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紅綠融合做大富民産業 湖北大悟紅色旅遊路通達260多家茶園
2025-07-29 09:33:47來源:湖北日報編輯:魏寒冰責編:魏寒冰

紅綠融合做大富民産業 大悟紅色旅遊路通達260多家茶園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729092118

大悟縣朱灣村黨支部書記網上直播推介當地黃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攝)

紅綠融合做大富民産業 大悟紅色旅遊路通達260多家茶園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729092126

農村公路通達茶園。(湖北日報通訊員 付帥 攝)

  7月24日,藍天白雲映襯下,連接大悟縣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的芳新線格外賞心悅目,剛刷黑的路面寬敞整潔,蜿蜒盤旋于大別山南麓,綿延25公里。兩邊綠樹成蔭,野花盛開,工人們正在施劃黃色標線。

  大悟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潘海嘯介紹,近年來,大悟縣密織交通網,扮靚致富路,讓紅色基因與綠色産業深度融合。此次芳新線路面改善工程投資5000萬元,提升了道路通行便捷性與舒適度。

  搓板路變成紅色旅遊路

  大悟縣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歷史博物館,大別山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閃耀。80多年前,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駐紮於此,這裡成為鄂豫皖湘贛五省抗戰指揮中心。

  沿著芳新線開行約半小時,來到白果樹灣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幾條村道延伸到村灣。紀念館門前廣場停著幾輛大巴車。講解員嚴敏引導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進入紀念館。復原的作戰指揮室裏,馬燈、電話機、作戰地圖等上百件歷史物件靜靜陳列,再現五師將士在此開展敵後遊擊戰、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崢嶸歲月。

  “每一處紅色資源,都是一座精神豐碑,紅色大悟山、抗戰小延安令人難忘。”來自浙江金華的遊客艾丹丹説。

  縣城的遊客則通過城鄉公交車抵達景區。27路新能源公交車司機李秋娣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每天6時30分就從縣城發車,40分鐘後到達終點,沿途停靠悟峰等6個站點,票價比原來的農村客運班車便宜一半多。

  寬敞的公路、便捷的公共交通引客來。嚴敏稱,作為新晉的國家4A級景區,今年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景區預計接待遊客超70萬人次,同比增長近三成。

  白果樹灣村的老人回憶,80年前,從大悟山去山外,全靠腳板走一天。“30年前,進村的路還是一條搓板土路,僅3米寬,一下雨就是泥坑,騎自行車顛簸得很。”村民李玲説。

  如今,連接芳畈鎮和新城鎮的芳新線,從村外通往司令部舊址,已是一條6.5米寬的瀝青路,縣交通運輸局還計劃未來把該路提檔升級,拓寬到10米以上。

  山美了,路通了,紅色景點火起來。依託白果樹灣村的紅色資源,李玲開了一家白果農莊農家樂,有10多張餐桌,以白花菜、土雞等地道山珍吸引遊客,每年能賺10萬多元。

  潘海嘯稱,目前大悟縣基本實現全縣所有鄉鎮“5分鐘上高速路,半小時到高鐵站,45分鐘至周邊縣市核心區域,一小時到孝感、武漢、信陽等周邊中心城市”的通勤圈。目前,大悟縣年旅遊接待人數達810萬餘人次,其中,紅色景點年接待遊客150余萬人次,全縣10余萬農民吃上旅遊飯,旅遊綜合收入50多億元。

  “路長”成了茶博士

  如果説,紅色是大悟最鮮亮的底色,那麼茶樹則是大悟激活鄉村振興的綠色密碼。

  剛提檔升級的縣道芳新線,不僅連接243省道與346國道,還串聯了芳畈綠茶、新城黃茶等綠色産業基地。

  走進新城鎮朱灣村,萬畝茶園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瀝青路不僅修到湖北紅綠黃茶業有限公司門口,還在廠區成為環線。直播間裏,貨架、電腦、三腳架、燈光等設備一應俱全,全國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梁雲英正在推介當地的黃茶,她被網友稱為“茶博士”。

  52歲的梁雲英也是村級“路長”。在她看來,路不僅打通了深山與外界的聯繫,更激活了沉睡的茶經濟。2023年,一家外地茶企準備來村裏建廠,可負責人看了3米寬的機耕道後,掉頭就走。梁雲英連忙請縣交通運輸局支援,僅用20天,就打通了700米的斷頭路,並拓寬到5.5米,最終留住了客商。

  如今,在茶園裏,粗枝大葉的茶變成金枝玉葉,春茶採摘過後,又將夏秋茶製成黃茶,每畝增收2000元,破解“一季鮮”困局。“依託茶産業,鄉親們年均增收超5000元,日子越過越紅火。”梁雲英説。

  茶葉因路而興。10年來,大悟縣投資20億元創建美麗國省道、“四好農村路”,打造茶旅融合示範線,將升級版的公路修進260多家茶園,助力該縣茶園面積達30萬畝,年産茶葉1.45萬噸,總産值達到26.5億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潘慶芳 趙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