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新聞公報,宣佈將74項文獻遺産新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其中包括中國組織申報的《隨州曾侯乙編鐘》《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國與斯裡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佈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曾侯乙編鐘部分銘文(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于隨州曾侯乙墓,年代距今約2400年。編鐘分3層懸挂,8組65件,共有銘文3755字,是目前世界僅存的西元前5世紀聲文對應的樂律檔案文獻。全套編鐘音樂性能卓越,音律純正,音色豐富,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堪比現代鋼琴。曾侯乙編鐘具有“一鐘雙音”的特徵,十二律齊備,能夠演奏五聲乃至七聲音階樂曲,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不同類型的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曾侯乙編鐘入列世界記憶,當之無愧!”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武漢音樂學院原副院長李幼平激動地説。據其介紹,編鐘3755字錯金銘文內容非常豐富,體系化地記錄了先秦中國的音樂實踐與理論,包括音名、階名、八度組、十二音對應轉換關係、各國律名對應關係等多個方面。“可以説,曾侯乙編鐘不僅自帶先秦宮廷奏樂‘説明書’、樂律理論‘備忘錄’,且體系化地展現了當時音樂領域的‘字詞句和造句法’,讓我們今天得以系統了解約2400年前的人類音樂之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稱,曾侯乙編鐘不僅是文字檔案的載體,且作為青銅樂器至今還能演奏中外樂曲;更珍貴的是,編鐘聲音和銘文相互對應,共存一體,保存的銘文和樂音信息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蘊含音樂數理關係的出土文獻,展現了人類智慧在“軸心時代”所創造的高度,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曾侯乙編鐘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曾侯乙編鐘作為中華禮樂文明的重要標識,其複製件、仿製件頻頻亮相國際舞臺,先後出訪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6億多人領略了“孔子時代的音樂”及編鐘樂舞的魅力。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説,曾侯乙編鐘的鑄造技術、音樂水準在西元前5世紀都是頂尖的,凝聚了青銅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力量和智慧,讓青銅時代成為我們今天聽得到的時代。“曾侯乙編鐘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重大發現,在人類文化史、音樂史、科技史等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其成功入列世界記憶,必將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讓世界人民進一步共享這份偉大的遺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世紀90年代發起世界記憶項目,建立世界記憶國際名錄,旨在喚起人們對珍貴文獻遺産的重視,加強對文獻遺産的保護利用。至此,包括甲骨文在內,我國共有八批次18項檔案文獻被列入《世界記憶(國際)名錄》。(記者海冰、龔雪)
鈕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表演編鐘樂舞《禮樂天下》(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2024年9月,《編鐘樂舞》在葡萄牙貝倫文化中心演出(湖北省演藝集團供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