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國網湖北電力電碳實驗室獲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認定
2025-07-09 08:57:50來源:人民網編輯:王悅陽責編:王悅陽

國網湖北電力電碳實驗室獲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認定_fororder_LOCAL1751879009975T6SA4KZSCY

7月4日,500千伏赤壁變電站運維人員檢查巡視設備區六氟化硫密度繼電器運行情況,對照核查壓力檢測數值精度。馬雙蓉攝

  7月7日,在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電力數智化碳監測與協同減控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簡稱“電碳實驗室”),實驗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解析剛剛收到的碳排放實測數據,探討遙感數據與實測數據的一致性校驗方法,為2025年度湖北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擬立項項目“面向碳監測的全固態鐳射雷達量子增強與反演技術研究”積累第一手的實驗數據。

  近日,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由國網湖北電力牽頭,聯合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公司(中碳登)、湖北方源東力電力科學研究有限公司建設的電碳實驗室成功通過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認定,這也是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在碳業務領域首個獲得認定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近三年來,該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能源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電力碳排放監測計量、碳足跡核算、低碳發電、電網低碳調度與運維、電力系統碳減排、電碳協同等關鍵科學問題,佈局了電力碳排放監測與計量技術、電力碳排放減控技術、電碳協同機制三大研究方向,自主研發了電力碳計量與碳核查一體化服務平臺、電網企業碳管理平臺、六氟化硫數智化管控平臺,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涉碳科研項目13項,主導編制低碳領域標準51項。

  5月26日,在500千伏赤壁變電站,運維人員通過六氟化硫泄漏在線監測裝置實時監測六氟化硫逸散波動率,發現六氟化硫密度曲線出現異常波動。運維人員立即展開分析,判斷可能是六氟化硫安裝接頭密封圈破損導致輕微漏氣。經現場反復檢查,最終確認了這一隱患。由於發現及時,運維人員迅速採取措施進行修復,避免了潛在的設備故障和停電事故,有效保障了電網的穩定運行。

  國網湖北電力聚焦運維過程氣體逸散定量監測技術缺失、回收率常規統計方法易導致數據偏差等痛點難點,依託電碳實驗室成功研製了六氟化硫泄漏在線監測裝置和回收率測量裝置。

  六氟化硫泄漏在線監測裝置主要用於運維過程氣體絕緣設備六氟化硫泄漏量的定量監測,實現氣體泄漏從定性監測向定量監測的轉變。六氟化硫回收率測量裝置則主要用於進行回收環節關鍵數據的精準測量,該技術填補了國內六氟化硫回收率、設備充氣量等關鍵參數在線直接測量的技術空白。兩種裝置均實現了成果轉化,六氟化硫泄漏在線監測裝置已在500千伏赤壁變電站和110千伏橋機變電站應用;六氟化硫回收率測量裝置從2023年起作為國網湖北電力六氟化硫回收工作關鍵計量裝置,應用於氣體回收數據計量和統計工作中,2024年國網湖北電力利用該産品統計六氟化硫氣體回收量10042千克,回收率提升至98%以上。

  為推動“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轉變,國網湖北電力依託電碳實驗室,在國家電網公司系統率先開展電力行業測碳、算碳、管碳、降碳相關研究工作,自主研發了電力碳計量與碳核查一體化服務平臺,採用煙氣直測、物料平衡及數學模型三種方法同時比對監測的碳計量方法,實現了湖北省區域範圍發電出力、碳排放量、區域電網碳排放因子、供電碳排放強度及能源消耗狀況可視化監測。目前,該平臺已接入湖北22家發電企業70台機組的碳計量數據。

  由國網湖北電科院編制的6項湖北省首批碳計量技術規範經省市場監管局批准發佈,率先構建起電力行業碳計量標準體系,為電力行業碳計量、核查及管理提供可複製的技術路徑。

  此外,國網湖北電力通過系統梳理輸配電各環節、生産辦公全領域減排清單,依託電碳實驗室打造了電網企業碳管理平臺。平臺貫通了發展、行銷、後勤等9個專業系統的數據,覆蓋電氣設備六氟化硫逸散、車輛運營、辦公用電等13類電網企業涉碳業務活動的碳排放數據。平臺于2023年5月上線運行,是國家電網公司首個省級電網碳管理平臺,目前已在國網湖北電力本部及所屬137家單位推廣應用。

  “獲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認定既是對我們多年來科研工作的高度認可,也是對我們未來工作的巨大鼓舞。”國網湖北電科院“雙碳”技術中心主任李陽海表示,“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結合電力行業碳減排標準化試點、碳監測光量子雷達研發等重點工作,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道路上展現更大作為。”(金雅傑、周志強、劉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