土企業華礪智行、極目智慧、環宇智行也迅速崛起。  

  依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軟體等核心技術,無人駕駛革命找到了更深厚的技術底座。如今,武漢已建成全國最大規模的5G車聯網,毫米波雷達與鐳射雷達的融合演算法介面實現統一,城市級車路協同通信標準也在不斷完善。  

  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無人船舶,再到低空飛行器,武漢正在形成“車—船—機”一體化的智慧交通網絡,讓未來出行方式真正落地。(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