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不僅是學科交叉的試驗田,更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橋頭堡。湖北大學以“佈局新工科”為藍圖,打破傳統學科壁壘,聚焦微電子、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健康科學、新能源等前沿領域,構建了“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態鏈。
從長江新區校區的規劃到校企聯合實驗室的落地,從重點科研項目的突破到産業人才的精準輸送……6月23日,“高校賦能 共建支點——2025全國主流融媒湖北高校行”大型主題活動走進湖北大學。記者團近距離了解該校新工科發展正以創新之光照亮未來之路。
佈局新工科版圖 照亮學科發展之路
在國家戰略需求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雙重驅動下,湖北大學以前瞻性的視野和果斷的行動,佈局新工科。
該校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處處長王賢保介紹,這是湖北大學實現高品質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面對“雙一流”建設重任、“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挑戰,學校必須向新而行,打好轉型發展的“背水一戰”。同時,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武昌校區原有的空間資源未來將無法滿足新工科建設需要更大的物理空間、更多的科研設備和更強的産業支撐的需求,這也是學校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的現實需要。
基於此,學校以“固本培新”為理念,開始調整學科專業佈局之路。在鞏固傳統學科優勢的基礎上,圍繞戰略性新興(支柱)産業發展需要,于2022年9月先後成立了微電子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新能源與電氣工程學院、智慧製造學院、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六個新工科學院。新增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機器人工程等九個新工科專業。
長江新區校區作為新工科建設的主陣地,正從單一通識教育功能向綜合性實體化辦學功能轉型,重點聚焦新工科建設發展,打造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高層次新工科人才培養基地。
武昌校區則聚焦哲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理科等基礎性學科與應用文科建設發展,兩校區相互呼應,共同推動著湖北大學向更高水準邁進。
新能源與電氣工程學院獲浙江聚弘凱智慧電氣股份有限公司3000萬元經費支持,人工智能學院獲批智慧感知系統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電子學院胡永明教授團隊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新工科學院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交出了靚麗的成績單。
鑄就“時代芯人” 照亮晶片産業的璀璨之光
“在半導體産業國産化浪潮中,微電子學院以‘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為特色,成為破解‘卡脖子’難題的重要力量。”微電子學院黨委副書記田務民説。
學院擁有電子科學與技術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和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湖北省特色學科,建有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和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工程研究中心。
近五年,學院承擔科研項目300余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50余項。胡永明教授團隊獲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立項資助,王浩、段金霞團隊關於柔性憶阻器及其人工痛覺感受器等應用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萬美琳課題組在晶片安全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成果。
學院實行全員學業導師制,學生在“挑戰杯”“互聯網+”“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等國家級賽事中斬獲一等獎10余項,省部級以上獎勵320余項。大批學子入職華為、長江存儲等領軍企業,成為積體電路産業的生力軍。“我們不僅要培養工程師,更要培養能定義行業未來的創新者。”田務民表示。
領航AI新時代 照亮智慧未來的科技燈塔
作為湖北大學新工科建設的“先鋒旗”,人工智能學院自2020年成立以來,以“智啟新程、智企未來、智起騰飛”為發展路徑,開拓新工科前沿,深化産教融合,構建了覆蓋人工智能全鏈條的學科體系,在AI領域書寫著創新篇章。
學院匯聚多學科頂尖師資,配備5000余萬先進實驗設備,與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共建産教融合基地,實現“教育鏈”與“産業鏈”的無縫對接。在智慧感知工程等前沿專業建設中,學院創新從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到實習就業的“貫穿式”教育模式,將企業真實案例融入教學全過程。
“産教融合不是簡單合作,而是要讓教育鏈與産業鏈共生共長。”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曾誠介紹。目前,學院已與中興通訊共建ICT産教融合創新基地,與709所共建湖北省綠色智慧船舶技術創新中心。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研究領域,學院承擔多項國家級項目,學生就業薪資連續三年位居全校前列。
突破醫學瓶頸 照亮生命健康的守護之光
在“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以“醫學+工程”為特色,在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25年將首次招生。學科帶頭人劉志洪教授團隊研製的“基於原位取樣質譜的多尺度血腦屏障遞送機制分析系統”,獲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資助(直接經費890萬元)。專任教師李貞、毛志強教授在熒光探針設計上成果領先,曹宇、王彩霞副教授將腦部藥物遞送效率提升2.5倍。
“我們正構建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完整創新鏈。”劉志洪教授表示。學院現有國家級科研平臺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年均科研經費超1500萬元,為生物醫藥産業培養了大批複合型人才。
鍛造攻防尖兵 照亮網絡安全的堅實盾牌
在數字化浪潮中,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以“實戰育人”為特色,成為守護網絡安全的國家隊。
學院創新“校地政企行”五維協同機制,與奇安信、天融信等網安領軍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打造“虛擬倣真教學—CTF競賽—HW攻防演練—實網對抗”四階培養體系。2024年,學生省市級競賽獲獎率達23.4%,多個團隊在省級攻防演練中獲評“優秀攻擊手”。
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黨委副書記馬興建介紹,依託智慧網聯汽車網絡安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7個省部級平臺,學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科研成果年均增長30%。本科生就業率連續三年超90%,為網絡安全領域輸送了大批“攻防兼備”的卓越人才。
從“芯”到“智”,從“安”到“康”,湖北大學的新工科建設正以學科交叉為筆、以産教融合為墨,書寫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的時代答卷。未來,隨著長江新區校區的全面啟用,這些學院將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能級,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貢獻高校力量。(記者黃培、齊一璇 通訊員劉懷元)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