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隨著最後一片鋼箱梁精準吊裝,由湖北交投集團投資、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武漢雙柳長江大橋完成了最後一片“拼圖”,順利實現合龍。
這座備受矚目的武漢“東大門第一橋”連通了武漢市新洲區和鄂州市華容區,主跨1430米,寬50.5米,採用雙向8車道設計,設計時速120公里,是目前長江上最寬的鋼箱梁懸索橋,也是武漢都市圈的新交通要道,將於2026年建成通車。
雙柳長江大橋主體工程已完工
智慧為筆 繪就建橋速度與精度的時代標杆
推行智慧化建造,讓雙柳長江大橋具備“智慧大腦”,是中交二航局建設團隊貫穿堅持的目標。
自2022年9月30日開工以來,項目部充分發揮智慧建造核心驅動力,推動大橋在進度、品質、安全等方面全面提升。在樁基施工中,項目團隊通過運用“水刀工藝”克服長江江岸複雜地質,破解超大超深群樁基礎技術難題,僅用4個月便完成了7000余米樁基施工,且所有樁基均為I類樁,為大橋順利站立夯實了根基。
在主塔施工中,項目團隊引進了新一代一體化智慧築塔機和湖北省首條鋼筋網片柔性生産線,將213.75米高的主塔“拆分”為一塊塊6米高的鋼筋部品,進行“搭積木”式拼接,並實現從鋼筋部品製造到混凝土澆築養護“流水線”式建造,大橋以每天近1米的速度快速“生長”,最終僅用1年便實現封頂,比計劃工期提前2個月。
在主纜架設中,項目團隊在國內首次研發使用智慧纜索,在主纜內設置了感應光纖可全方位監控主纜應力、溫度、濕度等關鍵數據,還在主纜內部增設中央除濕管道,形成內外雙循環除濕系統,相當於大橋主纜裝上了“空調”,大大延長了使用壽命。
在主橋鋼箱梁架設過程中,為保障單節段446噸巨大主梁的吊裝安全,項目團隊對纜載吊機進行了改進,並通過自主研發的橋樑上部結構施工數字孿生系統,實時監測著纜載吊機的運行情況和江面風力、風速等環境影響因素,猶如給大橋裝上了一雙“電子眼”。
通過智慧建造技術的運用,大橋的百噸級鋼梁實現了“毫米級精準拼接”,並以兩年十個月的“創紀錄”速度,高質高效地完成了大橋主體結構建設。項目被交通運輸部授予智慧交通先導應用試點項目,湖北省、武漢市第一批智慧建造試點項目,獲評“江城十大智慧工地”,為新時代中國橋梁建設樹立了“智慧”標杆。
雙柳長江大橋江面上“江豚”嬉戲
生態為墨 書寫建橋與護江共生的文明答卷
雙柳長江大橋位居武漢“星谷”國家航天基地核心位置,背靠漲渡湖濕地,面向萬里長江。這裡,是長江生態的寶藏,更是武漢江豚最活躍的區域,遠近聞名的“江豚灣”,有著極高的環保要求。
為守護長江生態,讓工程施工與環保實現“雙贏”,大橋整體採用“一跨過江”的方式,不在江水中打一根樁。同時,項目團隊以智慧建造推動環保“提質升級”,將大部分工序轉移至工廠內,並通過綠化覆蓋、中水回用等環保舉措,大大減少了施工現場的能耗、揚塵及噪音,實現了污水0排放和施工全過程“無害化”,讓“安靜、乾淨和綠色”成為了項目的一大特色。
同時,項目部將環保職責落實至每一位職工,不但對工序進行了全流程監管,中交“藍馬甲”志願者們還積極主動種花植樹,積極維護項目駐地與工地附近江岸的一草一木,將施工現場打造成“花園式工地”。為避開水生動物活動高峰期,項目通過“錯峰施工”,進一步降低施工對環境的影響,良好的生態吸引了小天鵝、鸕鶿、蒼鷺等千余只候鳥在此翔集往返。
此外,項目還與長江海事部門及江豚保護協會積極對接,成立“江豚保護小分隊”,贏得了“水中大熊貓”家族的“厚愛”。“近兩年來,施工江段的江豚數量不減反增,由最初的2頭增長到近20頭,在施工平臺上不時能看到它們在水中嬉戲的可愛身影,吸引了諸多江豚愛好者前來攝影觀望。”湖北交投雙柳長江大橋有限公司負責人汪西華表示。
大橋串聯多地,加快武漢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初心為魂 架起連接民生與文明的精神紐帶
雙柳長江大橋不僅是“橋都”武漢的第12座長江大橋,更是中交二航局在武漢承建的第8座長江大橋,延續著中國建橋“夢之隊”與武漢段的深厚緣分。項目建設團隊致力於將雙柳長江大橋打造成“智慧型”橋梁品牌建設標杆,目前已形成了相關科研成果20余項,培養了一大批創新型技術人才。
作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建橋實力的“名片”,雙柳長江大橋已成為行業交流的 “活教材”。項目先後迎接了孟加拉工程師、中國公路協會專家等海內外友人到訪交流研討,並與長安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湘潭大學等十余所大學建立了對口聯繫,授予教育實訓基地稱號。此外,大橋還成為武漢市眾多中小學生普及橋梁文化知識、感受科技力量的“首選地”,全年接受各類參觀近萬人次。
建橋的本質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發展的需要,一直以來,中交二航局致力推動橋梁文化走向生活、走向大眾。“在大橋建設期間,上至七八十歲的退休老人,下至正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曾來到雙柳長江大橋打卡拍照。通過普及橋梁知識,講述建設故事,我們不僅讓更多的人愛上了橋,也充分展現了我們國家建橋的強大實力。”中交二航局雙柳長江大橋項目總工程師陳誠介紹道。(文/圖 黃子珅 楊鑫 向昌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