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禾元生物公司生産車間裏,“稻米造血”藥品正在下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熙勇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物醫藥産業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把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8月4日,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忠林在武漢調研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裝備産業發展,強調要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藥谷”。
湖北建設“中國藥谷”,底氣從何而來?
不只中部崛起
更對標全國乃至全球高度
“中國藥谷”,崛起是靠實打實的行動和成績説話的。
一看目標。“中國藥谷”的目標不僅僅是中部領先,更是要在全國乃至全球佔據更重要的位置。
二看實力。“中國藥谷”,不單指一個園區,而是集聚武漢光谷生物城、光谷南大健康産業園等産業集群,有雄厚的産業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中,光谷生物城歷經10餘年建設,已形成從科學、到技術、到産品、到商品的全鏈條産業發展體系,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0余家,本土上市公司7家,百億級龍頭企業3家,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六。
三看效果。光谷南大健康産業園毗鄰光谷生物城,面積廣闊,圍繞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製造等産業體系,集聚效應已然成形。2024年被工信部評為“中國最具生物安全特色産業園區”,為湖北省唯一入選園區。
2024年,湖北省大健康産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大關,與光電子信息、汽車製造並肩成為全省三大支柱産業。在向萬億大健康産業奮進的進程中,藥谷脫穎而出,初步形成了高端醫療裝備和生物創新藥産業集群,生物醫藥産業不斷追高、上新:藥明康德、邁瑞、聯影等龍頭企業紛紛重倉藥谷,“稻米造血”“雙向腦機介面晶片”等全球首創成果在這裡首發,“心肌旋切刀”“可視介入機器人”等前沿高端醫療設備相繼問世,造福全球患者……這裡誕生的不僅是經濟增長極,更是人類健康未來的中國方案。
産學研醫深度融合
創新産品競相迸發
源頭創新,是生物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不竭動力。在藥谷,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武漢凱德維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實驗室裏,身著白大褂的研發人員手持精密儀器,反復測試參數。目前,由凱德維斯自主研發的溶瘤腺病毒注射液,已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研究階段,有望成為國內首款針對HPV已感染人群的宮頸癌基因免疫治療性藥物。
7月18日,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為全球首個“稻米造血”一類創新藥。
……
“中國藥谷”何以成為湖北生物醫藥創新首發地?
武漢“産學研醫”深度融合的生態,讓武漢在原始創新上具備先天優勢。武漢擁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部等12所高校醫學院係,有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集群,形成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全鏈條創新人才矩陣。
同時,依託武漢13家三甲醫院、3600余家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龐大應用場景,藥谷建立起了“臨床需求—技術研發—産品迭代”的閉環,可以讓高端醫療設備、微創介入器械等創新産品快速進入市場。
武漢同濟醫院心外科主任魏翔教授發明的“心肌旋切刀”,填補了世界空白。一款醫療器械從創意構想到産品上市,不是一位醫生單槍匹馬可以解決的,而這正是位於“中國藥谷”的奧綠新生物科技的絕活。
經過多年的試驗和優化,微創心肌旋切系統于2023年進入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式”。目前,臨床手術已進行了超千例,成功率達100%,還吸引了美國、瑞士等10余個國家的專家前來學習。
目前,武漢一類新藥研發已進入國家第一方陣,近400個新藥在研,一類新藥獲批數量居全國前列,正逐步成為全球生命健康産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萬億台階之上
“中國藥谷”蓄勢發力
7月26日,邁瑞醫療武漢基地開園投用,這是邁瑞醫療在全球的第二總部基地。
聯影集團同樣在“中國藥谷”佈局全球第二總部,實現多項“卡脖子”技術研發突破與産業化落地。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骨科導航機器人入選國家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項目,CT、超聲等高端影像設備及核心部件自研比例全球領先。
武漢蘭丁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癌細胞診斷機器人,讓宮頸癌篩查變得又快又準。單日篩查量最高達5萬例,相當於500位醫生一天的工作量。
成績的背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堅持“研發+臨床+製造+應用”全鏈條打造國際醫療創新高地的決心和行動。
近年來,武漢每年都在出臺支持生命健康産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持續打造全鏈條護航體系:在研發端,對藥械企業研發投入給予補貼;在轉化端,建設服務中心,提供註冊檢驗、臨床試驗等“一站式”服務;在資金端,設立一批百億級産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
位於武漢經開區的東軟軟體園,是東軟集團在國內的第三個研發基地,其中東軟智慧醫療科技研究院是重要的業務板塊。企業負責人表示,之所以把醫療健康業務落戶武漢,正是看中了武漢生命健康産業的集群和鏈式效應。
萬億台階之上,藥谷正以創新鏈為弓、産業鏈為箭,向世界級大健康産業高地進發。(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